不久前,筆者曾撰文《我國經濟對貨幣刺激為何有麻木癥?》,其實當下的中國經濟不僅對貨幣刺激有麻木癥,供給側對需求側也同樣患有麻木癥,往往不知道“生產什么、為誰生產”。
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產能過剩,產品積壓,人們都在抱怨國內需求疲軟,消費者的消費意愿不強。事實果真如此嗎?日本民眾為中國游客的強大購買力而驚嘆,形容中國游客赴日掃貨盛況的“爆買”一詞被評為2015年度日本社會熱詞。在世界其他國家,中國游客的購買力同樣令人驚嘆。
然而,中國消費者在中國國內市場卻顯出疲態(tài)。消費者不去購買國內市場上堆積如山的商品,卻舍得將大把鈔票拋撒海外,這說明我國的消費需求已經升級,而企業(yè)卻依然在無視需求變化而盲目生產。市場上不需要的產品卻還在生產,市場上不需要那么多的產品,卻在超越需求規(guī)模地大量生產。事實一再證明,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因此產品價格再低也沒人買。這樣看來,問題都出在供給側,由此造成的產能過剩,導致中國經濟的供需關系被嚴重扭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要求,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xù)增長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要求,既點到了應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關鍵,也明確了我國經濟改革的基本方向,意味著我國經濟政策將發(fā)生重大轉向。
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前提是要準確把握社會需求的變化,而世界上最難把握的變化卻又是社會需求的變化,既有現實需求,更有潛在社會需求,現實需求往往是由潛在需求變化而來,這要求供給側必須對社會需求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及時發(fā)現潛在需求,并通過高質量的新產品將潛在需求變成現實需求。
在現實中,不少企業(yè)對社會需求患有嚴重的麻木癥,因此,供給側改革的根本目標是要提高市場主體對社會需求的敏感性,提高發(fā)現潛在需求的能力,提高滿足新需求的能力,真正知道“生產什么、為誰而生產”。
“生產什么、為誰而生產”,這是古往今來經濟活動中供給側都要面臨和解決好的核心難題。嚴格地說,在多數情況下,需求疲軟不是需求本身的問題,而是供給側的問題。而我們往往過度去管理需求、刺激需求,從而忽視了供給側在滿足社會需求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對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yè)的升級,如果忽視了社會需求的變化,也就脫離了“生產什么、為誰而生產”這個核心。
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本質上仍是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yè)升級。如何調整與升級,雖然大有學問,但也非常明朗,那就是必須根據需求結構的變化來調整。當然,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標,就是要醫(yī)治供給側的麻木癥,增強供給側對社會需求變化的敏感性和適應性。一旦供給側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大幅度提高,真正能夠讓潛在的消費需求變?yōu)楝F實的消費需求,方可為中國經濟持續(xù)增長提供動力。
文顯堂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會員,中國企業(yè)十大新聞發(fā)言人;曾任國企董事長、股權投資協(xié)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