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
2014年12月31日23時30分左右,上海外灘陳毅廣場發(fā)生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其中大多是年輕女性。當36個為慶??缒昊顒佣杠S的鮮活生命永遠無法看到新年的陽光時,亡羊補牢將是對他們最好的哀悼,也是對生者的最好救贖,因為,這可以讓今后有更多的年輕生命迎來新年的精彩人生。
紊流與人流
人多、愛扎堆和湊熱鬧固然是這次上海外灘災難的一個原因,但肯定不是首要原因,甚至不是重要原因。因為,人類群居的天性決定了人們喜歡聚會和舉辦慶?;顒?,而且會千方百計找出各種理由來狂歡。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會有各種喜慶聚集活動,當然也出現(xiàn)過很多災難,主要原因是沒有引導人的群體行為進入理性軌道,也沒有合理的管理措施。
當大量人群匯聚在一起慶賀和狂歡時,毫無疑問會形成人流。人流和車流、水流一樣,都會遵循流體力學的原理來運行。其中,紊流的產生就對踩踏起到重要作用。
大量人群形成的人流朝一個方向行進可以看成是正常的流動,但是,在正常的人流形成后如果出現(xiàn)異動或異常,就會產生沖突、碰撞、擠壓,然后在相互抗衡的力量之間打開一個缺口以釋放壓力,最常見的是力量小的一方退縮或倒下,然后力量大的一方趁勢跟進,造成踩踏和擠壓,使人受傷或窒息而亡。
人流出現(xiàn)異常通常有幾種情況:一是環(huán)境狹小,容納不下太多的人群,產生瓶頸效應;二是人流沒有向一個方向統(tǒng)一移動(流動)時會產生紊流,又稱湍流、亂流、擾流,這種情況通常是在方向發(fā)生改變時產生,即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的改變,如轉彎、上下臺階和前后沖撞(沖突),這就會造成無序、混亂,在沖撞中必然會有一方倒下或被擠壓成“薄餅”。
上海外灘跨年活動導致災難的幾個要素都具備了。首先,上海外灘觀景平臺地形狹長,所容人數(shù)有限。事后的評估表明,當時外灘地區(qū)的人流量接近30萬人,一家公司的“電子圍欄”技術評估表明,該地區(qū)2015年1月1日零點的人流量最高峰是前一天同一時刻的5.5倍。2004年的一項研究踩踏事故的論文指出,人流密度安全值室內為1平方米1人,室外為0.75平方米1人,也即1平方米1.3人。上海外灘事故現(xiàn)場目擊者稱,2014年12月31日22點多的時候,外灘觀光平臺人流密度每平米已達到6~7人,大大超出了安全值。在觀景平臺狹長地帶聚集了如此密集的人群時,只能是人擠人、人貼人。
其次,陳毅廣場的臺階結構造成了在人群流動上的方向改變,以及人流速度的停滯或變慢。外灘邊上的廣場面積不大,陳毅的塑像矗立在廣場的東面。正對著陳毅塑像百米開外,有一條直通外灘觀景平臺的臺階,分為兩層,第一層8級,第二層9級,兩層之間有一個大約1.5米寬的過渡距離。步行完這17級臺階才能抵達比廣場高約三四米的觀景臺。這種上下方向和人流速度的改變又為紊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
另一個更重要的方向改變是,陳毅廣場和觀景平臺的人流是迎頭碰撞的,而非同一方向移動。這個致命的要素造成了兩股人流的互相頂碰,就像公路上沒有區(qū)分左右車道一樣,兩股人流迎頭碰撞在一起。當晚,作為迎接新年的重頭表演之一的5D燈光表演成為諸多游客和市民共同的選擇,人們爭相上下,相向的人流在斜坡上對撞,結果力量小的一個人或幾個人最先摔倒,連帶更多的人摔倒。有人摔倒后,就稍稍騰出了一點空間,隨后擁擠的人流以更大的力量和更快的速度填充了這一空間,踩踏和擠壓隨之而來,災難也就不可避免。
控制密集人流
要避免踩踏事故的發(fā)生,主要是要控制人流??刂迫肆饔钟袃蓚€要點:一是限制人數(shù),二是讓人流不要受到干擾而形成紊流。紊流最容易造成人流的沖突和相撞而產生跌倒和踩踏傷害。
對于限制人流,美國紐約的跨年辭舊迎新集會提供了榜樣。紐約時代廣場新年倒計時可謂全球最著名的跨年活動,近百年來每逢12月31日,上百萬人從世界各地趕來,以朝圣的心態(tài)在寒風中等上數(shù)小時,目睹那顆水晶球零點準時降落。每年的12月31日下午15點,紐約警方就開始忙碌起來,用防護柵欄將廣場從中心起分片隔離,游客陸續(xù)進入每片隔離區(qū),當每片隔離區(qū)容納的游客達到一定數(shù)量后,便預留出緊急通道,封鎖該片區(qū),只出不進。于是,每片隔離區(qū)順序排開,按先來后到的順序,滿足所有游客在廣場的跨年慶祝活動。
紐約時代廣場人群的行進方向也要保證不產生紊流,人們只能橫進縱出??缒昊顒咏Y束后,則按照先外圍后中心的原則有序逐步疏散人群。如此一來,就減小了人流,也避免了人流方向上的紊亂。當然,紐約時代廣場的管理還有其他方式,例如,告知跨年活動的參與者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進入廣場要搜身,限制攜帶某些用品等。這些措施保證了多年來紐約時代廣場的跨年活動從來沒有出現(xiàn)踩踏和其他恐怖事件發(fā)生。
其實,在應對人流和大規(guī)模人群活動時,不只是人,就連動物也都有相應的智慧來避免災難的發(fā)生。例如,蝗蟲的密度達到每平方米25只時,它們會停止自由行動,向一個方向前進。原因在于,同一方向行進可以避免群體踩踏事件、相互沖撞和廝殺,避免災難發(fā)生,這是演化賦予動物的理性行動。
作為人來說,當然比動物更有智慧,這在更多的群體性事件中已經體現(xiàn)出來。例如,穆斯林的麥加朝覲要繞天房轉7圈。幾十萬、上百萬的穆斯林信徒來到禁寺廣場中央,圍繞天房行走7圈,都是按逆時針方向行走,而且在快步走、慢步走時的目標、步調、方向一致,節(jié)奏、旋律、動作相同,甚至連呼吸也都一樣。這就形成了一個雄偉、宏大的世界奇觀,朝覲的人流很像一個游動著的巨大漩渦。這被視為穆斯林信仰的堅如磐石和遵守秩序、團結守紀的精神風貌。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避免方向和節(jié)奏的不同而產生紊流,防止群體踩踏和擁擠的產生。
即便如此,穆斯林朝覲時也屢屢發(fā)生踩踏、擠壓事件,造成傷亡。2006年的麥加朝覲,盡管人們都朝一個方向行進,但由于速度和節(jié)奏出現(xiàn)了差異,導致紊流的產生,在進入紊流狀態(tài)30分鐘后,出現(xiàn)踩踏擠壓事件,至少345人被踩踏和擠死。麥加朝覲的另一個慘劇是瓶頸效應造成的。1990年7月,大批朝圣者在麥加通過一條長500米、寬20米的隧道前往阿拉法特山參加朝覲儀式時,發(fā)生隧道內擁擠踩踏事件,導致1426人因窒息或被踩踏身亡。
減少災難的其他措施
根據(jù)人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來引導人們在公共場所安全理性地聚會、慶賀、狂歡,是有效減少災難發(fā)生的重要措施。這就涉及到對人的行為的科學引導以及對環(huán)境和設施的科學設計,同時也與科學管理密切相關。
例如,為了避免密集人流出現(xiàn)紊流或瓶頸效應產生擠壓和踩踏悲劇,就需要合理引導人流和改善場地設施。例如,沙特的麥加朝覲地的投石驅邪橋,即加馬拉橋屢屢發(fā)生悲劇,說明這一地方的容納量太小。因此,后來沙特政府把加馬拉橋的出口和入口增加到12個。
上海此次災難發(fā)生后,也需要在3個方面“補牢”:一是改造觀景平臺的狹長空間,二是改變陳毅廣場的臺階結構,三是改變人群的相向而行,讓人群向同一個方向行進或采用單行道。當然,對廣場人流的管理也亟待改進,例如通過監(jiān)控視頻以及地面警察計算人流量,以控制進入廣場的人數(shù),布置更多的警力疏散人群,留出逃生通道,甚至通過直升機觀察人群動向以提早采取疏散行動等。
當然,每個參與公共行動的人也有責任,其中的觀察形勢和自救至關重要。首先是要預測并判斷踩踏危險,參加集會前要熟悉場地內所有的安全出口。判斷踩踏事故發(fā)生有重要標志,人群非常擁擠的時候,人流速度會非常緩慢,但人流速度突然發(fā)生了變化,并發(fā)生了方向改變,這時候就可能是發(fā)生了逆行和摔倒、絆倒等情況。踩踏發(fā)生后,一般身高的人不可能看到前方或后方的情況,但是會突然感覺“被推了一下”,這時就要特別警覺,踩踏已經發(fā)生。
在不幸卷入人流并可能遭遇踩踏時,也不要慌張,可以分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不要采取身體前傾的姿勢,即使鞋子被踩掉或貴重物品被擠掉,也不要貿然彎腰提鞋或系鞋帶,也不要低頭尋找和拾起物品,因為這會很容易被推倒。另外,迅速尋找身邊一些比較堅固牢靠的東西,比如路邊的燈柱之類抓緊抓牢,等待人群過去之后再趕快離開現(xiàn)場。
如果發(fā)現(xiàn)擁擠的人群已經在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涌來,應該馬上避讓到一邊,速度要快,但不要狂奔,以免摔倒。如果路邊有商店、飯店等地方,可以暫時進去避一避。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身不由己陷入到混亂的人群當中,一定不要逆著人流前進,那樣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同時,遠離店鋪的玻璃窗,避免玻璃窗破碎被扎傷。
如果發(fā)現(xiàn)前方有人突然摔倒,要大聲呼喊,也要鼓勵旁邊的人大聲呼喊,盡快讓后面的人群知道前方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否則后面的人群繼續(xù)向前擁擠,非常容易發(fā)生踩踏事故。如果這個時候帶著孩子,一定要把孩子抱起來,因為孩子身高低,力氣比較小,面對擁擠混亂的人群特別容易被踩在地下,發(fā)生危險。
如果出現(xiàn)了混亂,需要穩(wěn)住雙腳,不要被絆倒,避免成為擁擠踩踏事件誘發(fā)的因素。在擁擠的人群中前進時,兩手伸在胸部互抱,形成一個三角形,給肺部呼吸留出一個空間,這可以避免長時間胸部受擠壓而出現(xiàn)嘔吐,甚至吐血。
即便不幸在擁擠的人流中倒地或被擠倒,應該馬上做出保護性動作,即設法使身體蜷縮成球狀,兩手食指交叉相扣,置于頸后,保護好頭、頸、胸、腹部,可避免脊椎、腦部受到踩踏,這樣還能形成一定空間保證呼吸。這種方式也可以避免被踩踏后窒息而亡,因為大部分被踩踏者都是由于窒息而死亡。
【責任編輯】張?zhí)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