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勝君
語文在如今的農(nóng)村高中課堂的地位江河日下,學生把語文課堂當成緊張學習中的“放松時間”,語文早自習讀英語和綜合成了再正常不過的現(xiàn)象,課后從來不翻語文書的學生普遍存在。有些教師私下開玩笑說:哪天教不好本門學科了,就去教語文。甚至個別學校排課時,也有意無意地壓縮語文課時。
是什么導致了語文慘不忍睹的現(xiàn)狀?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有如下原因:
一是農(nóng)村中小學教學資源落后,留守兒童隔代溺愛等諸多原因導致很多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學生家長紛紛外出務工,把孩子托付給年邁的老人,而婆婆爺爺要么溺愛縱容,根本約束不了學生。再加上農(nóng)村落后的教學資源,導致優(yōu)質生源向城市聚集,別無選擇的學生才會留在農(nóng)村高中,而這一部分學生基本是基礎較差、學習吃力的學生。有的農(nóng)村中學的所謂的實驗班,就有用漢字給漢字注音的情況,甚至有到高三時還不明白高山流水的寓意的學生?;A差,學習吃力,由此喪失學習的興趣。
二是語文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它不像其他學科那樣能快速見效,“吹糠見米”,而需要長期的積累。因而在搶時間、爭分數(shù)的緊張氛圍下,它自然成了大家割舍的對象。
三是語文教師教法陳舊,語文教師為了在有限的課時里出成績,不厭其煩地講解題策略,答題思路。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臺下昏昏欲睡。學生興味索然,苦不堪言。語文離師生越來越遠,終于變得面目可憎,讓師生身心俱疲。
那么,有無改變語文的現(xiàn)狀、還語文溫暖的真面目的靈藥呢?那就是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俗話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應該是改變語文現(xiàn)狀、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
要改變長期以來學生對語文的偏見,讓學生明白語文課程在高考以及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愿意親近語文。讓他們了解語文的學科特點,注重積累,厚積才能薄發(fā)。但是,如果僅僅讓學生意識到語文的重要性,而沒有改變沉悶的課堂,那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就會如同一現(xiàn)的曇花,很快凋零,難覓蹤影。因此接下來就要改變填鴨式的課堂,營造愉悅的學習情境。雖然說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主導者,但這個主導者卻是課堂氛圍的營造者。如果把課堂比喻成一個舞臺,教師應該是那個穿針引線的主持人,他應該讓所有的“節(jié)目”“戴著鐐銬盡情舞蹈”,這就對語文教師有較高的要求。如果語文教師沒有風趣幽默的語言,那他一定要能準確生動地概括;如果語文教師不能以情動人,那至少他要以理服人。語文教師要有廣泛的閱讀,要有深厚的文化積累,才能旁征博引,娓娓道來。語文教師還要借助幻燈片、多媒體、音樂等多種輔助工具,再現(xiàn)課文的情境,讓學生沉浸其中,同時運用朗誦、演講、表演、競賽等多種手段,撩撥學生的好勝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必要時,甚至可以討論他們喜歡的話題、小說、網(wǎng)絡生活等。語文教師要有一顆仁愛之心,關愛每一個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允許他們提出不同的見解和觀點。語文教師要采用親切的教態(tài)、溫和的語言和巧妙的方法,結合學習內(nèi)容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和諧、平等、合作、進取的學習氛圍,積極鼓勵,誘發(fā)學生對問題探究的興趣。
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后,還要讓學生有成就感,才能讓學生學習的興趣持久。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的體驗可以使人增強信心,克服自卑感,淡化挫折、失敗帶來的心理壓力。人們從事任何活動,都有一種要達到目的的愿望,當活動取得成功、愿望達到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心理上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又會產(chǎn)生一種追求,想繼續(xù)取得成功的需要將產(chǎn)生進一步的動機和興趣。如果教師幫助學生取得一點成績,并給以鼓勵和支持,使學生轉苦為樂,這就會形成學生學習轉變的開始。因此,在制定學習目標時,應針對學生個體的不同學習情況,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當學生達到目標時,教師應不吝嗇表揚,給予鼓勵和贊賞;對于沒有達到預定目標的學生,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自信心。評價時教師應避免直接的否定評價,應采取得體、鼓勵性的評價,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
總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