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
“問題教學法”并不是在新課程改革中才提出來的新概念,而是早已有之的,并且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梢钥闯觯磐摹皢栴}教學法”是充分體現(xiàn)了他所主張的“做中學”的活動原則的。他認為,學生并不是先了解了事物以后才利用事物的,而是在利用事物達到某一目的的過程中達到了解這一事物的?!皢栴}教學法”看重的是學生學習的內在興趣,并認為只有把教學和學生天生的活動傾向聯(lián)系起來,學生才會有內在的、自發(fā)的興趣。
基本明確“問題教學法”的含義之后,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問題教學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這就是:
首先,教師必須科學地設計問題,使學生發(fā)揮智力因素,以帶動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課堂教學中,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fā)展,情感的培養(yǎng),都是在教師所提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從自己的學習操作中完成的,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教師在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須達到問題性水平高,即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致力操作的任務比較重,具有較高的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問題性水平低,即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比較輕,甚至極少包含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具有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當然,問題性水平高也必須有一個限度,不能讓學生如“丈二金剛”,這樣會適得其反,問題性水平與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相適應就足夠了。否則,學生的思維難以啟動跳躍,到頭來是徒勞無益。
第二,適時轉到以學生發(fā)展問題為主的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自覺提出問題。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開始由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的學習思路,但要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提升,能獨立地聽、說、讀、寫,就必須培養(yǎng)起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
作為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灌輸給學生“盡信書不如無書”“學需先疑”的觀念。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對知識的掌握是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必然過程。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提問,促使學生產生疑惑,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學生這種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活動的最有力的驅動力。
如何才能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呢?
首先,教師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使師生互動貫串課堂本身。課堂上建立師生平等的民主氣氛,尊重和關愛每個學生,遇事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教師將自己融入到學生中去,為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創(chuàng)造一個氛圍,使他們敢于質疑, 勇于爭論,從而也激發(fā)他們主動參與的熱情和表現(xiàn)欲望。
其次,給學生自由思考的時間和自主探究的空間。教師不宜在課堂上包辦,而應該把時間、把任務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在課堂上有充足的時間自學思考,提出有獨到之處的問題。
第三,認真對待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尋求最佳解決途徑。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
實踐證明,新課改環(huán)境下的語文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僅能在教學中活躍課堂氣氛,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質疑的興趣和能力,養(yǎng)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學好語文乃至各門學科奠定良好的智力基礎,從而使現(xiàn)代中學生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養(yǎng),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