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靈芝 張屹
現(xiàn)行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一到第五冊(山東人民出版社),從2004年秋季投入使用,至今已經(jīng)十年有余。在進行了三個循環(huán)的教學實踐之后,重新審視這套教材,我有幾點想法。
第一,縱向看,五大模塊之間沒有梯度,沒有體現(xiàn)“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下同)中的“有序”這個理念。就算是“每個模塊都是綜合的,體現(xiàn)‘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目標和內(nèi)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總該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能力,尊重一般的認知規(guī)律和能力提升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設計一個各有側(cè)重、循序漸進的層級吧?拿第一冊來說,首先應考慮到從初中到高中的銜接,跨度不能太大。但是現(xiàn)在的教材沒有體現(xiàn)這一點。
此外,不僅五大模塊之間沒有梯度,每個模塊各個單元之間也沒有梯度,沒有任何聯(lián)系。這不能不說是個缺憾。
第二,橫向看,每個模塊、每個單元都沒有明確的可供檢測的具體的教學目標,沒有各自明確的教學重點,甚至沒有比較明晰的類別——每個單元話題的擬定依據(jù)是什么?為什么要選取這些話題?依據(jù)什么編排這些話題?依據(jù)什么編排五大模塊?文本的選取和編排,看上去缺乏相對嚴謹?shù)目茖W性。
“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這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必修課程”目標的具體要求。實際情況是,學生在必修階段幾乎不接觸論述類、實用類文本,基本沒有進行論述類、實用類文本的閱讀實踐。我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形式上“學生修滿必修的10學分”,實質(zhì)上也不應該“視為完成了本課程的基本學業(yè)”,也不能算“達到高中階段的最低要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第三,話題和文本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不大,有的話題甚至模糊了文本的教學重點,降低了文本的思想境界。如,第五冊第一單元話題是“人生的五彩夢”,而兩個文本《沁園春·長沙》《離騷》(節(jié)選)的主旨都不是追求個人的多彩夢想,而是對國家、對民族的前途命運的深刻思考、勇敢探索,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顯示著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操。這兩個文本放在本冊第五單元“以天下為己任”的話題下更合適。
還有的話題內(nèi)涵空乏,且不能涵蓋所有文本。比如,第四冊第二單元“美的真諦”這個話題,下放《滕王閣序》《米洛斯的維納斯》《新詩二首》(《雨巷》《錯誤》)。什么是“美的真諦”呢?三個文本怎樣體現(xiàn)“美的真諦”呢?“真諦”,《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真實的意義或道理”?!懊赖恼嬷B”就是“美的真實的意義或道理”,如果說《米洛斯的維納斯》《新詩二首》能夠某種程度地體現(xiàn)這個話題,那么描繪滕王閣的美、贊美與滕王閣有關的人、抒發(fā)作者的一些人生感慨的《滕王閣序》,就和“美的真諦”距離比較遠了。
第四,五個活動性學習專題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也不明顯,各專題和各模塊的文本內(nèi)容也沒有什么關系。如,模塊四的“真情伴我成長”這個活動性學習專題,比模塊一的“語文伴我同行”、模塊二的“與經(jīng)典對話”、模塊三的“走近孔子”相比,都要淺易得多;提供的資源材料——《多年父子成兄弟》《小鳥歸巢》《給母親寫封信》《孝心無價》——也比前三個專題的資源材料(《古人的名字》《卜居》《給女兒的信》《孔子世家》《孔子:第一位教師》等)簡單得多;而且和模塊四的四個單元的話題“歷史坐標上的沉思”“美的真諦”“洞察世道滄桑”“構建精神家園”之間,也看不出有什么關系。
以上是我的幾點不成熟的想法,不一定正確,希望對以后的教材修訂能夠起到一點參考作用。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