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富華
摘 要:《全元詩》是一部大型斷代詩歌總集,學術(shù)意義重大,但在編纂中也存在一些疏漏。本文對部分詩人小傳進行補充,且對部分誤收宋人、明人詩篇進行辨正。
關(guān)鍵詞:《全元詩》 元代 詩歌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5)02-91-95
楊鐮主編的《全元詩》是我國元代詩歌總集,中華書局2013年出版。其規(guī)模宏大,搜羅完備,收入近五千位元代詩人流傳至今的約十四萬首詩篇。且為所收的大部分作者撰寫了人物小傳,為廣大文史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可以說,《全元詩》的編纂完成,對今后元代文學、歷史、政治、文化等多個領(lǐng)域的研究,都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筆者在研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書中存在的一些疏漏,故不揣自陋,試對其中的一些詩人小傳進行補充與辨正,同時也補遺部分失收詩歌,以就教于方家。
一、桃花夢叟
《全元詩》將“桃花夢叟”單列,言其“字里不詳”[1],并據(jù)《式古堂書畫考》卷五十三錄“桃花夢叟題”《情仙花輦圖》一首。
其實,“桃花夢叟”并非不可考。張弼《書鐵崖先生傳后》云:“鐵崖先生雖出自會稽,而寓吾松之日最久,遺稿最多,故沒垂百年,而松之稍識文字者,罔不能道先生之名。然謂其為邊上梅,則所未聞也。豈邊梅乃先生家居時所號而特行于會稽諸郡耶?在松所書鐵崖之外,有鐵雅、鐵笛、鐵史、鐵龍精、鐵仙、鐵龍仙伯、老鐵、東維子、抱遺老人之號不一,如香奩詩等則書桃花夢叟、錦窩老人,此又因事而偶筆,固非常號也,常號不脫二鐵字?!盵2]可見,“桃花夢叟”是楊維禎號,“桃花夢叟”即是楊維禎。如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卷九《管夫人懸崕朱竹》詩就署“桃花夢叟楊維楨題”。
二、林士敏
林士敏,《全元詩》記其“生平不詳”[3],據(jù)《閔中荔支譜》錄《詠宋家荔支》詩一首。
其實,林士敏的生平是可考見的。明·陳道《(弘治)八閩通志》卷七十一詳細記載了其字里生平:“林士敏,名懋,以字行。福建莆田人。枅五世孫。父善同,字舜與,少好學,工詞賦,元末領(lǐng)鄉(xiāng)薦,署泉山書院山長。國初例起赴京師,以祖母年老辭,既而復起之,竟卒于道。士敏洪武中由鄉(xiāng)貢入太學,逾年署大理寺少卿,除刑部郎中。以陳言謫南丹州吏,永樂初起為南康府知府。一意損已厚人,衣服至給取于家。改淮安府,清介愈甚,坐不防水患,貶南寧府鏌鎁廵檢。辟為常州府宜興縣教諭。有《芹邊集》、《匡廬小稿》?!盵4]據(jù)《(嘉靖)南寧府志》卷二,林士敏又名世懋:“林世懋,莆田人,二十六年領(lǐng)鄉(xiāng)貢入太學,明年署大理少卿,尋授戸部郎中。以言事貶南丹衛(wèi)軍吏。永樂改元,擢齊南康知府?!盵5]而據(jù)明·郭大綸《(萬歷)淮安府志》卷二,林士敏任淮安知府在永樂六年。其生平也見于明·陳鳴鶴《東越文苑》卷六、《(光緒)江西通志》卷一百三十二、《(同治)重修山陽縣志》卷五。
三、傅藻
傅藻,《全元詩》 僅載其為“義烏人”[6],未著其字里經(jīng)歷。
檢《(崇禎)義烏縣志》卷十四有關(guān)于傅藻的記載:“傅藻,字伯長,受業(yè)黃文獻公溍之門,以文章知名。洪武五年,由本縣儒學應召,奏對稱旨,授翰林編修,尋改應奉翰林文字,拜監(jiān)察御史。未幾,擢東宮文字,遷武昌知府。后以薦超拜河南廉使。所至皆著聲稱。藻為御史時,奉敕按鳳陽獄,道途往還,輒以所見成《紀行詩》若干卷,率有關(guān)于風教。一日召對華蓋殿,以詩進呈,上覽之,大悅,作和章四首賜之?!盵7]《紀行詩》未見傳。
四、朱芾、朱孟辨
《全元詩》將朱芾、朱孟辨視作兩人。朱芾,“字孟辨,號滄洲生。云間(上海松江)人”[8],收《寄張子政》詩一首。朱孟辨,《全元詩》載其“生平不詳”[9],收《絕句》一首。而《全元詩》所收朱孟辨的《絕句》即《四朝詩》明詩卷一百二七題“朱芾”的《自題蘆洲聚雁圖》??夹烨摺睹鳟嬩洝肪砹d:“朱芾,字孟辨,以字行,號滄洲生,華亭人。善詩詞,書工四體。洪武初就征官編修,改中舍。畫蘆洲聚雁,極瀟湘煙水之致,兼寫山水及白描人物?!盵10]《大觀錄》“朱孟辨惠麓秋晴圖”條云:“名芾,字孟辨,以字行。才思飄逸,千言立就。工于草書篆隸,鐵崖門人也。洪武初征授編修,改中書舍人?!盵11]《(乾?。淇h志》卷二十一亦云:“朱芾,字孟辨,結(jié)廬秀州塘,四面環(huán)水,自號滄洲生。少從楊維禎游,才思飄逸,工詞章,兼善翰墨,嘗瘞平生篆隸書于細林山,名篆冢,時人詠之。明太祖御制集有《和朱孟辨落花》詩?!盵12]可知,朱芾與朱孟辨實為一人。另據(jù)黃佐《翰林記》卷五:“(洪武)九年十月,降編修朱孟辨為中書舍人?!盵13]
五、陳潛夫
陳潛夫,《全元詩》載其“字振祖,錢塘(浙江杭州)人。至正中曾與吳縣徐達左耕漁軒之會?!盵14]輯錄佚詩五首。
陳潛夫生平可考,據(jù)明·方鵬《昆山人物志》卷十:“陳潛夫,字振祖,本錢唐人,徙居昆山?!?[15]《(嘉靖)太倉州志》卷七:“陳潛夫,字振祖,一名潛,字潛夫。本錢塘人來遷。性端方,善啟迪,聲譽甲士林。洪武六年為邑庠訓導,升國子監(jiān)學正。平生著述散逸無傳,卒祀鄉(xiāng)賢祠?!盵16]
六、鄭棠
鄭棠,《全元詩》載其“字里不詳。曾任翰林檢討?!盵17]而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五十二有鄭棠小傳:“鄭棠,字叔美,浦江人也,與從父兄楷、弟栢俱受業(yè)宋濂之門,以文詞知名?!葷M,升翰林檢討。以疾辭歸。所著有《金史評》及《道山集》二十卷。”[18]生平又見于《(康熙)金華府志》卷十七等?!度姟窊?jù)《麟溪集》僅錄詩一首。鄭棠又有《贈浦陽江漁者》詩,《全元詩》失收,今據(jù)《(光緒)浦江縣志》錄于下:
浦陽水,清挼藍,仙華蜒蜿走其北,二水會合城東南。朝霏紫翠,暮靄晴嵐。水光山色日萬狀,漁歌釣艇浮于潭。欸乃一聲秋月皎,粼粼百頃玻璃涵。衣冠相承風樸美,高韻雅有奇才男。粲粲珠璣每酬唱,霏霏玉雪高清談。結(jié)屋江之浦,釀酒泉香甘。清風一聯(lián)長在手,垂楊穿得漁鞵纖。有時取醉藉芳草,紅光八面春容酣。一朝征書自天下,天衢逸足馳飛驂。鳳池縱揮灑,雨露恩光沾。云漢天章五花誥,元霜鶴管濡銀蟾。筆精墨妙古書法,鸞翔鳳翥宿所諳。閑來過我官舍冷,堆床圖史交相參。墨池染翰翻鯨浪,蕓窗響榻高掀簾。吟吟卻憶江漁日,桃花浪暖春波恬。朅來旅寓京華久,清夢夜夜歸門閻。東觀好事為圖寫,歷歷景趣存緗縑。會當鐵網(wǎng)掣起珊瑚樹,平步直上瀛海三山尖。[19]endprint
七、蕭執(zhí)
蕭執(zhí),《全元詩》載其“字子所,生平不詳,《詩淵》作元人。”[20]錄詩二首。
其實,蕭執(zhí)生平可考,如明·黃佐《南廱志》卷二十二:“蕭執(zhí),字子所,一名雅言,吉安泰和人。世為儒家。祖夢得,有文行,嘗廬墓三年,以毛詩訓其鄉(xiāng)人。執(zhí)博學強識,結(jié)廬讀書于武山,以家學領(lǐng)洪武辛亥鄉(xiāng)薦上第,選為國子學錄,令分敎公侯卿大夫子弟。每因其材質(zhì)與之講解,多所造就。執(zhí)蓄學日富,尤長于詩。……洪武六年六月二十四日既歸,鄉(xiāng)之子弟以其教育太學有成也,乃相率闖門修贄從之游。來者日眾?!瓐?zhí)天性至孝,旦夕不離親側(cè)。親沒,廬墓三年。免喪,乃領(lǐng)邑教,誘進后學,孜孜不倦。申國公鄧愈統(tǒng)兵剿龍泉草寇,將蔓連泰和。執(zhí)詣軍門陳禍亂之由,于是愈下令禁止……禮部侍郎劉崧序其詩集行于世?!鄙接忠娪诿鳌ち滞ァ叮尉福┙魍ㄖ尽肪矶拧⑶濉ぴ鴩叮ü饩w)江西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八、周潤祖
周潤祖,《全元詩》載其 “生平不詳”[21],據(jù)清·黃瑞《臺州金石錄》卷十三錄題“紫巖周潤祖”《鄔處士挽詩》一首。
檢《(嘉靖)浙江通志》卷四十五有周潤祖小傳:“周潤祖,字彥德,臨海人。嘗學于周仁榮,與達兼善為友,隱居教授四十年。至正中被召。既沒,而恩命始下。鄉(xiāng)人相與即其所居尊稱之曰紫巖先生。所著有《紫巖稿》十余卷?!盵22]生平又見于明·凌迪知《古今萬姓統(tǒng)譜》卷六十一、《(康熙)臨??h志》卷七等。
九、張士熙
張士熙, 《全元詩》載其“字里不詳。至正間曾任江州湖口縣尹?!盵23]據(jù)《元詩選癸集》己集上錄《石鐘山》一首。
《全元詩》所言“字里不詳”失考?!叮ㄍ危┖诳h志》卷六有張士熙小傳:“張士熙,字君美,莒人,禮部尚書彬之子。初倅濮州,有政聲。至正間尹湖口,為政有方,不事煩苛。新文廟,葺齋舍,增餼廩,寬徭役,風俗教化,蔚然一時,奸宄屏息,和氣召祥。民懷其惠,勒石頌之。及去,老稚攀轅,車莫能行?!盵24]其生平也見于清·曾國藩《(光緒)江西通志》卷一百三十二。補詩一首:
送蘇公赴大同行省郎中
居庸關(guān)頭亂山積,李陵臺下黃沙磧。畫省郎中貂帽側(cè),飛雪皚皚馬韉濕。馬蹄雪深遲遲行,冷月凄云塞垣明。鐵甲無光烽不驚,萬營聲角如水清。明年四月新草生,征人賣劍隴頭耕。思君遙遙隔高城,南園城樓來雁鳴。(明·張欽《(正德)大同府志》卷十八,明正德刻嘉靖增修本)
十、孫氏溫、孫氏益
《全元詩》第六十六冊第一百八十三頁據(jù)《詩淵》錄孫氏益《棲霞洞》一首,并言“生平不詳”:
飛仙巢三山,弱水環(huán)四溟。誰知黃茅嶺,自有白玉京。獨曳一枝笻,枝空上青□。檐飛墮八桂,石隕化七星?!酢蹙婊鹑?,異狀不可名。垂天紫云蓋,插地翠羽屏。已無俗士駕,尚有仙客經(jīng)。敢言居□□,妙絕冠平生。
《全元詩》第六十六冊第一百八十四頁據(jù)《詩淵》錄孫氏溫《七星巖》一首,并言“生平不詳”:
十載汗修門,簪槖侍帝垣。五云深莫窺,眾星拱以繁。一坐犢背書,身落海上村。山川發(fā)余想,鐘鼓眩昔聞。星圖煥斗極,兩兩錯地文。今日復何日,乘槎造天閽。日月起可挾,參井安足捫。誰當揭其柄,為我酌瀛尊。
其實,《詩淵》誤將此兩詩歸為元人,未能準確記錄詩歌作者,《全元詩》因襲其誤。這兩首詩為宋代孫覿所作,收在其《鴻慶居士集》卷三。明·李蓘《宋藝圃集》卷十二、清·汪森《粵西詩文載》詩載卷三等文獻均載其為宋代孫覿所作。孫覿(1081—1169)字仲益,號鴻慶居士,常州晉陵(今江蘇武進)人。五歲即為蘇軾所器。徽宗大觀三年(1109)進士。政和四年(1114)又中詞科,為秘書省校書郎。欽宗即位,由國子司業(yè)擢侍御史,以論太學生伏闕事,出知和州。未幾召試中書舍人,權(quán)直學士院。孝宗乾道五年卒。
十一、李應期
李應期,見《全元詩》第五十二冊五百七十七頁:“字均饒,號恥庵,又號菌翁。瑞安(今屬浙江)人?!槲溟g去世,享年八十三歲。有《樊莊稿》。生平見《元詩選癸集》辛集下。” 據(jù)《元詩選癸集》辛集下錄詩九首。
其實,李應期當為季應祈??肌叮尉福┤鸢部h志》卷八:“季應祈,居鳴珂里,少穎悟,受《春秋》于高則誠 ,既而得關(guān)閩諸儒全書讀之 ,達其旨意,至于古今事物百家子史,皆極其津涯。如進士林彥文輩,皆折行位與交。嘗誨人曰:窮經(jīng)以致其用,反躬以踐其實,不如是,讀書奚益?洪武中以明經(jīng)薦□,引年告歸。年八十余卒。有《樊莊稿》。”[25]《(萬歷)溫州府志》卷十一:“季應祈,瑞安人,少颕悟,受《春秋》于高則誠,……洪武中以明經(jīng)薦,未幾告老歸。年八十三卒。有《自警》詩云:希賢希圣吾儒事,大道從來不遠人。地載風霆俱是教,天垂象緯豈非仁。無能畫虎翻成拙,有技屠龍未是神。俯仰兩間無媿怍,練衣簟食任長貧?!盵26]季應祈之子季德璣《篔筜書屋記》也云:“先子恥庵征士,生故元佑間,……國朝洪武初,用薦者入京見太祖高皇帝于奉天門,銓曹授以侍從之職,德璣以親老陛辭,放歸田里。明年,先子又以明經(jīng)薦舉,以引年辭歸。越四載而沒?!盵27]綜上看來,《元詩選癸集》的記載有誤,李應期當為季應祈。
十二、趙宗文
《全元詩》第五十三冊第二百零三頁,僅言其為“甫里人”,據(jù)《珊瑚網(wǎng)》錄詩一首。
考《吳都文粹續(xù)集》卷四有《趙宗文生壙志》,為其自作,云:“宗文姓趙氏,名文,宗文字也。世為崇明人。曾祖諱興祖,積善以行義,值元季海盜剽掠,徙居長洲之甫里,遂占籍焉?!木悠溟L,甫弱冠不幸先君子棄諸孤,遭家多故,舊業(yè)幾墜,賴吾母力以教養(yǎng),漸底成立。洪武間,縣令周博舉文為人材召至京,以母老得請以歸養(yǎng)母卒。永樂五年詔求賢,文又以翰林典籍梁用行薦,授番陽知縣,后以事免官還田里,日以吟詠自娛,未嘗務外慕,今年七十有六,老病日侵,知不能久于世?!纳诩壮蕉暌椅炊挛煳?,……所述詩有《慎獨齋集》四十卷,《理學直言》一卷,文則有《止義齋集》二十卷?!蔽暮笞⒃疲骸罢y(tǒng)三年,慎獨趙先生預治幽堂,復自銘其墓門之石,越二年為庚申歲五月十九日而先生卒,享年七十有八,卒之二年為壬戌歲三月十一日而歸藏焉。”[28]由此可見,趙宗文卒于正統(tǒng)五年,即1440年,其生年為至正“甲辰”,即1364年,洪武元年才五歲,可見他主要生活在明代,應為明人,不應入《全元詩》。endprint
參考文獻:
[1][3][8][9][14][17][20][21][23]楊鐮主編:《全元詩》,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六十七冊,第370頁;第六十七冊,第7頁;第六十七冊,第10頁;第五十一冊,第196頁;第二十八冊,第50頁;第五十二冊,第198頁;第五十二冊,第274頁;第五十二冊,第355頁;第六十七冊,第507頁。
[2]明·張弼《張東海詩文集》文集卷四,明正德十三年刻本。
[4]明·陳道《(弘治)八閩通志》卷七十一明弘治刻本,
[5]明·方瑜《(嘉靖)南寧府志》卷二 明嘉靖四十三年刻本,
[7]明·熊人霖《(崇禎)義烏縣志》卷十四,明崇禎刻本。
[10]清·徐沁《明畫錄》卷六,清讀畫齋叢書本。
[11]清·吳升《大觀錄》卷十九,民國九年武進李氏圣譯廔本。
[12]清·謝庭熏《(乾?。淇h志》卷二十一,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13]明·黃佐《翰林記》卷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明·方鵬《昆山人物志》卷十,明嘉靖刻本。
[16]明·周士佐《(嘉靖)太倉州志》卷七,明崇禎二年重刻本。
[18]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五十二,明天啟刻本。
[19]清·善廣《(光緒)浦江縣志》卷二,民國五年黃志璠再增補鉛印本。
[22]明·胡宗憲《(嘉靖)浙江通志》卷四十五,明嘉靖四十年刊本。
[24]清·殷禮《(同治)湖口縣志》卷六,清同治九年刻本。
[25]明·劉畿《(嘉靖)瑞安縣志》卷八,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
[26]明·湯日昭《(萬歷)溫州府志》卷十一,明萬歷刻本。
[27]清·陳永清《(乾?。┤鸢部h志》卷之九,清乾隆十四年刻本。
[28]明·錢谷《吳都文粹續(xù)集》卷四十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
The supplementary of“All the Yuan Poetry”
DENG Fu-hua
(Institut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 poems of the Yuan Dynasty " is Yuan Dynasty poetry anthology of literature, however,the authors biography is not complete,adding the biographies and some mistakenly included poems.
Keywords: Yuan Dynasty;The Yuan poetry;author
責任編輯:胡海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