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一平
[摘要]現(xiàn)有關于粘滯知識的研究主要從粘滯知識成因出發(fā),探討粘滯知識轉移的模式,提出降低知識粘滯的對策,粘滯知識的測度鮮有提及。圖書館情境下,本文根據(jù)DIKW層級模型,梳理了信息與知識的關系;借鑒Shannon信息熵理論,提出圖書館粘滯知識測度基本模型;并根據(jù)測度模型的特征,提出對圖書館的啟示。
[關鍵詞]圖書館;粘滯知識;測度模型
[中圖分類號]G25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5)02-0036-05
1 研究背景
粘滯知識最初是Von Hippe在研究技術問題時發(fā)現(xiàn)的,中外學者圍繞粘滯知識進行了10多年的研究。
1.1國外研究現(xiàn)狀
一般學者根據(jù)不同的研究情境將國外粘滯知識的研究分為3個學派,分別是技術創(chuàng)新過程學派、組織內(nèi)轉移學派和組織間轉移學派。
技術創(chuàng)新過程學派以Von Hippe為代表,探討如何通過處理粘滯知識來實現(xiàn)技術的創(chuàng)新,提出相應的創(chuàng)新管理工具;組織內(nèi)轉移學派以Szulanski為代表,探討組織內(nèi)部粘滯知識的成因與影響因素、轉移影響因素、轉移過程及促進轉移的措施;組織間轉移學派以Simonin為代表,關注組織間粘滯知識形成的原因、影響因素及促進組織轉移的對策。這3個學派盡管探討的情境不同,但探討的內(nèi)容均圍繞粘滯知識的成因、影響因素以及降低知識粘滯的對策。
1.2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為了探討國內(nèi)粘滯知識的研究現(xiàn)狀,在CNKI以“知識粘滯”or“粘滯知識”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并進行相關性篩選之后,檢得52篇文獻。這些文獻主要探討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2.1概念
學者們對粘滯知識的定義主要可以分為兩類。成本論:知識轉移的成本或知識流動的難度;知識論:難以轉移和流動的知識。成本論著重探討的是知識轉移要付出的成本或代價;而知識論則立足于研究這部分無法實現(xiàn)轉移的知識本身。知識粘滯描述的是特定狀態(tài)下的一種特殊屬性,是指知識在轉移或共享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障礙,從而表現(xiàn)出來的阻滯和緩慢狀態(tài)。
1.2.2影響因素(知識粘滯的成因)
粘滯知識的影響因素(或稱之為知識粘滯的成因),始終是國內(nèi)學者研究與探討的熱點,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學者們對于粘滯知識影響因素的歸納于總結也不盡相同,具有代表性的幾種表述如表1所示。
大部分對于粘滯知識的研究是基于知識轉移或共享的普遍情境,也有探討具體實踐過程中的情況,如張春勛等探討了農(nóng)業(yè)技術擴散過程中的知識粘滯成因;王毅等討論了產(chǎn)學研合作中粘滯知識的成因;黃安強等研究了企業(yè)內(nèi)部粘滯知識的影響因素。
1.2.3相關理論模型
國內(nèi)學者對粘滯知識進行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模型,如:曾款等提出了團隊內(nèi)部粘滯知識轉移概念模型;王毅等提出了粘滯知識轉移模型;梁啟華等提出了企業(yè)默會知識轉化與共享管理框架;張玲玲等提出了知識密集型企業(yè)粘滯知識轉移模型;黃安強等提出了粘滯知識轉移的W-S-R模型;趙梅等根據(jù)Szulanski G的理論提出了粘滯知識轉移的四階段模型。張春勛等構建了基于fuzzy-set和D-S理論的知識粘滯程度綜合評價模型。
從國內(nèi)外粘滯知識相關研究的綜述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者們的研究思路基本一致,主要是分析不同情境下粘滯知識的成因或影響因素,從而探討粘滯知識轉移的模式,提出降低知識粘滯的對策;明確而定量地提出測度粘滯知識的研究還鮮有出現(xiàn)。本文將探討在圖書館情境下,具體測度粘滯知識的方法。
2 圖書館粘滯知識測度原理
盡管專門研究粘滯知識測度的理論還不多見,然而對于信息測度、知識測度的研究則已然是豐富而成熟了,其中Shannon信息熵測度方法給出了十分規(guī)范的公理化定義,對信息測度問題分析得十分透徹,并在通信領域獲得了實際成功的運用。
2.1Shannon信息熵測度理論
Shannon認為信息是用于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在日常的統(tǒng)計分析中,常利用概率作為衡量不確定性的指標,因此可以推斷出信息的度量應是其概率的函數(shù)。
2.2圖書館情境下信息與知識的關系
對于圖書館的讀者而言,閱覽文獻之前,文獻對他們而言都是一種未知與不確定性的存在,借閱文獻的過程就是不斷探索未知與消除不確定性的過程,比照Shannon的信息定義,可以認為讀者借閱文獻的行為是一種尋求信息、探索知識的過程。然而信息與知識是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在討論圖書館粘滯知識之前,需要先明確這兩者的關系。
DIKW層級模型對信息與知識的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的歸納,經(jīng)量化之后可構成邏輯上科學合理的概念鏈:物理信息經(jīng)社會傳遞轉化為可接收的客觀信息;可接收的客觀信息經(jīng)主體吸收,轉化為主觀信息;主觀信息經(jīng)結構化成為知識。根據(jù)這一理論模型,文獻是載體化的信息,圖書館作為文獻中心,其文獻信息的傳遞情形可用圖1表示。
圖書館的文獻信息是物理信息,文獻信息進一步細化,包括:紙質文獻信息、電子文獻信息。這些文獻信息中可傳遞的信息S是有效的,是客觀信息,不能傳遞的信息則是無效信息,本文只討論有效客觀信息S的轉移問題。
可傳遞的信息S由于受到圖書館的情境因素(如:圖書館服務模式、組織文化、硬件條件等)、知識特征因素(如知識本身復雜度、系統(tǒng)性等)等多方面的限制,具體實踐中無法實現(xiàn)全部的轉移;其中傳遞給讀者的部分,變成了主觀信息;剩余部分則成了粘滯信息日,日在改變受限因素的情況下,能實現(xiàn)傳遞。
到達讀者端的主觀信息S1由于讀者認知因素(如讀者知識水平、接受意愿、信息素養(yǎng)、信任感)等方面的影響,實踐中很難被全部吸收,但本研究探討理論上的理想狀態(tài),認為主觀信息存在全面知識化的可能,因此認為被讀者接收的部分變成了讀者的知識K1,尚未接收但存在接收可能的知識便成了粘滯知識K2。endprint
根據(jù)以上的論述,存在以下數(shù)量關系:S1=S-H,K2=S1-K1。
本文研究探討的便是粘滯知識K2的測度方法。
3 圖書館粘滯知識測度模型
3.1測度模型的理論基礎
根據(jù)信息熵理論,圖書館的信息量應是其信息符號傳遞概率的函數(shù)。圖書館兩種文獻類型傳遞概率的表征各不相同:紙質文獻主要是通過讀者的借閱來實現(xiàn)知識的轉移,因此可以用紙質文獻的借閱率來表征傳遞概率;電子文獻知識常以電子期刊數(shù)據(jù)庫的形式存在,因此可以用數(shù)據(jù)庫的下載率來表征傳遞概率。
說明:本例中3本圖書包含有效信息總量S為317000bit,經(jīng)過例中的借閱行為,實現(xiàn)轉移的信息S1為304391bit,粘滯信息H為12609bit;根據(jù)本文的假設,實現(xiàn)轉移的信息均有可能轉化為知識,因此本例中3本圖書的知識總量S1為304391bit,其中真正為讀者吸收的知識K1為264391bit,粘滯知識K2為40000bit。
5 對圖書館工作的啟示
對于圖書館而言,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務能力,就需要不斷探索降低圖書館信息與知識粘滯的程度,根據(jù)圖書館粘滯知識的測度模型,圖書館降粘途徑可以從三方面考慮:
5.1為每種文獻找到合適的讀者
依據(jù)信息熵極值性特征(見(6)式),當每種文獻的借閱率相等時,圖書館的信息量實現(xiàn)最大值,因此降低圖書館的信息粘滯,要努力為每種文獻找到合適的讀者,做到物盡其用,充分發(fā)揮每一種文獻的作用。
5.2為每位讀者找到需要的知識
根據(jù)信息熵擴展性特征(見(5)式),當只是多了一個概率近于零的事件,則它對于集合的熵值可以忽略不計。也就是說,增加借閱率低的文獻,圖書館實現(xiàn)傳遞的信息也是無增加的。因此需要努力從讀者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增加借閱率高文獻、增加受廣大讀者歡迎的文獻。
5.3增加讀者與圖書館知識的接觸機會
根據(jù)粘滯知識測度公式(10)式,粘滯知識量是與條件概率是成反比的,因此降低圖書館知識粘滯,就要提高讀者與圖書館知識接觸的概率,具體而言就是一方面要讓讀者走向知識,通過構建開放便捷的平臺,使讀者輕松獲得知識;另一方面要讓知識走向讀者,通過不斷加強宣傳推廣,從而提高文獻的關注度。
(本文責任編輯:馬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