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
董卓進京,是東漢末年政治動蕩、陷于分裂的直接原因?;鹿俸屯馄輰?,其依憑都是皇權,可是,董卓作為西涼軍閥,掌握了朝政,卻會動搖皇權的根基。
董卓是怎么從西涼邊軍總管任上帶兵入京的呢?這要從何進誅滅宦官的計劃談起。
一、靈帝的遺囑
東漢末年,外戚主動剪滅宦官,主要有兩次,何進之前的那一次,是在靈帝即位初年。前文已經提到,桓帝遺孀竇太后垂簾聽政,父親竇武為大將軍,與太尉陳蕃共同執(zhí)掌朝政,謀誅宦官。
桓帝(132—167)有過三任皇后,第一任梁皇后(?—160)是梁冀之妹,第二任鄧皇后(?—165)因妒忌被廢,此時,桓帝本想立寵幸的采女(后封貴人)田圣為后,是太尉陳蕃極力反對,認為皇后當出自名家,力主冊立河西竇融之后、出身名門的竇貴人?;傅郾礼{,竇太后臨朝稱制,陳蕃自然被重用。
竇武與陳蕃二人都對宦官恨之入骨,可是,竇太后不主張徹底剪除。結果,竇武的計劃被泄露,宦官慫恿年少的靈帝(157—189)出面,動用軍隊殺死竇武和陳蕃。從而導致第二次黨錮之禍。黨錮之禍,使黨人名士與宦官的矛盾如同水火。直到184年,黃巾農民起事,東漢王朝面臨滅亡的危機,朝廷主動解除了黨錮,被拘捕的士人也陸續(xù)
釋放。
整個靈帝時代,十常侍都掌控著朝廷大權。為了防止外戚再次成為與自己作對的勢力,宦官郭勝、張讓等預作準備,拱出了一個何皇后—— 把來自南陽、出身屠戶的何貴人挺為皇后,試圖為將來少帝即位預留一份保險。張讓的兒媳就是何皇后的妹妹。
靈帝后宮眾多,多有子嗣,卻往往夭折,留下來的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劉辯(176—190),何皇后所生;小兒子劉協(xié)(181—234),王美人所生。何皇后嫉妒后宮女人生子,王美人懷孕后打胎不成,生下了劉協(xié),被何皇后迫害致死。靈帝大怒,要廢黜何皇后,又是宦官張讓等人,湊了許多錢財,加上一大籮筐好話,靈帝方才息怒,何皇后從此為靈帝所不喜。
靈帝也不喜歡何皇后所生的大兒子劉辯,嫌他輕佻猥瑣,“無威儀”,欣賞小兒子劉協(xié)文雅而年少老成。兩個孩子都是在宮外養(yǎng)大的(擔心在宮中養(yǎng)不大),劉辯是道士史子眇帶大的,劉協(xié)在母親王美人死后,由靈帝母后董太后帶著。靈帝想立劉協(xié)為太子,大概也與孩子的奶奶董太后有關??墒?,這件事他又沒有勇氣直接端出來說。畢竟劉辯是嫡長子,母親是皇后,無論立嫡還是立長,都應該是他。說人家坐沒有坐相,站沒有站相,這是很主觀的看法。怎么辦呢?靈帝病重,大約也沒有精力處理這件棘手的事情,就把立劉協(xié)的事托給了心腹宦官
蹇碩。
蹇碩何許人也?蹇碩是董太后從河間府帶來的宦官,官為小黃門。靈帝為了加強朝廷軍備,曾在去世前一年(188),設置西園八校尉,以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八校尉中還有曹操、淳于瓊等。小黃門是六百石的低級宦官(其上有黃門侍郎、中常侍),西園八校尉,帶有皇家私人衛(wèi)隊性質,袁紹以下,均由小黃門蹇碩來統(tǒng)領,這件事就有些蹊蹺。蹇碩健壯有武略,缺少的卻是謀略。他要完成靈帝的囑托,最忌憚的是國舅何進。他先是想調虎離山,建議靈帝派何進西擊涼州韓遂,何進使用拖延之計,一拖就把靈帝給拖死了。189年四月,靈帝崩駕,蹇碩秘不發(fā)喪,想要除掉何進。
二、何進誅宦官
蹇碩謊稱靈帝召何進入宮,企圖先解決何進的問題,然后完成靈帝的遺愿,扶持劉協(xié)繼位。蹇碩手下有人將信息泄露給了何進,何進中途而逃。于是,大臣們自然按照立嫡以長的順序,立十四歲的劉辯為帝,是為少帝,何太后臨朝稱制,“以后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a實際上何進掌控著朝政大權。
袁隗出身名士世家,是袁紹、袁術的叔父。何進與他合作,意味著繼竇武、陳蕃之后,外戚與黨人名士又一次合作。在何進的人事安排中,大量起用黨人名士,二袁之外,“復博征智謀之士何颙、荀攸及河南鄭泰等二十馀人”,引起了宦官的緊張,最擔心的是蹇碩,他與中常侍趙忠等宦官們謀議:“大將軍兄弟秉國專朝,今與天下黨人謀誅先帝左右,掃滅我曹,但以碩典禁兵,故且沉吟。今宜共閉上閣,急捕誅之。”蹇碩舉出黨人來威嚇其他宦官,試圖喚起他們對于竇武、陳蕃那次外戚與黨人名士聯(lián)手的記憶。
蹇碩的計謀并沒有得逞,因為宦官之間的意見發(fā)生了分歧,內部發(fā)生了分化。首先,蹇碩與這些宦官,并不是一伙人,他是從河間府隨靈帝之母董太后進京的,而董太后與兒媳婦何太后之間,并不和睦。其次,何太后身邊也有更有實力的宦官。比如中常侍郭勝與何氏家族有同鄉(xiāng)之誼,“太后及進之貴幸,勝有力焉,故親信何氏”,在郭勝的提議下,趙忠、張讓(其兒媳為何太后胞妹)等宦官,“不從碩計,而以其書示進”。他們把蹇碩的信件送給何進,把他給出賣了。于是,何進“使黃門令收碩,誅之,因悉領其屯兵”。
事已至此,何進自然是大贏家。何家依靠宦官上位,宦官張讓、郭勝都與郭家關系深厚,可是,何進啟用的黨人名士極力主張誅除宦官,尤其以袁紹最為激進。
何進采納了袁紹全殲宦官的建議,一是想誅滅宦官立功立名,二是痛恨蹇碩對他的危害??墒?,何皇后并不同意。這種情況與當年竇武的情況很相似,也是大將軍竇武力主誅滅宦官,皇太后猶豫不允,最后竇武反被宦官所殺。袁紹提醒何進,當心重蹈竇武的覆轍。他建議何進召外兵入京,聲援掃除宦官的行動,以此對何太后施壓。明眼人(比如曹操)都能看出,這是餿主意,可是何進卻認為不錯。于是,并州牧董卓率西涼羌胡兵入京。
不想消息走漏,宦官先下手,假稱太后詔,召何進入宮,將他在嘉德殿殺害,再將何進的人頭扔出宮外,于是,黨人名士,鼓噪著攻打宮門。史稱,袁紹等“勒兵捕諸宦者,無少長皆殺之,凡二千馀人,或有無須而誤死者”a。這一次,軍隊全在黨人名士手中,宦官挾持著皇帝和陳留王劉協(xié)等逃出洛陽,被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追上b,宦官們走投無路,只得留下皇帝,投水而死。至此,東漢宦官之禍,算是了結。但是,朝廷大政卻落入軍閥董卓之手。
總之,靈帝托孤,在處理皇位繼嗣問題上,有同兒戲;對于蹇碩,則所托非人;何進想借誅除宦官,揚名立萬,更是缺乏政治謀略!這幾個人的愚蠢疊加在一起,就把董卓送到了東漢政治的前臺。
三、董卓進京的意義
董卓出身草莽,長期在西北邊陲,與羌人作戰(zhàn)立功,逐漸做到邊州刺史的高位。他面對朝廷一向桀驁不馴,為什么單單他被邀請入
京呢?
董卓是戰(zhàn)功卓然的一員猛將,中平二年(185)以中郎將輔佐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大破邊章、韓遂。中平六年(189),以前將軍身份會同“老領導”左將軍皇甫嵩擊破王國、韓遂、馬騰。事后,朝廷試圖把董卓調離前線,到中央任少府(九卿之一),董卓以前線將士不放為由拒絕。隨后朝廷又調其任并州牧,把手下的軍隊交給皇甫嵩。董卓公然拒絕,說愿意帶領所部移鎮(zhèn)并州。這個時候朝廷形勢十分復雜,董卓“于是駐兵河東,以觀時變”a。史稱董卓粗猛有謀,他正在一邊緊盯著朝廷動向。
東漢一朝與西羌打了幾十年的仗,雖然很是艱巨,但是,精兵皆在西北,“天下所畏者,無若并、涼之人與羌、胡義從”b?;矢︶院投渴钱敃r最重要的軍將?;矢︶允菍㈤T之子,而且孝廉、茂才出身,陳蕃、竇武都曾想辟署他出來做官,他沒有應召。靈帝時以公車辟召為侍郎,出任北地太守?;矢︶允屈h人名士體制內的將軍,董卓卻不同,“出自西州,少為將帥,閑習軍事”c,是軍人出身的西北豪族,朝廷對他并不放心,現在,何進居然要請董卓進京對付宦官,豈非引狼入室。
“董卓聞召,即時就道?!眃從河東進京,最為方便。進京之時,正值宦官誅殺何進,少帝逃到北邙。董卓迎駕回宮,可是傳國璽卻在動亂中丟失。此時,宦官固然已經誅滅干凈,何太后卻仍然在朝。
為此,董卓分三步走攝取權力:第一步,首先是掌控兵權,董卓入京的兵馬不多,但是,他掌控了何進及其弟何苗統(tǒng)領的禁軍。同時,又收買了呂布,兼并了并州丁原的部隊。其次,董卓仍在極力爭取文士的支持,除蔡邕之外,也努力拉攏袁紹兄弟。只因為袁紹反對董卓廢黜少帝,兩人才發(fā)生了沖突。第三,廢帝弒后,掌控朝政。九月,董卓廢黜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xié),倒是完成了漢靈帝派給蹇碩的任務??墒牵看伺e,只是為扳倒何太后鋪路。董卓廢黜了少帝,目的是迫使何太后讓出權力。幾天后,何太后被遷出皇宮鴆殺,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大權。外戚、宦官專權之弊,至此被清除干凈,東漢王朝也該壽終正寢了。
190年初,關東軍在袁紹的領導下討伐董卓。董卓一邊布置往長安撤退,一邊在洛陽一線實施抵抗。曹操領軍五千沖上前,被董卓大將徐榮所敗,身負重傷;孫堅甚至直接打到了洛陽附近,董卓派李傕誘和,表示愿意結婚姻之好,被孫堅斷然拒絕,孫堅還意外地得到了落入井中的傳國玉璽。袁紹等其他各路英雄都在搶奪自己的地盤。可是,后來的歷史走向卻是曹、孫(包括其時還在草莽中的劉備)開啟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余各懷鬼胎的黨人名士,擁兵自重,都被先后誅滅。
誠如官渡之戰(zhàn)前夕沮授的感嘆所言:“六國蚩蚩,為嬴弱姬?!盿這是以東周末年戰(zhàn)國的局勢比喻他所在的漢末,他已經感覺到東漢末年的所有折騰,包括董卓進京,無非是削弱劉氏漢朝,為曹操為代表的三國演義鋪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