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良華
【摘 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論述了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中,如何抓住動情點,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的方法。
【關鍵詞】動情點 ? ?閱讀 ? ?寫作 ? ? ? 情感
雖然我已經(jīng)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多年,但也一直還在摸索一個能激發(fā)學生讀、寫能力的“點”,這個“點”就像一把鑰匙,開啟學生的心門,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認知活動的維持和發(fā)展,它就是動情點。
抓住動情點,就可以在語文教學中的讀、寫兩個環(huán)節(jié)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積累到的點點滴滴,現(xiàn)在總結出來,與廣大語文同仁切磋、探討。
一、在課文閱讀的教學中,抓住動情點,渲染情緒,讓學生積極地去探尋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闭Z文教師要努力運用文本中所蘊含的真摯情感去叩擊學生的心扉,激起他們情感的共鳴。具體可以有以下三種方法:
1.捕捉最煽情的句子
我在教《淚珠與珍珠》這篇課文時,把文章中第八段中的一句話“想想自己幼年時的淘氣搗蛋,又何嘗不是母親眼中催淚的沙子呢?”投影在屏幕上,讓學生閱讀課文前,談談自己對這一句話的感受和領悟。學生們很踴躍,紛紛結合親身經(jīng)歷談自己的感悟,有位女同學說到動情處,潸然淚下。這樣,學生覺得這篇文章很值得去品味,而對文章的主旨“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嘗憂患而愈益溫厚”就輕而易舉地理解了。《我與地壇》第十五段中,史鐵生這樣寫道:“我不知道她已經(jīng)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么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于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jīng)懂了,可我已經(jīng)來不及了。”這句代表著“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內(nèi)心獨白,就是難得的動情點,渲染了情緒,“煽動”了學生的情感。教師引領學生去體會這一句話的深刻內(nèi)涵,進而領悟史鐵生對母親魂牽夢繞、痛徹心扉的悼念之情。煽情的句子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去捕捉和運用。
2.品讀細節(jié)描寫
學習《記念劉和珍君》,可以先學習描寫劉和珍遇難經(jīng)過的第五部分,引導學生把劉和珍等烈士遇害的細節(jié)一一列舉出來:“但竟在執(zhí)政府前中彈了,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但她還能坐起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當如此殘暴的虐殺展露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的情感被帶動起來了,探知欲望也就無法遏制了!魯迅在小說《祝?!芬晃闹?,對祥林嫂的眼神進行了多次細節(jié)描寫:“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她順著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沒有神采的眼睛”,“直著眼,和大家講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教師應帶領學生重點去品讀這些細節(jié)描寫,讓學生了解到祥林嫂一生悲苦命運的軌跡,從而讀懂文章“深刻揭露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對像祥林嫂這樣的勞動婦女的迫害與摧殘”的主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捕捉和運用這些能幫助學生解讀課文的細節(jié)。
3.設計渲染氛圍的導入
《道士塔》的動情點可以設計為對王圓祿本人及滿清政府的痛恨。據(jù)此,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導入:“敦煌的美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當蒼茫浩瀚的沙漠突然中裂,高低錯落的幾百個洞窟在陡直的巖壁上蜂窩般排開,每個洞窟中都繪滿了精美絕倫、價值連城的千年古畫,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奇跡!但是,因為滿清政府的無能,因為王圓祿的愚昧無知,這些曠世珍寶幾乎被掠奪殆盡……”這樣渲染氣氛的導入讓學生沉浸在悲憤之中,進而迫切想去了解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憂郁哀怨”是《雨巷》的動情點,所以可以這樣設計情境導入:“細雨如絲的江南,悠長寂寥的雨巷,一把孤寂的油紙傘和著雨的嘆息,撐出了一個青年詩人哀婉的心曲。今天,讓我們與詩人一起去領略雨巷的風景,去追尋丁香姑娘的芬芳?!碑斁徛鴳n傷的語音落下,學生已化身為詩中的“我”,在淅淅瀝瀝的雨中,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此時,學生已經(jīng)被帶進了詩里,同時,詩也走進了學生的心里……學生在憂郁哀怨情感的感染下,進入了詩歌的學習中。
當情感調(diào)動和渲染水到渠成之時,師生情感就會產(chǎn)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被調(diào)動了,被激活了,被點燃了,自然就發(fā)揮出他們無窮的內(nèi)在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二、在寫作訓練的教學中,抓住動情點,觸發(fā)學生的情感,學生就會主動地去傾瀉自己內(nèi)心的感情
有了動情點,寫出來的文章就能讓人感動。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睘槲南葎忧?,創(chuàng)作總是由內(nèi)而外,即先有客觀現(xiàn)實的感發(fā)而產(chǎn)生的內(nèi)在情態(tài)。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善于捕捉時機,于動情處做文章。情到深處,文字留香。那么,怎樣才能捕捉到觸發(fā)寫作欲望的動情點呢?我認為方法有二:
1.用心觀察
教師要多組織讓學生親近自然、回歸生活的活動。有條件的學??梢蚤_展遠足、爬山、參觀、訪問等活動;條件受限制的學校也可以開展如踏青、秋游、觀花、賞月等課外活動。因為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蟲一鳥,都是促成佳作的動情點。經(jīng)過我的指導,學生養(yǎng)成了用心觀察的好習慣,也寫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語句。其中李華珊同學的尤為突出,她在一次旅游回來后,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城邊一水繚繞,佇立街頭的一棵古榕滄桑而遒勁,淵博而精深。古樸的民居,悠長的巷子,還保留有它最原始的氣息,似水流年,不知流轉(zhuǎn)了多少歲月。踏著青石鋪砌的地板,渴望結著丁香一樣的愁怨的姑娘在我身邊飄然而過,企盼與不是歸人的過客可能發(fā)生的美麗的錯誤……可是既沒有看到撐著油紙傘的美麗的背影,也沒有聽得到噠噠的馬蹄聲,甚至也沒有渡口,翠翠和那條老黃狗正在守著渡船……我行在這幽謐的小巷,失落而又惆悵?!笨梢姡灰眯挠^察,即使是一些日常被學生忽視的事物,也可以成為寫作中的動情點,讓學生成為性情中人、多情善感的人,寫出優(yōu)美動人的文字!
2.用心感受
教師要多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生活實踐,例如幫做家務、義務勞動、植樹、掃烈士墓等,讓學生在活動中用心感受身邊的每一件事情,從而轉(zhuǎn)化為作文中的感悟。用心感受生活的人,寫出來的文章感悟必然深刻。如在《花未眠》中,川端康成由“凌晨醒來,發(fā)現(xiàn)海棠花在夜晚還盛開著”這一件很容易被忽視的生活小事,引發(fā)了一系列關于美的哲理性的思考。又如在《小狗包弟》中,巴金用小狗包弟在“文革”中不能逃過一劫這一件身邊事,來反映出“文革”時期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恐怖現(xiàn)實。再如這段文字:“仰頭望向秋日明凈的天空,湛藍湛藍的,沒有一絲云。曾經(jīng)驚詫于秋空為何容不下絲絲白云,現(xiàn)在,我卻開始明白,收獲的季節(jié)里,是容不下一絲散漫的。可我偏偏有著云般的不穩(wěn)定、難以堅持的性格,曾以為那是對自由的向往,那是莊子式的瀟灑,現(xiàn)在卻發(fā)現(xiàn)那不過是懶散的借口?!笨梢钥闯?,作者把自己的懊悔融入秋天的天空里去抒寫,寫出了“我卻開始明白,收獲的季節(jié)里,是容不下一絲散漫的”這樣感悟至深、意蘊深厚的句子!所以,生活中不是缺少感悟,而是缺少善于感悟的心靈。只有用心去感受,才會收獲動情點。
林黛玉睹流水傷情,見落花流淚;孔子看河水流淌嘆“逝者如斯夫,不分晝夜”;李煜見東流水吟“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自古文人墨客,無不是多愁善感之士。所以唯有鼓勵學生關注身邊人身邊事,用心觀察,用心感受,主動尋找動情點,才能捕捉到動情點,激發(fā)出寫作的熱情,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
教學實踐證明,善于抓住動情點,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促進閱讀和寫作教學,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將繼續(xù)探索新方法,使語文教學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