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娟娟
·論壇·
ISO 26000《社會責任指南》標準在殘疾人工作中的應用
于娟娟
ISO 26000《社會責任指南》國際標準的發(fā)布,體現(xiàn)了社會責任的理念已獲得國際共識。每個組織都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使作為社會中弱勢群體的殘疾人能夠充分平等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本文介紹了ISO 26000標準的基本架構,針對7個核心主題中與殘疾人事業(yè)聯(lián)系較密切的人權、勞工實踐、消費者問題3個主題,探討ISO 26000《社會責任指南》標準在殘疾人工作中的應用。
ISO 26000;社會責任;殘疾人事業(yè)
[本文著錄格式]于娟娟.ISO 26000《社會責任指南》標準在殘疾人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2): 242-244.
CITED AS:Yu JJ.Application of ISO 26000 Guidanc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ause of disabled people[J].Zhongguo Kangfu Lilun Yu Shijian,2015,21(2):242-244.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于2010年11月1日正式發(fā)布ISO 26000《社會責任指南》國際標準,包括中國在內的90多個國家的400多名專家共同參與了制定工作。ISO 26000為自愿性標準,適用于所有私立、公立和非營利組織,這是標準化領域中首次涉及社會政治經濟和倫理道德領域,作為社會責任發(fā)展的新起點,體現(xiàn)了全球社會責任的共識[1]。
標準化發(fā)展的歷史經歷了從工具標準、產品標準、系統(tǒng)標準、工程標準、管理標準、服務標準的發(fā)展過程,人類對標準的認識不斷深化,標準不但廣泛深入地影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記載了社會進步的軌跡,代表了社會前進的方向[2]。ISO 26000代表著今天的標準化工作更加注重人身健康安全、社會公平、公共安全和環(huán)境安全等,這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高度一致。
1.1 社會責任
關于組織機構社會責任的理念出現(xiàn)已久,但對于社會責任的定義及其內涵始終存在爭議,聯(lián)合國、世界銀行、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工商理事會等多家機構都曾經從不同側面界定社會責任及其內涵[3]。西方國家對社會責任的認知也經歷了由廣泛爭議到普遍認識的過程[4]。ISO 26000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研究總結現(xiàn)有理論和標準的基礎上,推動全球對社會責任的統(tǒng)一認識和理解。
ISO 26000認為,社會責任是指“組織通過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為,為其決策和活動對社會和環(huán)境的影響所承擔的責任,這些行為致力于可持續(xù)發(fā)展,包括健康和社會福祉;考慮了利益相關方的期望;符合適用法律并與國際行為規(guī)范一致;被融入整個組織并在其關聯(lián)關系之中實施”[5-6]。
1.2 基本架構
ISO 26000《社會責任指南》在理解社會責任的基礎上,首先列出了社會責任的7項原則:擔責、透明度、道德的行為、尊重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尊重法治、尊重國際行為規(guī)范、尊重人權[5-6]。承擔社會責任的主體是“組織”,一個組織機構的社會責任實踐并不存在統(tǒng)一的固定模式,但一般需要以這些原則為基礎,針對7個核心主題進一步認識社會責任、確認自身社會責任的范圍,并將社會責任融入整個組織加以實踐。
ISO 26000中列舉了社會責任的7個核心主題,涉及36個議題(表1),勾畫出開展社會責任活動的基本輪廓和核心框架,可以更容易、更深入、更具體、更完整地認識和理解組織的社會責任[7]。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特定組織機構來說,并非所有的議題均相關,但組織應從整體上看待各項核心主題和議題。
表1 ISO 26000社會責任核心主題和議題[5-6]
據(jù)統(tǒng)計推算,2010年末全國殘疾人總數(shù)為8502萬人[8],約占總人口的6.34%,即每16人中就有1名殘疾人。同時,隨著人口結構老齡化和社會不確定性風險不斷增加,殘疾已成為大眾化、普遍化的風險。在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的同時,愈發(fā)凸顯出一些殘疾人相關問題的嚴峻性。殘疾人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實現(xiàn)社會和諧、公平,需要從根本上保障每一個社會成員平等的生存發(fā)展權利,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9]。
ISO 26000的7個核心主題包括組織治理、人權、勞工實踐、環(huán)境、公平運行、消費者問題、社會參與和發(fā)展。從社會責任的角度出發(fā)看待我國殘疾人工作,每個核心主題基本都涉及到殘疾人相關領域的不同方面。以下簡述其中關聯(lián)最明顯、最緊密的核心主題。
2.1 人權
人權是人人享有的基本權利,每個組織都擔負著尊重人權的責任[5-6]。聯(lián)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的宗旨是促進、保護和確保所有殘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權和基本自由,并促進對殘疾人內在尊嚴的尊重[10]。在現(xiàn)實生活中,殘疾人由于內在和外在各方面的限制,目前仍屬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關心和支持弱勢群體不只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
ISO 26000標準中,人權核心主題的議題5“歧視和弱勢群體”,以待遇平等和機會平等為目標,強調禁止歧視、充分參與、社會包容。以積極和建設性的眼光看待人群的多樣性,“確保給予男女殘障人員尊嚴、自主權和充分參與社會的權利。組織宜尊重非歧視原則,并考慮提供合理的便利設施?!保?-6]
關心和支持弱勢群體的前提是傾聽弱勢群體的聲音,平等地對待弱勢群體,肯定他們的價值,尊重他們的尊嚴,同時也要考慮他們的心理感受,避免造成誤解甚至反感。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使他們成為社會平等的一員,不受歧視,不受孤立和隔離,融入?yún)⑴c社會生活。在人權這一核心主題下,改善殘疾人生存狀況,推動殘疾人融合發(fā)展?!捌降?、參與、共享”是殘疾人的心聲,“消除障礙,促進融合”是殘疾人工作的目標。
2.2 勞工實踐
勞工實踐核心主題的內容也涉及人權核心主題的議題8“工作中的基本原則和權利”,要求消除就業(yè)和職業(yè)歧視、確保平等的就業(yè)機會和平等的晉升機會,享有公平有利的工作條件[5-6]。
我國政府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和其他有關法律制定,頒布施行《殘疾人就業(yè)條例》,以促進殘疾人就業(yè),保障殘疾人的勞動權利,其中規(guī)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yè),并為其提供適當?shù)墓しN、崗位。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yè)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單位在職職工總數(shù)的1.5%。達不到規(guī)定比例的,應當繳納殘疾人就業(yè)保障金[11]。這為我國殘疾人就業(yè)工作提供了法規(guī)政策依據(jù)。
目前國內企業(yè)的殘疾人公益行為,仍然主要集中于各種捐贈活動。但正如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關心和支持殘疾人,除了捐贈財物這一初級層面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為他們提供發(fā)展空間,賦予他們平等的工作、教育和融入社會的機會,許多殘疾人需要的,也只是一個獲得認可、自力更生的機會。同時,組織合理吸納殘疾人就業(yè),可以向社會傳遞積極的信號,不僅有益于提升殘疾人群體的形象,也有益于提升組織自身的社會形象和信譽。
當然,安排就業(yè)、獲得雇傭僅僅是第一步,在工資、崗位、晉升機會等方面,殘疾人同樣面臨不平等待遇。由于殘疾人自身的狀況,以及人們長期以來形成對殘疾人的偏見,殘疾人在勞動力市場中整體上處于劣勢。根據(jù)覆蓋我國9個省份的中國健康與營養(yǎng)調查在1993年~2006年的5次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殘疾人的工資水平比非殘疾人低12.5%[12]。工資歧視甚至可能會對殘疾人就業(yè)起到反作用,殘疾人由于不愿接受歧視性工資而拒絕就業(yè)。在優(yōu)化殘疾人工作環(huán)境、提供工作輔助器具、提供同等晉升機會和發(fā)展前景等方面,同樣存在著巨大的空白需要填補。
2.3 消費者問題
一個組織向消費者及其他顧客提供產品和服務,就對他們負有責任。ISO 26000要求,應滿足處于弱勢和不利地位的消費者的需求,保護消費者健康和安全、使消費者能夠充分了解產品的真實信息、獲得相關服務等[5-6]。
殘疾人和老年人與普通消費者相比,有著更加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尤其需要產品能夠確保使用者的健康和安全。尤其是以這類人群為消費目標群體的產品,普遍已開始認識到這一最基本的要求。與產品同樣重要的是服務,每個殘疾人的殘疾程度、能力、狀況、需求都不完全一致;基于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服務提供者尤其應充分考慮殘疾人的生理心理要求,量身定制各方面的服務。
產品包裝需要考慮不同的文化和語言背景、具有不同身體條件或障礙的使用者,從通用設計的角度出發(fā),滿足產品信息容易理解、使用方法簡單直觀、確保安全性等要求。這涉及消費者知情權的問題,即消費者應有機會獲得足夠的信息。國際標準中,近期出現(xiàn)了多項包裝無障礙設計的ISO標準,如ISO 11156:2011《包裝無障礙設計一般要求》、ISO 24500:2010《人類工效學無障礙設計消費品中的聽覺信號》、ISO 24503:2011《人類工效學無障礙設計消費品上觸摸點和觸摸條的使用》等,有待轉化為我國國家標準。
消費者問題這一核心主題中,包含著促進通用設計的原則。弱勢群體的能力不同于正常群體,作為消費者存在著特殊的需求,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特別定制產品和服務。除了一般認識中用于防止、補償、減輕殘疾的殘疾人專用輔助器具產品之外,目前更為先進的理念是通用設計,這指的是產品設計和使用環(huán)境設計盡最大可能適用所有人,而無需做出改良或特別設計[5-6]。通用設計的概念起源于無障礙設計,最初的重點是建筑環(huán)境無障礙改造,主要是針對殘疾人及老年人的一種特殊設計,發(fā)展到如今的通用設計,則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在設計中考慮到每個人、每種情況,這是一種充滿愛與關懷、達到最大包容的設計理念[13]。通用設計的使用對象是全體人群,能夠滿足殘疾人的使用需求,更能滿足所有人的使用需求,從諸多角度來看,都能夠為各領域的組織帶來更大利益。
在當今時代,標準的意義已經不僅限于產品質量方面,進一步發(fā)展到社會公正、健康、安全、信息等領域,每個領域的應用都體現(xiàn)著人與社會的關系[1]。
ISO 26000鼓勵每個組織通過使用這一國際標準而對社會更加負責。如果組織能夠切實認識到自身社會責任,并自覺履行其社會責任,對于組織在社會中的聲譽將產生深刻影響。關鍵在于,要將社會責任的理念全面融入到組織各組成部分和運行的各環(huán)節(jié)[5-6]。目前有相當一部分機構,對于社會責任的各項議題并非一無所知,但缺乏長久的規(guī)劃和制度化的安排,導致履行社會責任僅是偶然事件、即興之舉[14]。怎樣將社會責任融入整個組織,提升社會責任意識、增強社會責任能力,是未來需要注重的現(xiàn)實問題[15]。
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殘疾人都期望獲得平等的對待,需要各個領域中不同組織機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使殘疾人能夠充分、平等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與社會責任的要求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推動組織機構履行社會責任,將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1]趙庶.從“世界標準日”主題看標準化的社會責任[J].中國標準化,2008,(5):31-32.
[2]周莉,李向華.ISO 26000:遠慮與近憂國內企業(yè)開辰社會責任工作的現(xiàn)狀[J].中國標準化,2011,(12):20-23.
[3]陳元橋.ISO 26000系列講座:ISO 26000的社會責任定義及其本質內涵[J].中國標準化,2011,(5):76-78.
[4]樊愛芝.國外企業(yè)社會責任理論及實踐對我國的啟示[J].生產力研究,2012,(12):147-149.
[5]ISO 26000:2010.Guidanc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2010.
[6]ISO 26000:2010(ZH).社會責任指南(中文版)[S].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0.
[7]陳元橋.如何認識和理解“社會責任”[J].WTO經濟導刊,2008,(12): 78-79.
[8]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關于使用2010年末全國殘疾人總數(shù)及各類、不同殘疾等級人數(shù)的通知[EB/OL].http://www.cdpf.org.cn/wxzx/content/2012-03/12/content_30383765.htm.[2012-03-12].
[9]于娟娟.在服務標準化工作中考慮殘疾人和老年人的需求[J].標準科學,2013,(10):41-43.
[10]聯(lián)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EB/OL].http://www.un.org/chinese/disabilities/convention/convention.htm.[2007-3-30]
[11]殘疾人就業(yè)條例[EB/OL].http://www.gov.cn/zwgk/2007-03/05/content_542647.htm.[2007-2-25].
[12]解堊.殘疾與勞動力市場——中國城鎮(zhèn)男性的證據(jù)[J].管理世界,2011,(4):37-45.
[13]王保華.通用設計原則與產品研發(fā)策略[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1):89-90.
[14]晁罡.倫理制度、企業(yè)社會責任行為與組織績效關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3,(9):143-148.
[15]陳元橋.ISO 26000系列講座之七:組織的社會責任實踐[J].中國標準化,2011,(8):78-81.
Application of ISO 26000 Guidanc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ause of Disabled People
YU Juan-juan.China Assistive Devices and Technology Centre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Beijing 100068,China
ISO 26000 Guidanc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shows that the concep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become common knowledge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It is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every organization to make the disabled persons,one of the vulnerable group in our society,participate in social life fully and actively.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ISO 26000,discussed 3 of 7 core subjects in ISO 26000:human rights,labour practices and consumer issues,which are closely contacted with disabled people.
ISO 26000;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cause of disabled people
R669.69
C
1006-9771(2015)02-0242-03
2014-05-07
2014-06-17)
10.3969/j.issn.1006-9771.2015.02.029
中國殘疾人輔助器具中心,國家康復器械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北京市100068。作者簡介:于娟娟(1982-),女,漢族,北京市人,碩士,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殘疾人輔助器具質量檢測及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