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演藝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梆子腔唱腔旋律的特征分析
李 強
(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演藝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摘 要】梆子腔唱腔具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其特點表現(xiàn)在唱腔的結構形態(tài)上,此外其唱腔的旋律更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從全國范圍來看,由于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的不同,梆子腔在山東省、山西省、河北省等劇種之間,具有各地強烈的地方性特色。而與其他唱腔劇種的音樂進行比較,梆子腔唱腔的旋律特征也是特別鮮明的。
【關鍵詞】梆子腔;旋律;特征
中國梆子唱腔具有眾多支脈,有著悠久的歷史,反映了豐富多樣的地方文化、風俗習慣等。據說,梆子腔其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間,而后進入全盛時期。因此,梆子腔旋律在發(fā)音等方面極其擅長表現(xiàn)歷史韻律,并且總是恰如其分地反映當時的年代與如今的現(xiàn)實生活狀況。大致上,古今以來,梆子腔在音樂、表演及舞美等各個方面,均有重大的變化與明顯的提升,因而梆子腔的旋律重新具有了明朗、剛勁,卻又委婉表達的特征,在我國的北京、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部分省市地區(qū)廣為流傳至今,進而逐漸奠定了梆子腔在我國北方的地位,成為影響較深的戲曲劇種。
大多數省份的梆子唱腔分有生、旦、丑等幾行。生行中有小生、武生,卻基本均用老生唱腔來表達旋律,不唱大慢板。如電影《大武生》中有一段關于生行的精彩表演。旦行包括花旦、刀馬旦、彩旦、老旦等,則采用青衣唱腔,如李玟有一首令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刀馬旦》,此歌曲中運用了一部分青衣唱腔。旦行也很少唱大慢板。此外,凈行有其自身的基本板式與特點,自成一個體系,分為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等幾種,但需不斷完善發(fā)展。最后,丑行也有一套適合自身的唱腔,無大慢板,而其他板式卻一應俱全。
再如男女聲唱腔分類方面,同宮同腔,但男演員唱卻比較吃力。正調唱腔運用微調式,反調唱腔運用宮調式。唱腔中獨具的四、五度大跳進,是旋律得以進行的突出特點。演唱上講究“噴口”等特殊形式,聽起來大氣磅礴、暢快淋漓。
對梆子腔所具有的特色旋律進行分析,可得出,梆子的特色旋律并非體現(xiàn)在旋律內部,而是以男女腔來進行進一步界定,尤其是女腔加花處理的拖腔手法:旋律從低起后來翻高,運用這種音會加強旋律的穩(wěn)定性。而女腔中的拖腔演唱形式是梆子唱腔旋律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尤其是在旋律中所出現(xiàn)的特征偏音,運用它會使原本較為平淡的五聲旋律變得愈加豐富,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唱腔旋律的總體特征。擁有各類傳統(tǒng)板式的旋律框架的梆子唱腔,主要運用特殊的作曲手法等,使唱腔旋律新穎、大氣,卻也不失秀麗,表現(xiàn)力也因此更加豐富多彩。我國大部分的戲劇劇種屬于梆子腔系統(tǒng),另有非梆子腔系統(tǒng)的劇種,在其本身形成與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也受到梆子腔旋律的巨大影響。
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多元變化,要多運用腔節(jié)、句的形式,結合不斷重復、變奏節(jié)奏節(jié)拍等,實現(xiàn)旋律的多元化。多運用現(xiàn)代的唱詞與傳統(tǒng)戲曲相結合,突破傳統(tǒng)形式,不再創(chuàng)作一成不變的旋律與節(jié)奏,慢慢使梆子唱腔的旋律變得靈活多變。
梆子腔是一種形成最早的板腔體結構形式。而板式音樂的結構構成是一句的上下句形式,一段相對獨立的曲調可用一對上下句構成,也可用多段一同構成,因此有其在組織形式與運用方法上相對靈活的說法。梆子腔唱詞的基本格式是七句詞或十句詞,節(jié)奏相對較整齊,運用上也相對更加自由。運用多種節(jié)拍的形式結構,可以充分發(fā)揮節(jié)奏變化帶來的戲劇性要素,推動展開梆子腔旋律的形象及節(jié)奏變化也要求表現(xiàn)出戲劇矛盾沖突與人物的思想感情等各個方面,因此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根據川劇《秋江》改編的同名梆子腔曲目,是梆子唱腔的代表性曲目?!肚锝分械囊欢纬?,不僅旋律優(yōu)美,感情表達也真摯動人,如唱到“時時思念潘郎”這樣類似靈魂似的唱詞時,需要拖腔,這樣可以使得表達更為細膩,從而淋漓盡致地刻畫人物的感情和內心活動;跌宕起伏的旋律更可表達出欲訴說心事卻欲言又止的心境,充分表達人物心理波動與心理情感變化;唱腔由三小節(jié)的程度擴充到四小節(jié),而且提高到了四度音域,使旋律線條在簡略的基礎上加入了長過門,從而使唱腔更加復雜化,優(yōu)美動人,充分表現(xiàn)了主人公對所愛之人的溫柔與疼愛;表現(xiàn)手法委婉秀麗,更能表達出聰明溫柔落落大方的人物個性特征。
總而言之,我國目前對梆子唱腔旋律的特征研究總體上量不足,而隨著音樂形式的不斷向多種類發(fā)展,梆子旋律也不斷向多樣化的方向發(fā)展。無論未來如何發(fā)展,梆子腔都應保持原有板式結構特征、曲調式、基本旋律等主音發(fā)展模式。并在此基礎上使其更適應時代的發(fā)展,結合現(xiàn)實社會的流行元素與傳統(tǒng)。任何事物,只有緊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在時代的快速洪流中奪得一席之地。梆子腔如若想繼續(xù)發(fā)展與傳承下去,必須立足其唱腔的本源;此外,更應充分吸收現(xiàn)代新元素,才能使更多年輕人愿意去為之傾倒,從而創(chuàng)作出更好、更多也更成熟的梆子旋律。
參考文獻:
[1]趙剛.對秦腔唱腔韻味的思考[J].北方文學(中旬刊),2014,(6):51-52.
[2]趙麗瑩.京劇四平調的音樂特征(上)——句式與板式特征[J].戲劇之家,2014,(10):64.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8-00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