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痹诘湍甓蔚拈喿x教學中,教師要從語言文字入手,引導學生把握文本內(nèi)容,體會情感而“得意”,關(guān)注語言形式、表達方法而“得言”?!侗任舶汀肥且皇讟O富童真童趣的兒歌,作者用對話的形式介紹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雞、鴨子、孔雀等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語言通俗易懂,歡快活潑,抓住了孩子們的心理特點,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谝陨衔谋咎攸c和語言特色以及新課標精神,筆者努力從以下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落實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
一、 在識字中進行語言實踐
低年段教學的重點在于識字學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yīng)充分利用課文本身的語言環(huán)境,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好生字。教學《比尾巴》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初讀課文,隨即拿出六張小動物的圖片(圖片上都標注著拼音與漢字),讓學生喊出每一個小動物的名字。當有學生念出“猴子”時,筆者故作驚訝地說:“哇,老師還沒有教呢,我們這位同學就已經(jīng)知道這個小動物念‘猴子了!”此時,學生很天真地告訴我:“老師,我是看到圖片畫的是一只猴子呀,就知道這個詞就是猴子?!庇械膶W生說:“我是看著圖片上的拼音‘hóuzi自己拼出來的?!睂τ趯W生的回答筆者都一一給予了肯定,并且告訴他們:“不管是看圖片認識漢字,還是用拼音拼出漢字,都是很好的認識漢字的辦法。”也有同學說:“我是因為爸爸媽媽帶我去過動物園,看到猴子園里面掛著猴子的指示牌認識的?!惫P者就肯定了他并順勢告訴大家:“是呀,生活中有很多美好讓我們發(fā)現(xiàn),也會幫助我們認識更多的字,這同樣也是一種認識漢字的方式?!边@個教例說明了教師只有充分備課,才能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有的放矢地予以點化,讓學生既輕松識字,又扎實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
再如,教“把”這個生字的時候,筆者先問學生松鼠的尾巴像什么。學生回答:“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降落傘?!惫P者接著問:“還有什么可以說是一把呢?”然后出示課件“一把()”讓學生練說。學生紛紛舉手:“一把刀?!薄耙话殉咦?。”“一把椅子?!薄俳又M行字形教學。在這樣的語言實踐中,學生學習了生字,對數(shù)量詞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
二、在品讀中學習語言表達
低年級的課文大部分是以童話的體裁呈現(xiàn),淺顯的兒童化語言、生動形象的描寫對學生很有吸引力。教師應(yīng)該創(chuàng)造特定的朗讀環(huán)境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讓學生在讀中與文本進行交流對話,從而體會文本思想感情,習得其表達方式。如教學《比尾巴》一課時,筆者采用了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先是教師與學生分別扮演獅子大王和小裁判,進行對讀并配上適當?shù)膭幼?;接著男女生分角色對讀,教師提醒男生注意讀出問句的語氣,請女生讀好自豪的語氣,還可以互換角色對讀。通過分角色朗讀,學生了解了動物尾巴不同的特點,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也從中初步體會到文本的語言特色。
兒歌《比尾巴》內(nèi)容簡單,韻律美。比如,“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學生在讀這段話時,教師應(yīng)有所提示,使學生仿佛置身于動物王國,讀出課文的情感。再通過讀一讀、想一想等方式,讓學生在畫面欣賞與朗讀訓練中感受動物的活潑可愛,明白動物尾巴的不同特點。當學生的情緒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處于比較興奮的狀態(tài)時,可以讓學生結(jié)合朗讀演一演。這樣,既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又調(diào)節(jié)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樂趣。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也認識了文本的語言特色,為發(fā)展書面語言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三、在拓展中運用語言文字
“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wù)。教材所選的科普類課文,語言都非常精練、優(yōu)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jù)文本自身的特點,結(jié)合每篇課文的主要特色進行有選擇的側(cè)重練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內(nèi)容,內(nèi)化語言,形成積累,提高“語用”能力。
如《比尾巴》一課教學中,當教師出示一張圖片問:“小朋友看看松鼠的尾巴像什么?”學生齊聲回答:“傘?!苯處熥穯枺骸笆裁磦??”看看學生的表情教師出示降落傘圖,并配上解說:“原來是一把降落傘。大家再看看松鼠的尾巴還像什么?”學生們爭先恐后回答,有的說松鼠的尾巴像被子,有的說松鼠的尾巴像海綿,還有的學生說松鼠的尾巴像笤帚……教師接著順勢引導:“松鼠的尾巴大家都說得很形象很生動,現(xiàn)在其他動物也想讓你們來稱贊稱贊!”隨之,出示課件:燕子的尾巴像。猴子的尾巴像。小馬的尾巴像。學生們已經(jīng)領(lǐng)悟了這種句式的要領(lǐng),躍躍欲試,越說越豐富,思維也就越拓展越開闊。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想方設(shè)法挖掘教材中的語言因子,找準訓練的點,再加以精心指導,就能增強學生語言的敏感力和準確運用語言的執(zhí)行力。
為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可以通過恰當?shù)剡w移文本知識與表達形式,通過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比尾巴》一課,教師在學生學習課文后創(chuàng)設(shè)一個情境:得到禮物的小動物們開心極了,其他的小動物也很羨慕,大家都圍著獅子大王,拼命地介紹起自己的尾巴。順勢出示烏龜、老鼠、老虎和小狗的圖片,并說:這是誰?哪位同學能模仿《比尾巴》課文里有問有答的特點,用“誰的尾巴?的尾巴?!钡木涫骄毩曊f話?學生們興趣盎然,暢所欲言,思維火花不斷迸發(fā)。這樣的拓展練習,對文章語言形式的吸收和學習非常有利。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節(jié)里既拓展了知識,又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低年段有關(guān)科普類文章的教學,教師不但要立足于科普常識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學習實踐,對科普知識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時更要立足于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以語言訓練為落腳點,切實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真正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融合。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實驗小學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