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安徽省黃山市歙縣舉辦首屆漢式集體婚禮,24對新人身著漢式婚禮袍服,依次進行拜堂、沃盥、對席、同牢、合巹、結發(fā)、執(zhí)手禮等,再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婚典文化的古韻之美。
來源/新華網(wǎng)
廣西三江:校園傳承非遺文化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傳承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將侗戲、侗歌、侗畫等民族文化引進課堂,形成了“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教育格局,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發(fā)展和繁榮。30年來,有一批作品榮獲國家文化部舉辦的大賽獎項,更有不少作品走出了國門,前往挪威、美國、日本參加國際交流。來源/新華網(wǎng)
山西非遺武迓鼓口口相傳近千年
5月7日下午,平定縣文化宮大廳。年近七旬的武迓鼓第六代傳承人李文元坐在臺下,認真看著舞臺上的演員們排練武迓鼓《大唐娘子軍》。武迓鼓是流傳于山西省漢族民俗舞蹈,由多人演奏成套鑼鼓樂曲、進行舞蹈和擺陣表演,并表現(xiàn)劇目故事的民間表演形式,因其表演起來具有民間武社火風格,故名“武迓鼓”。
據(jù)史料記載,武迓鼓最早“誕生”于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傳說,當年宋軍與西夏作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宋朝將軍王子醇統(tǒng)領大軍對陣西夏時卻連克六州,史稱“熙州之役”。宋軍休息時,王子醇帶領幾個能歌善舞的將士編排了一種舞蹈,作為軍旅生活的娛樂方式,并稱其為迓鼓。后來王子醇又把這種舞蹈變成了戰(zhàn)場上的陣勢,由此大破西夏軍。
之后,武迓鼓逐漸被引入民間,成為平定縣鄉(xiāng)民古代祈雨和廟會等活動中不可替代的迎接神駕的儀仗樂舞,也是廟會、鬧元宵活動中的重要娛樂形式。來源/山西晚報
山東威海:雙面魯繡市場放異彩
近年來,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qū)的蕓祥繡品有限公司在繼承傳統(tǒng)魯繡技藝的基礎上,運用雕勒相結合的工藝技術,獨創(chuàng)出具有頗高藝術價值的異彩雙面魯繡工藝,圖案正反一樣,栩栩如生,受到市場青睞。來源/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