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會君
子弟兵的呼喚
——平山團組詩
文//任會君
在我人民軍隊的光輝歷史上,有這樣一支誕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忠勇之師。
她由太行山區(qū)一個縣的1700名家鄉(xiāng)子弟,在一個月零三天時間里組建成軍,并以這個縣的名字命名,直接編為八路軍的一個主力團。
在黨中央、毛主席英明領(lǐng)導下,這個團一直整建制地跟隨王震將軍,轉(zhuǎn)戰(zhàn)大河上下、大江南北、大漠內(nèi)外,滅日寇、剿敵匪、屯墾戍邊,處處當主力、打頭陣,戰(zhàn)無不勝、威名赫赫。他們完整地參加了八年抗日戰(zhàn)爭、三年解放戰(zhàn)爭,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業(yè)立下不朽功勛。
他們被聶榮臻元帥譽為“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他們就是我家鄉(xiāng)最親最親的人——平山團的英雄們。
“人民子弟兵”——人民軍隊這一親切美稱,就來自于我親愛的家鄉(xiāng),就來自于光榮的平山團!
1937年10月—1939年10月,平山團(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組建,在晉察冀地區(qū)抗擊日寇。
1939年10月—1944年11月,平山團(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揮師陜北,保衛(wèi)延安。
1944年11月—1946年9月,平山團八路軍南下支隊第2大隊、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第2支隊、中原野戰(zhàn)軍359旅718團)從延安出發(fā)南征北返,經(jīng)中原突圍后再歸延安。
1946年11月—1949年8月,平山團晉綏軍區(qū)、西北野戰(zhàn)軍第2縱隊359旅718團,第1野戰(zhàn)軍第1兵團第2軍5師14團)轉(zhuǎn)戰(zhàn)西北戰(zhàn)場,解放大西北。
1949年8月—1953年3月,平山團第1野戰(zhàn)軍第1兵團第2軍5師14團、南疆軍區(qū)陸軍4師11團、農(nóng)1師1團)進軍新疆,平叛剿匪,屯墾戍邊。
你們是太行山的雄鷹。
飛越群峰,
穿梭長城,
瞪著血紅的眼睛。
一頭扎下,
將尖利的鉤爪,
戳進南竄野獸的心胸。
你們是寶塔山的哨兵。
東拒黃河,
不叫一滴濁浪,
沾我灑灑長纓。
南守大門,
定叫南泥灣,
變得郁郁蔥蔥。
你們是往返長江的飛鴻。
從圣地來到圣地去,
口銜檄文,
將中國南北貫通。
從南嶺到秦嶺,
歷盡山高水闊,
不遠萬里征程。
你們是橫掃西北的秋風。
撼動著黃土高原的棵棵枯樹,
連根拔起,
葬地三層。
席卷著八百里秦川片片敗葉,
摧為齏粉,
煙消云空。
你們是走向西疆的駝鈴。
穿過河西走廊,
一窩窩毒蟲,
被駝?wù)铺て健?/p>
走出塔克拉瑪干沙漠,
一塊塊綠洲,
在駝峰上誕生。
平山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滹沱河橫穿全境。作為戰(zhàn)國第八強的古中山國,其都城遺址就坐落于其境內(nèi)的山前河畔。在平山方言里,至今保留著許多古文用語。
1927年平山縣杜家莊村栗再溫在北平大同中學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第一名平山籍黨員;1931年霍賓臺村黨支部建立,成為全縣第一個黨組織;1935年平山縣紅軍游擊隊組建,成為全縣第一支黨領(lǐng)導的地方武裝。到1937年10月平山團成立前夕,平山縣已建黨支部70多個,確認黨員700多名,占當時華北地區(qū)黨員總數(shù)的七分之一。包括縣委書記在內(nèi)的全縣200多名黨員,在第一時間參加了平山團。
在我們的家鄉(xiāng)有一座大山。
危巖累累,
奇峰峨峨;
層巒疊嶂,
逶迤不絕。
行走在她的脊梁,
你們生就剛毅不阿。
在我們的家鄉(xiāng)有一條長河。
緊摟著大山,
寸步不越;
緊貼著大地,
心窩不挪。
翻波于她的懷抱,
你們從來情深似河。
在我們的家鄉(xiāng)有一個古國。
環(huán)伺列強,
槍挑燕趙齊魏晉;
血戰(zhàn)到底,
幾經(jīng)喪邦又復國。
流淌著祖上的熱血,
你們引吭慷慨悲歌。
在我們的家鄉(xiāng)有一群先哲。
迎著夜空的北斗,
上下求索;
種著嚴冬的地火,
趴冰臥雪。
緊跟著前輩的步伐,
你們甘愿作撲火的飛蛾。
1937年9月28日,八路軍120師359旅旅長王震率部到平山擴兵,全縣迅即掀起參軍熱潮。
11月7日,新組建的平山團從平山縣洪子店鎮(zhèn)(古洪州城)出發(fā),開赴山西抗日前線。那一天,數(shù)萬家鄉(xiāng)父老夾道相送,一直綿延到城外。
像太行山的云朵,
你們匯集古城;
像滹沱河的激流,
你們涌出城門。
他叫栗政通,
念過完小,
隨著哥哥第一個報名。
叔叔拍拍肩:
“好好學習,
跟黨遠行!”
他叫霍賓臺,
窮人會員,
這是全排同村戰(zhàn)士的通稱。
村老拉拉手:
“在家是鄉(xiāng)鄰,
出門是弟兄!”
他叫張童河,
當過童工,
跟著父親來參軍。
母親摸摸臉:
“快快長高,
狠殺鬼子兵!”
他叫高黒旦,
種田能手,
半個月前剛結(jié)婚。
妻子牽牽衣:
“記著來信,
等你立功!”
帶著殷殷叮嚀,
迎著獵獵西風,
你們遠去的旗幟上,
飄揚著金色的“子弟兵”……
參加過長征的紅軍將領(lǐng)陳宗堯是平山團的老團長,1945年6月南征至湖南岳陽時壯烈犧牲。359旅旅長王震是平山團的老上級,一直到進軍新疆,平山團均為王震所部主力團。
自1939年10從華北戰(zhàn)場調(diào)防延安,到1946年11月南征北返再歸延安,平山團一直在毛主席、朱總司令親自指揮和帶領(lǐng)下,進行著南泥灣大生產(chǎn)、南下大征戰(zhàn)。
什么樣的人,
讓我們肅然起敬?
什么樣的人,
堪作我們的靈魂?
敬禮,
敬愛的陳團長!
從你躍出戰(zhàn)壕的一瞬,
就把你緊跟;
從你倒下的那個清晨,
就將你的血衣藏在我心。
你小小的個子,
力拔千斤;
你軟軟的湘音,
號令千軍。
敬禮,
敬愛的王旅長!
當倭寇的鐵蹄逼近,
你帶我們沖上太行山頂;
當解放的腳步來臨,
你率我們追逐西域彤云。
你厚厚的大腳,
永不歇停;
你長長的胡子,
沾滿征塵。
敬禮,
敬愛的總司令!
察饑饉你憂心忡忡,
率我們南泥灣開荒屯墾;
觀豐登你笑聲吟吟,
教我們打仗不忘老百姓。
你晶晶的汗水,
鼓我干勁;
你慈慈的面容,
暖我軍心。
敬禮,
敬愛的毛主席!
駐守你不夜的窯洞,
看到光明驅(qū)散了烏云;
路過你親愛的故鄉(xiāng),
聽見噴薄日出的聲音。
你明凈的前額,
輝映著風雷滾滾;
你偉岸的身軀,
屹立在浩浩乾坤。
我輩有幸啊,
生逢你們。
在如此偉大英雄的旄下,
無名的小草,
也誓做無敵的鐵軍!
1938年3月—1939年11月,在一年零九個月時間里,平山團在晉西北、雁北地區(qū)共對日作戰(zhàn)17次,殲滅日偽軍4780人。
面對著噬血的豺狼,
你們的刀光,
透著血氣,
蘸著血跡。
刀光藏在草叢里,
寒氣透向谷底。
近了,
近了,
口袋扎死。
飛下山澗,
游刃有余,
將仇敵剁成肉泥。
刀光閃現(xiàn)在夜幕里,
朝敵人車站直逼。
摸進,
摸進,
悄無聲息。
“繳槍不殺!”
刀光高舉,
斬斷敵人鐵蹄。
刀光揮舞在火舌里,
撲向受難的村子。
沖擊,
沖擊,
看何處敵人最密。
呼嘯著,
砍下敵酋首級,
來祭我們的鄉(xiāng)里。
從黃河東岸到雁北高地,
你們的刀光,
是奪命的霹靂。
——小鬼子呵,
個中滋味,
你今當猶記!
1944年11月1日,平山團作為八路軍南下支隊的主力團,隨隊在延安機場誓師南征,接受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領(lǐng)導檢閱。1945年8月19日,南征至廣東南雄縣,根據(jù)中央軍委電示揮師北返。1946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在楊家?guī)X中央大禮堂,為凱旋的南下支隊舉行盛大歡迎會。
此次南征,肩負著打通與新四軍、東江縱隊之間的聯(lián)系,擴大南方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使命。南征北返歷時659天,行程2.7萬里,血戰(zhàn)百次,沖破數(shù)十萬敵軍的100多道封鎖線。我軍將士在槍林彈雨和惡劣環(huán)境下經(jīng)受了生死考驗,創(chuàng)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一大奇跡。毛主席將八路軍南下支隊譽為“王者之師”,將這次南征北返稱為“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的第二次長征”。
南征,
手把長纓,
肩負使命。
毛主席為你們送行!
伏牛山,
大別山,
羅霄山,
山嵐相通。
腳踏這條條長凳,
你們迤邐而行。
也感謝秦嶺,
在最后的危急關(guān)頭,
將戰(zhàn)士掩蔭。
黃河,
淮河,
長江,
江流橫亙。
跳過這綿綿細繩,
你們快步躍進。
特感謝黃河,
搭起了“冰橋”,
供我通行。
日軍,
頑軍,
“國軍”,
敵軍百重。
踢斷這道道門檻,
你們大步流星。
更感謝八面山的老赤衛(wèi)隊員,
帶路指引,
沖破敵陣。
歸來兮,
衣衫襤褸,
滿面笑容。
毛主席為你們接風!
作為解放大西北的主力部隊之一,平山團于1947年3—5月參加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戰(zhàn)役,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1947年8月參加榆林戰(zhàn)役,西北戰(zhàn)場進入戰(zhàn)略反攻階段。1948年2月參加伊瓦戰(zhàn)役,打開了進軍關(guān)中的門戶,我軍轉(zhuǎn)入外線作戰(zhàn)。1949 年7月參加扶眉戰(zhàn)役,殲滅胡宗南主力4.4萬人,大大加快解放大西北的進程。1949年8月參加蘭州戰(zhàn)役,取得西北戰(zhàn)場的決定性勝利。
此間,平山團被西北野戰(zhàn)軍第2縱隊授予“猛打、猛沖、猛追”“攻堅有功、追擊第一”獎旗各一面。
從內(nèi)線到外線,
從運動到攻堅,
你們握一副鐵拳,
如金剛變幻。
你們的鐵拳是“虛拳”。
晃悠在頭頂,
引誘在敵前,
逗得追兵神魂亂。
突然間,
回身一擊,
將敵人砸死在包圍圈。
你們的鐵拳是“飛拳”。
長在飛毛腿上,
揮在豹子眼前,
攆得逃敵星夜竄。
白沫吐,
粗氣喘,
未嘗拳頭身先癱。
你們的鐵拳是“實拳”。
冒著槍彈,
翻過城垣,
將守敵的脊柱擊斷。
且看山頂那堡壘,
鐵拳揮處,
搗個稀爛。
無堅不摧,
聞風喪膽。
什么樣的敵人啊,
能經(jīng)得起如此神拳!
1940年12月—1944年11月,平山團在朱總司令親率下第一個開進南泥灣,開展著名的大生產(chǎn)運動,同兄弟部隊一起在黃土高原建成“陜北江南”。
1949年12月,平山團同兄弟部隊率先進駐南疆阿克蘇地區(qū),在完成平叛剿匪任務(wù)后繼續(xù)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在戈壁灘建成“北國江南”。
從陜北到南疆,
有一片片黑黝黝的臂膀,
映照著頭上的日光。
那是淌滿汗水的臂膀。
揮镢如林,
挑擔如風,
將泥土翻成閃亮的海洋。
你追我趕,
你來我往,
定要賽出個我比你強。
那是載滿豐收的臂膀。
開了地,
種了糧,
還要趕來豬牛羊。
芨芨草編成床,
馬蘭草造紙張,
荒野里扛來大禮堂。
那是書滿榮光的臂膀。
毛主席笑了,
拍著團長的肩,
寫下“模范團長”。
南泥灣和戈壁灘笑了,
撫著戰(zhàn)士的臂,
寄語“勞動光榮無尚”。
從陜北到南疆,
有一片片齊整整的田疇,
飄滿了江南的稻香。
1939年7月,平山團經(jīng)過一年零九個月的戰(zhàn)斗減員,回到平山家鄉(xiāng)二次擴兵1158名。
1944年8月,南泥灣樹起“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碑刻448名平山團烈士的英名。
1946年9月,整建制隨軍南征的平山團返歸延安時,只剩不足200人,1000多名平山男兒永遠留在南國的紅土地上。
1949年9月14日至15日,平山團從青海翻越祁連山到河西走廊,兩天凍死130人。此時,距10月1日在酒泉歡慶開國大典只有15天時間。
你們的生命,
遍布著犧牲;
你們的征程,
又一路歌聲。
拼殺在太行山的溝嶺,
前面的倒下,
槍刺穿透我胸。
后面的涌上,
又山呼起,
“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的吼聲。
開拓在南泥灣的黃塵,
掩埋了累倒的戰(zhàn)友,
再立塊碑銘。
撣撣衣襟,
你們又提起“花藍的花兒”,
播下飽滿的谷種。
馳騁在紅土地的叢林,
黑槍射向團長,
血迸彈洞。
捂住哭聲,
你們又唱著“紅軍不怕遠征難”,
像一把利箭在南國里穿行。
翻越在祁連山的雪峰,
凍僵的戰(zhàn)士指著前方笑笑,
就再也不動。
合上好兄弟的雙眼,
你們又“向著全國的解放”,
匯成鐵流滾滾。
不知道什么叫悲傷,
向著太陽,
你們永遠前進。
不知道什么叫死亡,
向著勝利,
你們永遠年輕!
1939年5月,晉察冀邊區(qū)司令員聶榮臻簽發(fā)嘉勉令,稱平山團為“捍衛(wèi)民族、捍衛(wèi)邊區(qū)和捍衛(wèi)家鄉(xiāng)的優(yōu)秀的平山子弟兵”。這是“子弟兵”一詞,首次用于對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人民武裝的稱呼。
1944年2月,帶頭送子參軍的平山縣下盤松村戎冠秀,在晉察冀邊區(qū)群英大會上被授予“子弟兵的母親”光榮稱號,成為聞名全國的擁軍模范。
2015年清明節(jié)前夕,在子弟兵的故鄉(xiāng)河北平山縣,鄉(xiāng)親們分別在烈士出生的村莊立下2000多塊紀念碑。
在這個春天,
鄉(xiāng)親們登上高高的柏坡嶺,
叫著“老二”“老三”,
深情地將你們呼喚。
這是淚雨紛飛的呼喚。
快樂地參戰(zhàn),
快樂地赴死,
你們永遠一臉笑顏。
可家鄉(xiāng)的親人啊,
總歸與你們血肉相連。
那盼呀盼的母親,
那熬呀熬的妻子,
連你們墳塋都難尋一見!
這是伸向遠方的呼喚。
無論走到地北天南,
總聽得一個名字叫“平山”,
是你們將家鄉(xiāng)帶到遙遠。
鮮血灑在疆場,
忠誠獻給延安。
祖國的戰(zhàn)士,
平山的兒男,
家鄉(xiāng)因你們無限體面!
這是春雷回蕩的呼喚。
就在不久前,
有一個雄厚的聲音,
再次發(fā)自南方的古田。
不忘初心,
正本歸源。
從西柏坡走出的子弟兵啊,
血氣方剛,
一往無前!
在這個春天,
鄉(xiāng)親們登上高高的柏坡嶺,
看到你們沒有走遠,
那面“子弟兵”的旗幟格外紅艷……
(本組詩作者為河北省政協(xié)副秘書長。本組詩所依據(jù)史料,主要來自河北省政協(xié)文史委所編撰的文史資料《難忘平山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