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環(huán) 唐若水
德國法蘭克福有個木偶劇團正在演出,只聽見劇場里不時響起小觀眾們熱烈的掌聲和快樂的笑聲。
仔細一看,登臺表演的木偶與眾不同:它們或缺腿,或斷臂,或瞎眼,或駝背,或神情木訥,或其貌不揚,稱得上是木偶王國中的不幸者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電腦專家的幫助下,擔任主角的木偶統(tǒng)統(tǒng)配備了微電腦,不用繩索等器械的牽引,也會說會笑、會唱會跳了。
前來觀看“殘障木偶”表演的小觀眾中,自己也身患殘障的孩子自然不少,除了欣賞節(jié)目外,他們還被允許親自動手,給同命運的殘障木偶提供幫助,給它們或安裝上假肢假眼,或戴上助聽器,或設計最適合的輪椅車……
實際上,小觀眾中健康孩子更多,而且大多是由學校、社區(qū)或家長組織而來的,為的是讓孩子通過與殘障木偶的相處,零距離地熟悉殘障人士的生活和可能遇到的種種不便,進而學會如何與殘障人和諧相處,并最終能夠提供最合心、最適宜、最及時的幫助。
創(chuàng)辦該“殘疾木偶”劇團的是數(shù)個從事兒童教育的女性專家。她們說,在今日德國,存在從學習障礙、肢體殘缺到心理異常的兒童大約有120萬人之多,在未來10年內(nèi)殘障兒童的人數(shù)還將至少增加20%。由此,為他們專門設計更多的以鼓勵他們自強不息為目標的娛樂和玩具勢在必行。此外,同樣重要的是對健康孩子加大教育力度,讓他們知曉殘疾人同樣有豐富的情感和人格的尊嚴,跟我們是一樣的人,除了在心理上予以接納外,還能樂于主動、積極地隨時隨地向他們伸出援手,以最自然而然的方式與殘障者和諧相處。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國人的帶動下,其他國家的殘障木偶劇團也紛紛誕生。
(山高摘自《羊城晚報》2014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