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利霞+++陳菲菲
[摘要] 目的 探討腦梗死急性期相關生化指標與早期臨床轉歸的關系,為日后的臨床工作提供參考資料。 方法 選擇2011年3月—2013年12月該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收治的34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患者入院即刻以及入院后第10天分別進行NIHSS評分,根據(jù)最終的差值分為好轉組、無變化組、惡化組,并對三組之間的生化指標進行比較。 結果 經(jīng)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好轉組、無變化組、惡化組在入院CSS評分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評分分別為(12.33±9.02)分、(14.70±10.34)分、(25.84±12.08)分;另一方面,3組患者在SUA(μmol/L)、HDL(mmol/L)、LDL(mmol/L)、FIB(g/L)、CR(μmol/L)等指標上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好轉組患者的SUA(μmol/L)為(276.08±69.99)、HDL(mmol/L)為(1.19±0.42)、LDL(mmol/L)為(2.98±1.10)、FIB(g/L)為(2.55±0.72)、CR(μmol/L)為(67.68±18.21)。無變化組患者的SUA(μmol/L)為(294.47±75.15)、HDL(mmol/L)為(1.30±0.48)、LDL(mmol/L)為(2.93±0.92)、FIB(g/L)為(2.63±0.56)、CR(μmol/L)為(66.42±20.74)。惡化組患者的SUA(μmol/L)為(340.01±99.85)、HDL(mmol/L)為(1.23±0.35)、LDL(mmol/L)為(3.08±0.81)、FIB(g/L)為(3.28±1.18)、CR(μmol/L)為(70.22±28.52)。證明腦梗死急性期相關生化指標與早期臨床轉歸具有密切的關系。 結論 腦梗死患者臨床指標水平的變化與病情及預后關系密切,尤其與SC、FIB、SUA水平明顯相關。以上臨床指標水平可作為參考指標,對腦梗死急性期患者病情及預后進行早期評價。
[關鍵詞] 腦梗死;生化指標;早期臨床轉歸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1(b)-0060-02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某些臨床化驗指標與腦梗死的發(fā)生以及預后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但是并沒有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觀點,尤其是在現(xiàn)階段的醫(yī)療發(fā)展中,對血鈣、尿酸水平與腦梗死的關系,仍然存在比較大的爭議。為進一步了解腦梗死急性期相關生化指標與早期臨床轉歸的關系,需對患者的具體指標進行研究和分析,將得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總結。2011年3月—2013年12月該研究主要討論腦梗死急性期相關生化指標與早期臨床轉歸的關系,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34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入院即刻以及入院后第10天的情況,對患者進行NIHSS評分,根據(jù)最終的差值來劃分為好轉組、無變化組、惡化組,并且比較各組之間的相關指標。好轉組:男性患者為120例,女性患者為90例;患者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45.6±1.2)歲;無變化組:男50例,女20例;患者年齡24~78歲,平均年齡(45.5±1.3)歲;惡化組:男48例,女12例;患者年齡26~77歲,平均年齡(45.3±1.1)歲。
1.2 方法
對3組患者進行臨床指標的檢測,同時予以入院CSS評分。所有入組患者于入院即刻及次日晨取血[1],于該院檢驗科測定凝血功能、肝功能、血脂、腎功能、電解質等[2],按照TOAST分型方法對所有患者進行病因分型[3],對所有參與對象進行入院即刻中國卒中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 CSS)評分[4]、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及入院后第10天行NIHSS評分[5],按CSS評分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輕、中、重型3組(0~15分為輕型,16~30分為中型,31~45分為重型)[7],計算入院即刻與入院后第10 天 NIHSS評分差值,用以評估臨床轉歸情況,按評分差值分為3組(評分差值:< 0分為惡化組,=0分為無變化組,>0分為好轉組),所有評分及分組均由有經(jīng)驗神經(jīng)內(nèi)科醫(yī)師完成[8]。
1.3 統(tǒng)計方法
該研究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得到的數(shù)據(jù)展開分析;計量資料通過(x±s)表示;相關數(shù)據(jù)應用t進行檢驗。
2 結果
經(jīng)過相關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和分析,發(fā)現(xiàn)好轉組、無變化組、惡化組在入院CSS評分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評分分別為(12.33±9.02)分、(14.70±10.34)分、(25.84±12.08)分;另一方面,3組患者在SUA(μmol/L)、HDL(mmol/L)、LDL(mmol/L)、FIB(g/L)、CR(μmol/L)等指標上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好轉組患者的SUA(μmol/L)為(276.08±69.99)、HDL(mmol/L)為(1.19±0.42)、LDL(mmol/L)為(2.98±1.10)、FIB(g/L)為(2.55±0.72)、CR(μmol/L)為(67.68±18.21)。無變化組患者的SUA(μmol/L)為(294.47±75.15)、HDL(mmol/L)為(1.30±0.48)、LDL(mmol/L)為(2.93±0.92)、FIB(g/L)為(2.63±0.56)、CR(μmol/L)為(66.42±20.74)。惡化組患者的SUA(μmol/L)為(340.01±99.85)、HDL(mmol/L)為(1.23±0.35)、LDL(mmol/L)為(3.08±0.81)、FIB(g/L)為(3.28±1.18)、CR(μmol/L)為(70.22±28.52)。證明腦梗死急性期相關生化指標與早期臨床轉歸具有密切的關系,見表1。endprint
表1 入院10 d后不同轉歸各組與各化驗指標的關系(x±s)
3 討論
腦血管病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急性腦梗死在腦血管病中有著較高的發(fā)病率、致殘率及死亡率,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腦梗死的臨床表現(xiàn)及轉歸不一,輕者無明顯癥狀或出現(xiàn)輕微活動不利、感覺障礙等,重者可導致重度殘疾甚至在短期內(nèi)死亡。經(jīng)過漫長的摸索和研究,有學者發(fā)現(xiàn)腦梗死急性期相關生化指標與早期臨床轉歸具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并對此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從該研究的結果來看,好轉組、無變化組、惡化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并且在入院CSS評分方面,均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不同。該研究認為,在今后的臨床研究工作中,需對早期臨床轉歸進行深入探究,并且深入研究腦梗死患者急性期相關生化指標的意義,這將為今后的臨床工作發(fā)展提供幫助。對于腦梗死患者而言,其臨床指標水平的變化,與病情加重或是好轉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尤其注意SC、FIB、SUA等水平的變化,為腦梗死急性期的個體化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另外,TBIL水平的變化,對腦梗死急性期患者病情及預后影響較大。大量資料表明,該指標水平越高,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明顯升高,該指標是判斷腦梗死預后的敏感且特異性高的生化指標,臨床工作中需制定相應的防治方案,減少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徐評議,陳澤雄,陳朝俊,等.大活絡膠囊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附300例報道[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28):277-279.
[2] 樂嘉宜,郁東明,孔春暉,等.阿倫膦酸鈉維D3與鈣劑對老年腦梗死患者骨生化與轉換指標的影響[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10):1642-1644.
[3] 岳增昌,鄭志雄,鄭建明,等.腦梗死后早期癲發(fā)作的臨床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jīng)科學,2014(4):426-429.
[4] 何來鵬,王欣.腦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膜糖蛋白及多項相關血液指標的表達變化[J].現(xiàn)代醫(yī)院,2014,14(5):69-71.
[5] 許綪,肖志杰,朱元凱.載脂蛋白AV水平及-1131T>C基因多態(tài)性與腦梗死[J].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3(2):108-114.
[6] 王大力,林楠,彭延波,等.腦梗死急性期降壓治療對預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3,16(4):74-77.
[7] 董艷玲,王榮桂,李瑤宣,等.影響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效果的相關因素分析[J].臨床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13,26(3):177-179.
[8] 郭巖,孫曉培,曹華,等.腦梗死急性期的血壓管理[J].醫(y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2,33(6):38-40.
(收稿日期:2014-1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