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濟禮,胡夕鵬,鄧遠文
四川會東縣某銅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遠景
張濟禮,胡夕鵬,鄧遠文
(四川省地礦局四○三地質隊,四川 峨眉山市614200)
針對某礦山資源現(xiàn)狀,結合老礦山項目勘查工作,重點研究了區(qū)內找礦前景。通過野外調查,發(fā)現(xiàn)該礦區(qū)存在熱液爆破角礫狀礦石,大量現(xiàn)象表明礦胚層經(jīng)過后期改造后才能形成厚度大、品位富的礦體;并提出了礦區(qū)北側走向及傾向上還有很大的銅礦找礦遠景的觀點。
銅礦; 地質特征; 找礦遠景;會東
某銅礦床分布在四川會理-會東銅礦帶內。目前,在深部發(fā)現(xiàn)的厚大礦體,增大了該區(qū)找礦信心,同時也提高了地質找礦的難度。根據(jù)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研究等成果,進行該礦床成因探討及找礦遠景淺析。
該銅礦床位于揚子地臺康滇地軸中段東緣,為東西走向的金沙江褶斷帶與川滇南北向構造帶的交接復合部位。區(qū)內地層主要出露前震旦系昆陽群黑山組、青龍山組、會理群某組和力馬河組;基底構造由前震旦系地層組成,構造線以近南北和近東西向為主,分布有老油房向斜及麻塘斷裂等;巖漿活動有晉寧期、澄江期、華力西期及印支期四個時期。其中,晉寧期以玄武質~流紋質火山巖最發(fā)育,產(chǎn)于黑山組、青龍山組及某組中。因受區(qū)域動力變質作用,多已變?yōu)榫G片巖及千枚巖;區(qū)內擁有大型礦床6個,中型礦床6個、小型礦床8個,呈現(xiàn)層位、構造部位及地理分布集中之特點。
2.1礦區(qū)地層
礦區(qū)出露地層為中元古界前震旦系變質巖系,主要為會理群某組(Pt2t)。由凝灰千枚巖、炭質千枚巖、砂質板巖及白云質大理巖、結晶灰?guī)r透鏡體組成(圖1)。
2.2控礦構造
該區(qū)位于老油房向斜南西部,區(qū)內分布有踩馬水~小街斷裂帶、麻塘斷裂與德干斷裂。礦區(qū)內內總體有四組斷裂構造:南北向組,表現(xiàn)較強,片理化帶和復式小褶皺發(fā)育。與礦體關系較密切的主要有F2、F3、F4、F5斷裂帶,其次為F1、F9、F11斷裂,性質為韌脆性~脆性,總體傾向西,傾角65°~85°。北西向組,見于礦區(qū)南部,對工業(yè)礦體的南延產(chǎn)生破壞作用,同時亦可能對礦體產(chǎn)生后期改造加富作用。北東向組:總體走向45°左右,傾角較陡,有F12、F13斷層,為張性斷裂。東西向組:見于礦區(qū)西部LL8工程及朱家村,規(guī)模較小。
圖1 四川省會東縣某銅礦地質略圖
2.3巖漿活動
區(qū)內最早的晉寧期火山活動形成了含銅巖層(礦胚)。北部出露有晚期的黃鐵礦化石英鈉長巖體。
2.4變質作用
區(qū)內前震旦系普遍經(jīng)受區(qū)域變質作用。泥質巖石變成千枚巖、片巖或板巖;碳酸鹽巖結晶為大理巖。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后期熱動力變質疊加,使各類巖石蝕變加強,巖石的礦物組合趨于復雜,礦(化)體富集程度增高,在有利部位形成富礦體。圍巖蝕變主要有絹云母化、硅化、鈉化、鐵白云石化、黃鐵礦化、石墨化、褐鐵礦化等。
2.5礦體特征
目前共發(fā)現(xiàn)3個主要工業(yè)礦體。其中①、②號工業(yè)礦體規(guī)模較大,產(chǎn)于某組中亞組第二段中層中、上部炭質千枚巖中,呈南北向順層產(chǎn)出??刂崎L度300~730m,單工程最大真厚度52.75m,平均厚度11.31~18.47m;平均銅品位:0.85%~1.17%;控制礦面深度350~567m。主要礦石礦物為黃銅礦;礦石構造為條紋條帶狀、浸染狀、細脈狀構造及“馬尾絲”狀、團塊狀構造;頂、底圍巖蝕變?yōu)樘妓釒r化、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等。③號礦體位于①、②號礦體北側,分布于F20破碎帶中。礦體走向及傾向與地層有一定交角,呈東西向展布,并錯斷①、②號礦體北延??刂崎L度215m,平均厚度6.20m;銅品位:0.71%;控制礦面深度206m。主要礦石礦物為黃銅礦;礦石構造為角礫狀、團塊狀構造;頂?shù)讎鷰r蝕變?yōu)樘妓釒r化、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石墨化等。3個礦體在走向及垂向上的厚度變化較大(圖2)。
圖2 礦體主要中段俯視圖
區(qū)內早元古界分布的含銅巖層所提供的礦物質,結合強烈的火山爆發(fā)噴出的物質通過分解和火山氣液活動,為某銅礦床提供了礦質來源。在封閉的還原環(huán)境下,賦礦圍巖中的銅礦物、黃鐵礦成巖后形成了初始礦源層(礦胚)。區(qū)內強烈的動力變質活動,形成區(qū)內的導礦和容礦空間,接著晚期的鈉長巖體的侵入,帶來了新的銅礦物質、熱源及壓力等,使成礦物質活化遷移富集,礦物組合表現(xiàn)得更加復雜,礦化富集程度增高。后期的含銅熱液的運移,使成礦物質產(chǎn)生交代作用,如黃銅礦交代黃鐵礦;同時發(fā)生蝕變作用,主要有絹云母化、鐵白云石化、鈉化、硅化等,熱液作用特征明顯。①、②號礦體形態(tài)受南北向層破碎帶或劈理化帶的空間形狀影響,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局部膨大;③號礦體受近東西向破碎帶控制,礦體厚度亦不穩(wěn)定,礦物組份不均勻,普遍分布熱液爆破角礫狀礦石。初步認為該銅礦床的成因類型為沉積—改造(熱液脈)型銅礦床。
通過從成礦地質背景、圍巖蝕變及礦物組合特征等要素與毗鄰的已知礦床進行相似性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了已知礦體北側的淺表部位三十余米厚的蝕變特征相似的銅礦化層及多條細脈狀銅礦體,為區(qū)內深度及南北延伸部位,尋找隱伏銅礦體提供了較好的線索。本區(qū)銅礦體的垂直分布特征為上薄下厚,上貧下富之隱伏礦特征,所以在該區(qū)的北側走向及傾向上還有很大的銅礦找礦遠景。
[1] 李云峰.會東某銅礦礦床成因分析及其找礦方向[J],??,2009.
[2] 毛景文.中國礦床模型概論[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a Cu Deposit in Huidong, Sichuan
ZHANG J-li HU Xi-peng DENG Yuan-wen
(No. 403 Geological Team, BGEEMRSP, Emeishan, Sichuan 614200)
The present article makes an approach to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a Cu deposit in Huidong,Sichuan. Field survey finds out hydrothermal explosion breccia Cu ore. Obviously, the deposit was formed from source bed reformed. The north side of the mine district is of prospecting potential.
Cu deposit; geological feature; prospecting potential;Huidong
P618.41
A
1006-0995(2015)03-0404-03
10.3969/j.issn.1006-0995.2015.03.021
2014-12-28
張濟禮(1970-),男,四川省樂至縣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地質調查與找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