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占鰲
[摘要]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地區(qū)飲食不斷豐富,烹飪技術顯著提高。加之北方諸民族和西域民族飲食習慣的融入,河西飲食文化呈現出“胡漢”交融的特征。
[關鍵詞]魏晉時期;河西地區(qū);飲食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3115(2015)16-0043-04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農業(yè)、畜牧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北方民族的交流融合,河西地區(qū)的飲食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并呈現出以下特征。
一、食料顯著增多
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地區(qū)農作物品種較漢代有大幅度增加。據史料記載,谷類有粟、黍、小麥、大麥、青稞、蕎麥、粳米、黃米、谷等;豆類有大豆、豌豆、蓽豆、豇豆、小豆子、赤小豆、雁豆、黑豆、綠豆等;油料作物有胡麻、麻子、紅藍和芥子等。①粟類作物在西晉時已有12個品種,到北魏時則發(fā)展為四大類別86個品種?!洱R民要術》卷2專篇記述了大麥和小麥的種植技術,同時也記載了不少麥類的品種。當時的豆類品種也很多,《廣志》記載:“大豆:有黃落豆;有御豆,其豆角長;有楊豆,葉可食?!绷硗?,黍的品種也非常多。據《齊民要術》記載,當時的黍也有牛黍、稻尾黍、秀成赤黍、馬革大黑黍、秬黍、溫屯黃黍、白黍、鴛鴦黍、白蠻黍、半夏黍等。
這一時期,蔬菜品種也大幅度增加?!洱R民要術》中記載了30多種蔬菜栽培方法,如茄子、葵、韭菜、蔓菁、堇、芹菜、蘆菔、芋頭、菜瓜、胡瓜、冬瓜、瓠、蘑菇、芫荽、胡姜、蘭香、荏、桂荏、莧菜、蓼、薤白、竹筍、藕、菰菜、莼菜等。
韭菜是河西地區(qū)普遍食用的蔬菜之一?!洱R民要術·種韭》記載了“于水上微煮韭子”,觀察其是否生芽,以測定種子好壞的方法。這可能是我國農業(yè)史上測試作物種子發(fā)芽率的第一次記載。《齊民要術》隨后對整地、播種、管理、收剪等都作了詳細的敘述。韭菜是當時酒泉種植最廣的一種蔬菜,除寒冬以外,其他時間都可以生長,它既是調味品,又可作烹調主菜,深受社會各階層歡迎,直到今天仍是常見的蔬菜之一。
蔓菁,今稱大頭菜,其根和葉都近似蘿卜和大頭芥。蔓菁的產量較高,葉和根都可以食用,全身無廢棄之物,因此被《齊民要術》列于蔬菜類第二位。
茄子,原產印度,大約在西漢時期引種至我國西南一帶。魏晉南北朝,茄子在河西地區(qū)普遍種植,成為民眾的常用蔬菜。
蘿卜,古代名稱較多,漢唐時期最流行的稱呼是“蘆菔”。“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第一次介紹了蘆菔的種植方法。并說種蘆菔的收入也很可觀,秋中賣銀,十畝得錢一萬。但從蘆菔附屬于蔓菁這一情況看,當時蘿卜似乎還沒有形成當家品種,種植也不太普遍?!雹?/p>
二、胡漢交融的飲食習慣逐步形成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社會政治動蕩,河西地區(qū)相對社會穩(wěn)定,由此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其中,北方眾多游牧民族遷入河西,帶來了“食肉飲酪”的生活習慣。
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地區(qū)的畜牧業(yè)得到了快速發(fā)展。黃初二年(221),曹真率軍討破叛胡治元多、盧水、封賞等,“斬首五萬余級,獲牲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只,牛八萬”。③表明曹魏時期河西地區(qū)畜牧業(yè)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規(guī)模。
魏晉時期河西的肉類品種主要有:雞、鴨、鵝等家禽肉和豬、羊、牛、犬、驢、馬等家畜肉。羊的飼養(yǎng)量最大,牛已有肉牛和耕牛之分,養(yǎng)雞較為普遍?!洱R民要術》中有《養(yǎng)雞》一篇,批評了傳統(tǒng)的放養(yǎng)方式,認為舊有的養(yǎng)殖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一遇風寒,大者損壽,小者或死”,④而采用籠養(yǎng)、圈養(yǎng)的方式加以保暖和清潔,搭配好飼料則可使雞速肥。因雞肉味道鮮美,價格便宜,飼養(yǎng)方便,再加之個體較小,宰殺和加工均較為簡單,所以食用雞肉是很普遍的,普通百姓常殺雞招待客人。
五涼時期,諸政權之間“擄掠”式的交流也促使了畜牧業(yè)的發(fā)展。擄掠的牲畜既補充了當地畜牧的數量,又改良了其畜產品種。如前涼張重華時,謝艾伐斯骨真部,獲牛羊10余萬頭。禿發(fā)傉檀掠乙弗部,獲牛馬羊共40余萬頭。公元429年,北魏軍隊征討柔然,西巡到弱水,沿途見柔然遺棄的馬牛羊漫山遍野,僅馬匹便獲得百多萬。⑤
據統(tǒng)計,酒泉、嘉峪關、高臺等地壁畫墓出土壁畫磚共1115塊,其中涉及農牧、釆桑、釀造圖的共210塊,約占總數的18%,而其中農作圖116幅,畜牧圖73幅,而116幅農作圖與73幅畜牧圖之比則為5:3。⑥這雖不能反映該時期河西地區(qū)社會經濟的詳細比例,但可以說明經濟結構是農牧并舉。另據岳邦湖《巖畫及墓葬壁畫》中對嘉峪關新城魏晉彩繪磚畫中牧羊圖的統(tǒng)計,發(fā)現牧羊圖有15幅,所繪羊的總數量有70余只。如嘉峪關新城M5號墓前室北壁“羊群圖”中繪有羊12只,色彩不同,形態(tài)各異,而牧羊人則手執(zhí)長鞭,悠然自得。⑦此外,河西魏晉墓葬磚畫中還繪有“駱駝圖”、“雞群圖”等。
酒泉魏晉十六國墓葬壁畫中,家畜以豬為多,家禽以雞為多。屠宰圖中宰豬的畫面也有很多,而且在嘉峪關新城M3和M5的壁畫中都繪有塢壁和豬的圖像。當時酒泉的養(yǎng)雞業(yè)也有一定的規(guī)模。嘉峪關新城M6壁畫“雞群圖”⑧中繪有10只雞,其中不僅有母雞,而且還有幾只羽毛豐滿的公雞。在其他墓葬壁畫中,也有數量不等的雞的圖像。⑨這些都說明當時酒泉地區(qū)養(yǎng)殖業(yè)的興旺,而養(yǎng)殖業(yè)的興旺,必然帶來飲食業(yè)的繁榮。
酒泉魏晉墓壁畫中反映養(yǎng)殖的畫面較多,常見豬舍、雞棚、牽羊人等形象,以及豬在塢旁覓食、雞群飛啄、牽羊人悠閑走動的圖像。還有牲畜飲水的井飲,繁殖馬匹的配種。而宰豬、宰羊、宰牛、殺雞、煲鴨的勞作,以及伏豬于案上殺宰,羊四足倒掛,宰牛,庖丁舉鐵錘擊頭部,捕獵野兔、野鹿等一系列畫面,都是當時實際生活的反映。從這些畫面可以看出,當時的肉類品種極多,主要有雞、鴨、鵝等家禽肉和豬、羊、牛、犬、驢、馬等家畜肉,捕獵的野味有鹿、兔、獐、雁、野豬、雀、鶴鶉等飛禽走獸和魚蝦等。畜牧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
三、主食制作方法改進
飯是河西民眾飲食的核心,多使用黍、粟、稷等,制作方法或蒸或煮。王粲《七釋》中說:“西旅游粱,御宿素粟,瓜州紅曲,參糅相半,軟滑膏潤,入口流散。”就是指糧食制作的飯類。當時麥的價格較低,所以老百姓多食用麥飯。
粥在魏晉時期河西的日常飲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不論士族高門還是黎民百姓,都經常食用。另外,這一時期自然災害和戰(zhàn)亂連綿,普通百姓常處于饑荒之中,粥就成為度荒的主要食品之一。根據制作粥時使用原料的不同,可以把粥分為白粥、麥粥、粟米粥、豆粥等。白粥即為大米粥,粟米粥是以小米制成的,在河西比較普遍。不僅百姓食用粟米粥,官宦之家亦用來救濟饑民。如《南齊書》卷28《劉善明傳》中載:“元嘉末,青州饑荒,人相食。善明家有積粟,躬食擅粥,開倉以救,鄉(xiāng)里多獲全濟,百姓呼其家田為續(xù)命田?!丙溨嗍怯谜{溩影境傻闹?,若磨碎再進行制作則是麥屑粥,一般為生活貧困者所食用,守喪者也常常食用麥粥或麥屑粥,以表示對逝者的懷念與尊敬,如《陳書·孝行傳》載張昭的父親去世后,張昭兄弟都“不衣綿帛,不食鹽醋,日唯食一升麥屑粥而已”。而大多數百姓所食用的麥粥即寒食麥粥,這在文獻中記載最多,《齊民要術》中提到的“醴酪”即是此粥,其制作方法大概系大麥煮粥,然后加配杏仁和飴糖等物做成。豆粥是用紅小豆、綠豆等豆類為主制成的粥,各階層的人都可食用。但常以豆粥為食者,基本上是家境貧寒的人,“豆糜為食”等就是形容家境貧寒的常見用語。
餅是由小麥磨制成為面粉后加工制作而成的主食。胡餅本是北方少數民族的食物,漢代時傳入中原地區(qū)。其制作方法與今之燒餅類似,于爐中烤制,其爐則稱為胡餅爐,因餅上撒有胡麻,故名胡餅。嘉峪關新城魏晉1號墓前室東壁,繪有一幅兩庖女制作胡餅的圖像。酒泉西溝7號墓也繪有一幅制餅圖,畫面是一庖女頭梳鬢,著裙,在灶前用左手在平底鍋上烤餅,右手在案上取已做好的胡餅。
饅頭,亦被稱為饅頭餅。束晰在《餅賦》中稱:“三春之初,陰陽交際,寒氣既消,溫不至熱,于時享宴,則饅頭宜設?!碑敃r的饅頭類似今天的肉餡大包子,其來歷在《事物紀原》中有所記載:“昔諸葛武侯之征孟獲也,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于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饗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祀,神亦饗焉,而為出兵。后人由此為饅頭?!?⑩嘉峪關新城1號墓前室東壁、3號墓前室西壁西側、7號墓中室北壁,均繪有一庖女用缸揉面的圖像。酒泉西溝7號墓繪有3幅頭梳鬢、著長裙的庖女,高挽衣袖,雙手在陶盆中揉面的圖像。新城3號墓前室西壁、5號墓前室東壁、4號墓前室西壁,均繪有庖女右手托盤,盤上有圓形食品,形似饅頭。新城6號墓中室北壁西側,有一幅廚師蒸餅(饅頭)的圖像。畫面是一廚師持搟杖在案上制餅,右側一庖女正包餡,左邊放置五層蒸籠,籠上放有餅正準備蒸之。蒸餅形狀是圓的,餅上嵌有棗子,餅內包有肉餡,可見當時河西一帶的饅頭是帶餡的。
面條是由未發(fā)酵的面做成的。其基本的做法是將水與面粉混合做成面團,再拉成面條。《齊民要術》用一整章介紹了餅的做法,其中提到了幾種湯餅。有一種是馎饦,它是肉汁與面粉做成的面團,把揉成拇指大小的面團浸在水中,并用手向盆沿揉壓使之極薄。另一種餅叫作“水引”,它由肉汁與面混合做成,把面團揉或者拉成細細的一尺長的面條,使之像韭菜葉一樣細。這種面食就是河西人民人常吃的面條。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已經初步了解了發(fā)酵技術,《食經》中記述了制作餅酵的具體方法:“做餅酵法:酸漿一升,煎取七升;用粳米一升煮漿,遲下火,如做粥?!薄傲聲r,溲一石面,著二升;冬時,著四升作。”11 當時的發(fā)酵面制品主要有蒸餅、白餅、面起餅、燒餅等。面發(fā)好后蒸制成的為蒸餅,據記載,與今饅頭相類,有的專門使餅的上部裂開為十字形,大概就是今天的開花饅頭,但當時的發(fā)酵技術還不夠成熟,使蒸餅上部開裂的技術僅為少數人所掌握。面起餅和白餅都是較為普通的發(fā)酵食品,具體制作方法因所見文獻不詳,不得而知。而燒餅的制作方法與今之餡餅極為相似:“做燒餅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面當另起?!?2
四、烹調技術日益成熟
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地區(qū)烹調技術進一步發(fā)展。如動物原料整體的分類已經比較細致,動物全身的各個部位都有了較為統(tǒng)一的名稱,便于分類和選擇。漢代鐵器普及,取代了青銅器,從此烹飪制作中的刀具更加鋒利,對烹飪原料的加工更為方便,刀工成型也更加多種多樣?!洱R民要術》中對刀工情況的描述既有成型名稱如窗、片、方、條等,亦有加工方法如解、斷、切等,說明當時的烹飪初步加工已較此前有了進步。
火候是菜肴烹調過程中所用的火力大小和時間長短,它直接影響菜肴顏色的固定、口味的滲透、原料本身的成熟度等,關乎整個菜肴的成敗?!盎鸷颉币辉~在唐代才出現,但從魏晉南北朝的烹飪發(fā)展情況來看,對食物的加熱情況也有了一定的掌握。據《齊民要術》記載,當時冷菜的制作方法已經有醬、范、排、脯、臘等,熱菜制作方法也有羹、蒸、腥、憊、煮、炙、奧、糟、苞、煎、消等,已有二三十種烹飪方法出現,不同的烹飪方法對應不同的烹飪原料和性質,對原料的加工、口味、質地、形狀、色澤等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炙,《太平御覽》卷863引《釋名》曰 “炙于火上也”,而“貊炙”則“全體炙之,各自方割,出于胡貊之為也”??梢娺@種方法最早是出于胡族,以今看來,當是將整只動物進行烤炙,眾人閑坐,各自以刀割食。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胡漢融合程度的逐漸加深,漢族對“貊炙”的方法已經習以為常,并開始大量使用這種方法烹制食物,其食用方法已帶有漢族的文化色彩。河西魏晉墓壁畫中有多幅炙烤牛羊肉的畫面,新城6號墓前室東壁,繪有一幅烤羊肉串的圖像。畫面有一女子手持帶柄的三股叉,叉上串有肉塊,另一女子雙腿跪坐在火盆前,正在烤肉。在北壁西側和西壁右側,繪有多幅進食圖,畫面均表現仆人手持長柄三股鐵叉的羊肉串,遞給主人。1號墓中也繪有一仆人在烤肉,另一幅繪有一男主人坐于榻上,手持一把扇子,前面有一男仆正在把羊肉串遞給主人;7號墓中繪有兩女子席地跪坐,中間一張小桌,右側一女子右手持一長柄三股鐵叉,她們正在宴飲;5號墓中室也繪有孩童手持羊肉串的圖像。高閘溝晉墓畫像磚中,繪有一女仆手持羊肉串的畫面。
炮,是胡族比較盛行的一種烹飪方法,也是我國最古老、最原始的烹飪方法之一?!墩f文解字》:“炮,毛炙肉也?!薄稄V韻》:“炮,裹物燒也。”古代先民們在捕得獵物以后將之投入火堆,肉常常被燒得焦臭難聞,無法下咽,后經長期摸索,發(fā)現用泥巴包裹住肉后再丟進火堆燒烤,這樣不僅剝時會把獸毛脫掉,而且肉質鮮嫩,味道極美,這即是“炮”。魏晉北朝時期將這種“炮”肉法稱為“胡炮肉”?!洱R民要術》記載了一種“炮羊肉”:將剛滿一年的羔羊肉切成薄片,加入豆豉、鹽、蔥白、姜、椒、胡椒等調味品,然后裝進洗凈的羊肚內,縫好;挖一個燒火坑,將之燒熱,掏出火灰,把準備好的羊肚放進坑內,然后蓋上火灰,再繼續(xù)燒火,過一會兒就香味撲鼻了。這種烹制肉類食物的方法為當時的漢族所喜愛,一度甚為流行。可以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這些加工方法相互融合,促使著中華飲食文化向著更加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方面發(fā)展。
肉的腌制技術在魏晉十六國時期已經出現。酒泉西溝7號墓,繪有一庖女在清洗一只剛被宰殺的雞的圖像。西溝4號墓繪有一男庖,左手提一只雞正欲燙洗拔毛的圖像。以上宰殺和剝剖洗濯場面,生活氣息濃厚。宰殺都在室外進行,而室內大都以灶為主體,種種飲食活動非常豐富。同時還可以見到壁上成行排列、用掛鉤懸掛的肉條,可能是腌制的肉,就是今天火腿的濫觴。由此可見魏晉時期河西一帶肉類的腌制技術已很普遍。
五、調味品不斷增多
魏晉時期,調味品制作技術技術日趨成熟,并得到普遍運用。常用的調味品有豬膏、牛脂膏、羊脂膏、白梅、紫草、芥、干梅、蔥、姜、蒜、茱萸、花椒、桂皮、木蘭13、胡椒、胡荽、安石榴、蓽撥、酒、?。嗑疲?、蜜、醬、豆豉等。
豉,是與黑大豆或黃大豆蒸煮后發(fā)酵制作而成的,與鹽并稱鹽豉,是居家飲食的必備調料,應用極為廣泛。《齊民要術》中有一節(jié)專門介紹豆豉的制作方法,較為詳細介紹了豆鼓制作過程中對場地、季節(jié)、溫度、火候、選料、檢驗和貯存等,都有了一定的具體要求。
醬,是一種常用的調味品。《齊民要術》卷8中有“做醬”一篇,專門論述各種醬的制作方法,體現了制作技術上的逐步提高。
醋,是河西百姓常用的調味品。醋的制作技術,在北魏時已經十分成熟?!洱R民要術》對其釀造法作了詳細記載。河西民間釀醋,用小麥和麥麩做原料,將麥子煮熟,麩子炒熟,趁熱攪拌均勻,摻上醋曲,堆在屋內地下,用麻袋蓋嚴,發(fā)酵7天左右,當聞到醇香味時,將其攤開,待晾涼以后,裝在缸、罐內,然后加上適量的水,放在陽光下曬。曬過21天左右,醋料變成紅紫色,把上面的一層黑皮揭去,把醋料裝在濾罐里,罐底墊上谷葉或其他草葉起過濾作用,在醋料中加清水,濾出呈紫紅色的液體即為醋。河西魏晉墓壁畫中,出現了大量的濾醋、溫酒和宴飲場面,反映了魏晉時期河西發(fā)達的釀造業(yè)。嘉峪關新城3號墓前室東壁、7號墓中室南壁均繪有濾醋圖,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釀造醋的全過程。畫面上有一長條案子,案上放3個陶罐,案下有2個盆,陶罐上有流孔,有液體(醋)從罐中流出,注于案下的盆中。案上另外一陶罐可能是用來盛水的。新城魏晉壁畫墓出土的隨葬品中,還有一種灰陶濾罐,罐的下部有一濾孔,與圖中所繪陶罐相似。酒泉高閘溝晉墓、西溝5號、7號墓也繪有8幅濾醋圖。圖中的蒸酒鍋與今天河西一帶民間釀酒的器具相似,而且濾醋圖中表現的制醋方法至今仍在民間使用。因制醋與釀酒的方法與原料基本相同,醋是經過21天發(fā)酵而成,醋亦被稱為“苦酒”。濾醋圖真實地再現了古代釀醋的場面。從《齊民要術》的相關記載看,歷史源流上看同屬醬類的?。嗑?、醋)是主要的酸味調味品,在當時的制作中也進行了諸多門類的分類制作,已可分為23種醋,使用各種富含糖分的原料進行加工,如大麥、秫、粟、糟糠、大豆、小豆、小麥、烏梅、蜜等。甚至釀制不佳、口味發(fā)酸的酒也可改造成醋,所選擇原料種類極多,部分與現代釀醋所用原料相差不大。
從《齊民要術》的記載看,當時對酢的使用方式已經較多,大致有以下幾種應用方式:一是在加工類食品中使用到酢,如腌漬酸菜和各種蔬菜所制作的菹時,都要用到酢。二是在菜肴的制作過程中使用酢來進行調味,以確定菜肴的整體味道,達到突出口味的目的。另外,當時的人們還認識到加入醋能夠為菜肴增進美味。
[注 ?釋]
①吳廷楨:《河西開發(fā)研究·古代卷》,甘肅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1頁。
②黎虎:《漢唐飲食文化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7頁。
③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卷2《文帝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40頁。
④北魏·賈思勰著,緲啟愉、緲桂龍譯:《齊民要術》卷6《養(yǎng)雞第五十九》,齊魯書社2009年版。
⑤齊陳駿:《河西史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頁。
⑥賈小軍:《魏晉十六國河西社會生活史》,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4頁。
⑦岳邦湖:《巖畫及墓葬壁畫》,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頁。
⑧⑨張寶璽:《嘉峪關酒泉魏晉十六國墓壁畫》,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頁、第61頁。
⑩高承:《事物紀原》卷9《饅頭》,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本,第920冊,1987年。
1112北魏·賈思勰著,緲啟愉、緲桂龍譯:《齊民要術》卷9《餅法第八十二》齊魯書社2009年版。
13據繆啟愉、繆桂龍《齊民要術譯注》,木蘭是木蘭科落葉喬木,皮味香辛,被作為香料使用,與桂皮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