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
最近,北大、清華兩所學校在四川的招生組為搶奪生源,在官方微博上相互攻擊指責,被曝光后引起廣泛關注,而兩校在廣東的招生人員同樣為了爭取當?shù)厍?0名學生報考自己的學校,把一名女生堵在樓道內(nèi)無法脫身,更讓輿論一片嘩然。兩校在招生中的“不雅視頻”甚至使得教育部不得不再次重申高校招生的相關規(guī)定和要求。
雖說這樣的情形并非今年才有,但還是不能不讓人思考和感嘆。北大、清華在各地招生的這種做法,會讓人想起經(jīng)常在車站、碼頭看到的情景:一些私人小旅館的老板顧人四處拉客,遇到有住宿意向的客人,往往會一擁而上,糾纏不休,其間為爭奪客源,還會相互貶損、辱罵,甚至大打出手,他們都把客人當作了自己的獵物,不想讓別人染指。一些旅游景點的景象也大致如此,那些小商小販們?yōu)榱送其N自己手中的商品,往往會拉拉扯扯,使游客無法前行,難以脫身。
把北大和清華兩所學校爭搶生源的所為與私人旅館和小商小販們的強行拉客、強行兜售相提并論,可能有些不妥,有損于中國頂尖名校的形象,但觀其運作手段和方式,卻又很難將兩者清晰地區(qū)分開來,由此產(chǎn)生相應的類比聯(lián)想,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
縱觀北大清華的辦學歷史,之所以能有以往的成就和聲譽,不是因為它招錄了多少高考狀元和高分考生,而是因為它在人才培養(yǎng)、文化傳承、思想引領、學術創(chuàng)新等方面為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作出的突出貢獻。最近看到一本書,名叫《北大清華10堂價值課》,該書從兩所學校百年以來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精神氣質(zhì)中提煉出了10個方面的核心理念,并將其作為成就兩校百年聲譽的根本原因,它們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使命;“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非凡氣度;“自強不息、天道酬勤”的進取性格;“心存遠志、追求卓越”的遠大抱負;“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堅強意志;“求真務實、求實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忠誠守信、敢于擔當”的處世原則;“尊重欣賞、樂觀友善”的團隊精神;“以寸草心,報三春暉”的孝順義務;“關愛自然、熱心公益”的慈善理念。且不論這樣的總結(jié)提煉是否全面準確,但它所彰顯的,都是兩所學校長期以來形成的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不是追名逐利的浮躁和日益世俗的喧囂。如果說這10條是北大、清華百年以來形成的核心價值的話,那么現(xiàn)在它們似乎正在與曾經(jīng)的自己漸行漸遠。
以北大、清華為首的高校群體已經(jīng)進行了多年的自主招生,各種各樣的改革措施也在不斷推出,但不管何種招生形式,何種改革舉措,都難以實現(xiàn)設計者的初衷,最終仍然擺脫不了圍繞分數(shù)的激烈角逐,從北大、清華到高職院校,無一幸免,只是競爭的層次不同罷了。
即便如此,北大、清華的所作所為,還是讓人難以理解,無法認可。以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之高考,尚不能滿足兩校在招生中的“掐尖”之需求,還要上演明里暗里的爭奪之戰(zhàn),怎么看都不像央視主持人所謂的“面子之爭”,其實質(zhì)是整個教育急功近利的深層次問題在高校招生中的另類顯現(xiàn)。這兩所學校都把通過一些非正常渠道和手段盡可能多地招錄狀元和高分學生,作為體現(xiàn)自身辦學實力和影響力的重要著力點,從而希望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社會美譽度和認可度。這種商人逐利般的浮躁與算計,已經(jīng)完全背離了名校的核心內(nèi)涵和應有的價值追求,起到了令人失望的負面示范作用。
所以說,今日北大、清華之失態(tài),就是整個教育完全功利化后的失態(tài);北大、清華之焦慮,就是整個教育自我迷失后的焦慮。如果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熱衷于向分數(shù)獻媚,向權(quán)力獻媚,向金錢獻媚,自然就會失去自身應有的品質(zhì),偏離本應堅持的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比較重視作為個體的人的修養(yǎng)和品德,其實,在一個文明社會里,政府應有政府的操守,企業(yè)應有企業(yè)的操守,學校也應有學校的操守,并且需要時常反躬自省,糾正偏失,積累社會信譽,涵養(yǎng)內(nèi)在品質(zhì),樹立良好形象,獲得相應聲譽。然而,北大、清華招生“互掐”事件發(fā)生之后,從兩個學校相關部門的表態(tài)來看,顯然沒有任何自我檢視的意思,而是簡單地將其歸因為個別招生人員的不文明行為所致,如此一來,除了提醒招生人員在搶奪生源過程中注意方式方法外,一切仍會如常進行,只是盡量避免公開“掐架”而已。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兩所名校的核心理念,僅以“海納百川、兼容并蓄”一條為例,不知道在唯分是搶、唯利是圖的種種行為面前該作何解?用非常手段搶奪生源已失顏面,公開“掐架”更是不堪,所謂“非凡氣度”,估計只有從兩校在事件曝光后表現(xiàn)出的從容淡定中才能看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