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單媛
在我國現(xiàn)行刑法中,盜竊罪與侵占罪均屬于較為常見的侵犯財產類犯罪。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對盜竊罪做了明確規(guī)定:“盜竊公司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兇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倍鄳?,我國刑法第二百七十條規(guī)定:“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占為己有,數(shù)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p>
通過法條的明確表述,我們可以看到,盜竊罪和侵占罪在量刑上有著截然不同的巨大區(qū)分,盡管從條文的字面上看似乎很容易區(qū)分兩者,但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生活中,兩者的區(qū)分實則十分困難。但因其無論對于刑法的適用抑或是犯罪人權利的保障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區(qū)分兩者成為必然之選。以下的案例能夠較為生動地展現(xiàn)出盜竊罪與侵占罪的區(qū)別和認知難度:
吳某到縣城的某超市購物,按照超市的明文規(guī)定,進入超市必須將包裹寄存,但因為該超市的寄存柜出現(xiàn)故障,而導致吳某在無意間打開了一個別人已經寄存了物品的柜子,柜子里有一個很高檔的提包(提包內有手機、現(xiàn)金與其他貴重物品),價值6000余元,此時吳某并未聲張,而是將自己的包裹也存入該柜子里,然后直接進入超市購物。吳某購完物后到寄存柜前將自己的包裹和別人的高檔提包一起拿走。后失主到超市保安處報案,經調取超市監(jiān)控錄像查實,確定此案是吳某所為。
對以上案件的定性,大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吳某的行為構成侵占罪,因為從犯罪構成的角度進行分析,侵占罪和盜竊罪最大的區(qū)別是犯意產生的先后不同。侵占罪表現(xiàn)為在取得財物時并沒有非法占有的故意,而是合法占有了財物之后才產生非法占有的故意;而盜竊是在取得財物之前就有非法占有財物的主觀故意,而且其取得財物的過程一般具有明顯的非法性,通常表現(xiàn)為秘密竊取。在這個案子中,吳某在取得提包之前并沒有非法占有的故意,也沒有盜竊的客觀行為,并且其取得財產的一部分原因是寄存出現(xiàn)了故障,其主觀惡性較小,應屬于不當?shù)美?,只是在得到之后,臨時起意占為己有。而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則認為,吳某的行為構成的是盜竊罪而非侵占罪。吳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秘密竊取的方式,將仍屬于他人所有或占有的提包據(jù)為己有,應以盜竊罪論處。筆者認為第二種意見更具合理性。從實質上說,二者的區(qū)分關鍵在于行為人對財物有無事先的合法占有?!罢加小币辉~本是來源于民法,刑法上的占有與民法上的占有雖然存在著諸多區(qū)別,但在具體認定方式上實則大同小異。在民法上,根據(jù)是否有本權可以將占有分為有權占有和無權占有。有權占有是指有本權或基于法律上的規(guī)定或原因、基于合同等債的關系等產生的占有。而無權占有,則是指無本權的占有,如對贓物、遺失物的占有,無權占有人因此不能對抗權利人返還原物的主張。成立侵占罪的前提是行為人對財物進行了有權占有但拒不返還。在上述案件中,吳某并沒有取得對柜中他人物品的有權占有的權利,如保管、看守等,因此不具備侵占罪的構成要件,其主觀上的非法占有的故意暴露得較為明顯,應以盜竊罪予以處罰為宜。
其實,盜竊罪與侵占罪的區(qū)別除上述的較為明顯的區(qū)別以外,還有以下幾點可供參考:一是犯罪故意的內容、方式和產生的時間不同。前者的行為人認識到自己是以不為財物所有人或持有人知道的秘密方法(現(xiàn)新理論也承認公開盜竊)非法獲取他人財物,且犯罪故意只能產生于非法獲取他人財物之前;后者的行為人認識到自己是以非暴力的手段非法占有自己已經持有的他人財物,且犯罪故意只能產生于持有他人財物之后。二是犯罪對象不同。而前者的對象則只能是行為人在犯罪前并不持有的他人財物。后者的對象只能是行為人在犯罪前已經合法持有的他人財物。三是是否退還這一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后果不同。前者即使竊取他人財物之后又主動退還的,也已構成盜竊罪既遂,主動退贓的行為只能作為一個酌定量刑情節(jié)來進行考慮,而后者必須是拒不退還或拒不交出他人財物的,才構成犯罪。兩者的處罰力度也存在著明顯差異。刑法第270條規(guī)定,侵占罪法定最高刑為五年有期徒刑,作為業(yè)務侵占犯罪的第271條職務侵占罪,法定最高刑也只有十五年有期徒刑,而盜竊罪的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日本學者西田典之認為,“單純侵占罪的法定刑為五年以下懲役,比盜竊、詐騙還要輕,這是因為,本罪的對象是自己占有的他人財物,該物處于自己可以自由處分的狀態(tài),并非通過排除他人的占有而取得,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在動機方面更具有誘惑性,因而責任非難的程度得以減輕,而且,妨礙他人對物利用的程度也有所減少,因此違法性也得以減輕?!贝送猓懊撾x占有物侵占罪的法定刑為一年以下懲役或者十萬元以下的罰金,之所以明顯減輕到如此程度,也就是考慮到欠缺占有侵害的違法性,以及該行為在動機方面的誘惑性更大而使有責性更低。”這一解釋是具有充分合理性的。
我國當前刑法學界的理論界研究較廣,又與國外的立法例有著較大的差別,導致對侵占罪的研究還尚不深入,對遺忘物、埋藏物的理解更是分歧眾多。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交易形式日趨多樣化,對于盜竊的認定也不僅僅局限于所有權,其認定也與侵占罪的認定產生了多種重合和矛盾之處。在今后的司法實踐中,應更加注意總結兩者相關案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為今后的判決提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