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宏
趙樸初先生有曰:禪是一面鏡,它洞徹人的心境;禪是一盞燈,它照亮人的心路。能夠參透“生存華屋外,零落歸丘山”的人,不論有什么煩惱,都能看得開。即便身處艱難,也不覺苦,所謂“日日是好日,處處沐清風(fēng)”。當(dāng)你擁有一顆禪心,便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
曾讀過臺灣散文家林清玄的一首禪詩:“白鷺立雪,愚人見鷺,聰者見雪,智者見白?!倍潭趟木洌菜浦卑?,卻多隱意之美。凝煉處,享有沉思氣;妙解讀,需要顏色分。由“鷺”到“雪”比擬,是第一層面;由“雪”到“白”(意指潔凈、清雅)的推演,則是第二層次。由鷺——雪——白的層層遞進,以自然之筆引領(lǐng)心靈淡泊的審美意境出現(xiàn),可謂妙機多多。在這里,高貴典雅的白鷺,確是“潔白孤高生不同,頂絲清軟冷搖風(fēng)”。
禪的境界,在乎心澄虛明;而后,向心而覺、心隨境化、心識境遠。兒童有諸多想象力,故快活無憂;禪者有無限的心應(yīng)力,故能剪除外在的誘惑、沉迷,從內(nèi)心修煉,得到快樂和寧靜。有首偈語說得好:“十方同聚會,個個學(xué)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即第歸。”只要心空,卸下贅物,你就是成佛作祖的高僧;倘若心不空,負累太多,即便日日誦經(jīng)拜佛,也是個俗人。
江蘇無錫南禪寺,很多有禪風(fēng)古趣的人,都非常喜歡那里。游來游去,就是有一種寺外禪的意味在空氣中飄浮。杜牧詩“多少樓臺煙雨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定包含這個南禪寺吧。在這里,常常有臨摹得很好的明清山水畫作來賣,上面題著“畫中無禪,唯畫通禪;將謂將謂,不然不然”的妙妙禪語。禪語因為在畫面中,顯得特別珍貴,于是,贗品中因有這多真味,也讓不少人開始癡迷了。這種與禪意的獨特擁抱,是心靈虛空的;不在乎外在物的是古舊還是新作,只是把禪意、幻想和夢境——做成一幕心靈的清涼水簾。此間,心中禪意芬芳,天上風(fēng)輕云淡。
人為什么會有煩惱?因為空不能空,隨波逐流,心念不定;因為選擇太多,欲望太雜,無從選擇。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有定性之力,而生其心性之花。回視白鷺之美,是因它們的心是空凈的。富有靈性的白鷺,擅長“擇優(yōu)而棲”。當(dāng)所棲息的環(huán)境惡化,白鷺常會不辭而別;而當(dāng)環(huán)境得到改善,白鷺又會悄然飛回。淡中求雅,才極富飄逸神韻??窗榿辛?,收羽翼、伸縮頸,長腿輕松如夢,支撐雪白身軀,儼然一位“雪衣公子立芳洲”。
人在紅塵中,禪在白鷺間。人撣煩惱氣,先懂白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