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之言
鐘秉林/中國教育學會會長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素質教育所追求的種種目標,只有先在教師身上實現(xiàn),才能更好地在學生身上達成。
應試教育的問題在于:將教育對象與內容割裂成為兩個對立物,并在某種程度上將教育內容置于教育對象之上。而素質教育,則是要實現(xiàn)兩者的統(tǒng)一,從教育對象自身出發(fā),追求完整的教育。
因此,教師培訓不應是對教師進行碎片化的知識傳遞和技能培養(yǎng),而是要促進教師認識升華、思想破繭、觀念涅槃。
“文化、課程、管理”相融合的CMC教育培訓,作為一種有思想的培訓,其突破在于,認識并踐行了一條真理:培訓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對所有參訓教師而言,并非唯有在課堂上聽講才是接受培訓。教書育人的理念、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的思路、組織活動的方法、管理班級的智慧、表達自我的方式,以及自由平等、民主和諧、誠信友善、尊重博愛等價值觀,不僅僅體現(xiàn)在專家的PPT里,更滲透在培訓的每一個細節(jié)里;不再是抽象的理論教條,而是每個人實實在在的切身體會。
正如夏風提出,“舞臺是人人的舞臺,課程是人人的課程,管理是人人的管理,文化是人人的文化”,進入培訓的教師,每個人看到的、聽到的、經(jīng)歷的、感受的,時時處處圍繞在自己身邊,這才是真正的培訓。
把目光從單純的課程,變?yōu)槲幕?、管理、課程并重,是教師再教育的一種創(chuàng)新,同時也以其簡明有力的理念、具體可操作的模式,向我們展示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知識是死的、技能是死的、方法是死的,甚至智慧,脫離了人、脫離了一顆活潑潑的心,也是死的。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說“教育是解放心靈”,而培訓要做的正是感動心靈、激活心靈、解放心靈,讓每一顆心變得靈動活潑,敞開了去發(fā)現(xiàn)美和愛,去感受情和義,去追求自我成長、自我創(chuàng)造和自我實現(xiàn)。有效的培訓,應該讓培訓對象達到這樣一種狀態(tài):像海綿吸飽了水、氣球充足了氣、鐵弓繃緊了弦,充滿著張力,飽含著生機,昂首挺胸走向前去——這種培訓模式具有哲理性和普適性,為我們提供了改善和實現(xiàn)培訓效果的新的路徑和示范。
馮恩洪/著名教育家
一口氣讀完了《教育培訓的全新變革》,作為十年來一直關注著有效教師繼續(xù)教育的我,心中涌動著陣陣熱浪,十分感動、振奮,不吐不快。
《教育培訓的全新變革》推出的CMC教育培訓模式,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xiàn)了有思想、有靈魂、有力量的教育,讓人看到了希望,受到了啟迪,得到了收獲。
當前推進培訓的一個悖論是:用應試教育的手段培訓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卻要求他們去踐行素質教育。一些地方承擔教師培訓的機構,多以紀律束縛、考勤管理、知識灌輸來做培訓,偏離培訓的真正宗旨,缺乏教育的精神內涵。不是教師排斥培訓,而是教師排斥無用的培訓。
2015年是中國大年,我們展示了大國經(jīng)濟、大國外交,未來我們也要能夠很好地展示大國教育。中國之大,人口之多,僅每天上的課就超過二百九十萬節(jié)。建設“中國好課堂”,為大國教育奠基,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我們既要有對于學生的好課堂,也要有對于教師的好課堂。我們的教育培訓要體現(xiàn)我們所倡導的教育理念,我們的教師教育要善于研究接受教育的對象。我們要讓教育培訓有思想,要讓教育培訓接地氣。
CMC 教育培訓是有豪情、有力量的培訓,在培訓中敢于并成功地融入其獨特的教育思想、全新的教育理念、務實的教育精神,不僅僅培訓教師個體,也立志于打造教師隊伍。CMC 教育培訓是有擔當、有境界的培訓,在“應試培訓”叢生的教育生態(tài)中,勇于堅持,善于創(chuàng)新,不僅僅做好每一次培訓,也立志于改變當前培訓現(xiàn)狀。這種培訓,讓文化、管理、課程交融并重,讓課內課外皆有“中國好課堂”!
呼喚教育的豪情與擔當,首先呼喚培訓者的豪情與擔當,在這里,我們找到了方法與答案,這是肯定的。
教師屬于專業(yè)技術人員,但與一般技術性行業(yè)有明顯不同。后者一個最大特點就是非人格化,其工作方式、方法非常標準化和程序化,其技術人員和工作對象無必然的情感關聯(lián)。但教師不同,其專業(yè)具有鮮明的情境性、綜合性和高度的人格化特征。
鮑傳友/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院長
情境性說明教師教學技術的獲得不能通過簡單模仿來實現(xiàn),綜合性對教師的多方面素質技能提出很高要求,而高度的人格化則說明教師和教學對象之間存在高度的情感聯(lián)系,正所謂“親其師則信其道”,只有教師對教育生發(fā)出赤誠之愛,才能真正投身于教育活動中。現(xiàn)在教育培訓的模式很多,有一些規(guī)模宏大、投入不菲,但效果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乃是對教師職業(yè)特點和教師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
無疑,CMC教育培訓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文化、管理、課程三個要素,很好地反映了教育培訓的本質要求,內在地契合了教師專業(yè)的基本特征和教師成長的基本規(guī)律,滲透出一種全新的培訓理念,創(chuàng)造了一種有效而富有特色的培訓模式。
首先,它把每位教師作為一個富有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個體,而不是作為一個被培訓的對象,“你是你自己的主角、舞臺是人人的舞臺、臺上臺下都是主角”創(chuàng)造了一種“自發(fā)展”而不是“被發(fā)展”的理念。這對于當前培訓中普遍存在的“灌輸”和專家話語體系無疑具有強大的沖擊力,大大激發(fā)了教師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其次,它超越了傳統(tǒng)培訓模式一味對于知識和技術的強調,而把文化作為培訓的切入點和重點,通過共同價值觀的塑造來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團隊精神,在文化熏染中傳遞教師職業(yè)的基本信仰和信念,引導教師走向一種文化自覺。
最后,它深入推進教師培訓“課改”,秉持了“內外皆課”的理念,成功地探索出“電影式講座”、“歡樂報告會”、“圖式分享會”等富有個性的培訓課程,使培訓不再是一種枯燥的聽講活動,讓教師在生動鮮活的案例中接受教育的洗禮。
CMC與其說是一種培訓,倒不如說是一次靈魂的喚醒。
12天,四千多人,這兩個數(shù)字似乎決定了培訓費力不討好的結果。常規(guī)也最省力的做法,就是請一些專家在臺上授業(yè)解惑,而臺下的人則可能在悶熱的夏日里睡倒一片。然而,湖北新教師培訓讓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我身處其中,也覺得熱血沸騰,甚至有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的沖動。
李斌/中國青年報評論部副主任
以我有限的觀察,CMC教育培訓至少有以下這些亮點:
一是不統(tǒng)一思想,而盡最大努力統(tǒng)一價值追求。數(shù)千人有著不同的經(jīng)歷和個性,選擇農村教育的動機也不盡相同,試圖統(tǒng)一他們的思想,實際上,既無必要,也不可能做到。但一些價值追求則可以超越這些差異而有望被大家接受,即“因愛而成長”。圍繞這一點開展培訓,就體現(xiàn)了對培訓對象切身利益的關注和尊重。從管理者的角度出發(fā),而忽視培訓對象的需求、感受與利益,是許多官方組織的培訓難以得到好評的原因之一。
二是弱化知識的灌輸,強化對教育生活的體驗。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評價教育培訓。專家的講座有必要,但不是這種大規(guī)模培訓的重點。重點是對12天教育生活的體驗,從而激發(fā)和強化他們投身農村教育的雄心壯志。既然是生活,就不能說教,也不能枯燥,而要讓每個人成為主角,一起經(jīng)歷變化和挑戰(zhàn)。當培訓從灌輸向體驗轉變,它影響和感化一個人的可能就會得以增加。這些新教師都要進入農村學校,即將面臨諸多挑戰(zhàn),而崗前培訓,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只有12天),有限的資源(主要依靠新教師自身),不斷創(chuàng)新培訓方式,不斷帶給他們驚喜和感動,對這個過程的體驗,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三是注重發(fā)揮團隊力量,展現(xiàn)各種教育的可能性。最能影響這些新教師的,不是專家的報告,而是他們的同伴,包括從教路上的先行者。每次崗前培訓,這股中堅力量,不管是現(xiàn)身說法者,還是現(xiàn)場組織協(xié)調者,他們的故事和經(jīng)歷往往最能貼近,也最能打動新學員的心。他們在艱苦環(huán)境中所展現(xiàn)的教育智慧與勇氣,也最能啟發(fā)和激勵那些后來者。
如何把培訓變成對教育生活的體驗,讓培訓本身成為一種教育,CMC教師培訓,無疑做出了有益的、突破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