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朝陽
摘 要:文章沿歷史線索回顧了近代以來中國式摔跤的曲折發(fā)展歷程,并對發(fā)展歷程進行了階段劃分和特征分析。鑒于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存在問題,對中國式摔跤的未來發(fā)展發(fā)出詰問。研究認為,中國式摔跤在中國武術整體遭遇瓶頸的時候,有著獨特的推廣和發(fā)展優(yōu)勢,但近代以來卻存在著一些發(fā)展的誤區(qū),導致中國式摔跤發(fā)展步履維艱。當前應該整合中國式摔跤的技術體系和競賽機制,管理方做好“為”與“不為”;理論研究應當重視和重拾中國式摔跤的文化評估,在民族本位的前提下找準與世界文化發(fā)展的接軌點。
關鍵詞:近代 中國式摔跤歷史回顧 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 2015 )04-0075-03武術何去何從?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焦點問題。就同際體育發(fā)展來看:跆拳道已經(jīng)把“踢”技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拳擊早已成為“打”壇霸主,“拿”的傷害事故率又難以控制,我們只能在“摔”上做文章。雖然同際式摔跤及柔道都是“摔”的集中體現(xiàn),但因缺乏觀賞性一直是運動會的冷門項目,甚至差點被“摔”出奧運會的舞臺。通過對中國式摔跤的文化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這項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技藝有著很大的“升值”空間,只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命運不濟”,遭遇冷落而衰微。從歷史學和文化學視角切入,分析中國式摔跤發(fā)展的優(yōu)勢和瓶頸,是本研究的啟緣。1 中國式摔跤形成的歷史軌跡
從現(xiàn)有體育史料研究成果來看,我國古代的摔跤活動是近代中國式摔跤的先驅(qū)。在古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摔跤的形式和叫法都不一、規(guī)則不一?!督橇τ洝纺夸浹裕骸坝栐b既殊,方言且別?!币馑技凑f,角力這一概念,由于時代不同,解釋也不同;由于地區(qū)方言的差異,各地叫法也不一樣。[1]
摔技在世界各國是普遍存在的技擊運動或競技運動,作為中國式摔跤更是脫胎于我國的古代摔跤運動。在古代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跤術有著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李季芳等人認為,古代的摔跤運動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蚩尤和黃帝之戰(zhàn)”?!膀坑仁嫌薪?,與黃帝斗,以角抵人”(《史記-樂書》),這種徒手的角斗可以看作是“角抵”的起源。[2]部分學者認為,“這種用頭沖撞的作戰(zhàn)方式,就是摔跤的最早起源”。[3]
殷周時期作為軍事訓練項目登上歷史舞臺,迎合了戰(zhàn)爭的需要,該時期的摔技并無特色之處。但至秦漢時期,隨著戰(zhàn)爭中兵器的大量使用,摔跤的軍事作用銳減,開始成為宮廷娛樂項目。陜西西漢墓出土的“角抵透雕圖飾的銅牌”,明顯表現(xiàn)為角抵和拳術分離,印證了該歷史時期中國摔跤活動的文化形態(tài)。之后的兩晉南北朝,由于同家崇尚文弱,摔跤活動開始在民間大肆流行,卻被士大夫稱為“下技”,《晉書》云:“相撲,下技也”;唐代,由于帝王的喜好,宮中設“相撲棚”,出現(xiàn)了一批摔跤名手;兩宋時期,由于社會繁榮,市井之地的民間體育活動十分活躍,甚至出現(xiàn)了關于古代摔跤運動的專著——《角力記》;清代,如唐代一樣,由于帝王的喜愛,設“善撲營”專習“布庫”(滿族摔跤),開始出現(xiàn)“摔跤”一詞。清代的摔跤技藝已形成體系,技術十分成熟,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史志為鑒。乾隆年問編成的《五體清文鑒》中《武功》類有“撩跤類第一”和“撩跤類第二”,詳盡的記載了當時“撩跤”的招數(shù);[4]二是歷史推理。清廷衰落后,宮廷中的“官跤”走向民間,開始和民間的“私跤”相融合,統(tǒng)治力的下降,使得武技在民間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得以滋生漫長,成就了中國式摔跤技術體系。2 近代以降中國式摔跤發(fā)展的階段及特征2.1清末民初:植存于民間自由成長
近代以來,中國式摔跤技術體系的日臻成熟,開始在民間盛行。清末,由于清政府的弱軟無能,刺激了民間武事活動,民間武術團體蜂擁而起?!扒逋⒃趪澜耖g教門和秘密結(jié)社的同時,對民間武術的傳習采取了較為寬容的態(tài)度。”[5]尤其是道光以后,民間習武的主題變?yōu)椤胺吹?、反封建”,甚至出現(xiàn)了一些教門、結(jié)社、拳會等組織。隨著清廷的衰落,“善撲營”中的布庫手失去了官方的依賴,開始步人民間,并在民間廣泛傳播摔跤技藝,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中國跤技的傳承。辛亥革命后,隨著“善撲營”的解散,一些布庫手開始在各地賣藝以圖生計,當時逐漸形成了以河北的北平、天津、保定為主要傳播區(qū)域的傳播范圍,且三個地區(qū)形成了不同的技術特點,顯示了中國跤強大的生命力。由于植存于民間自由成長,雖然中國式摔跤擴大了傳播的范圍,但因缺乏組織性,中國跤的整體發(fā)展令人憂慮。吳圖南先生感慨:“惜乎,白清末迄今,(中國跤)已漸失傳。其中奧衍,亡其大半?!盵6]在這些同術大師眼中,令之痛心疾首不過技術的流逝,如此感慨實是發(fā)自內(nèi)心肺腑。而技術體系確是中國跤生存之基,發(fā)展之本。因此,民間自由成長的這段歷程對于中國跤而言,可謂得失兼有。2.2民國中后期:曾以國術自居
至民同中后期中國式摔跤受國民政府的澤被,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1)民同五年,《新武術·率角科》的問世。民同年間,馬良在山西陸軍學堂任教習,即以所編之拳腳科、率角科教授學生。[7]后“曾以所編之新武術,并各種武術教授其所統(tǒng)官兵嗣,漸推行于北洋陸軍各鎮(zhèn)協(xié),并刊印《柔術教范》(后仍改名率角科)”。[8](2)1927年,中央同術館的成立。中央國術館設立摔跤科,國術比賽中都設有摔跤比賽項目;1933年,舊中國第五屆全運會首設摔跤項目,賽事的成功舉辦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式摔跤的發(fā)展。民同年間,改武術為國術,這是在熱兵器時代對武術的再認識,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對中國武術的傳承和發(fā)展功不可沒。尤其是能得到官方的支持,全同范圍內(nèi)設雷比賽,促進了各地武術流派之間的交流。中國式摔跤作為比賽交流的重要科目,其技術體系逐漸得到完善,該時期的同術大師善摔跤者比比皆是。2.3解放初至80年代初:伴隨挫折走向成熟全同解放初期,我們的體育方針是“改造舊體育、建立新體育”,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國式摔跤的發(fā)展。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中國式摔跤被列入競賽項目;1956年,當時的體委頒布了《中國式摔跤等級制》;1957年頒布了《中國式摔跤規(guī)則》。這些都是新體育思想的影響下的產(chǎn)物。但受社會因素的影響,總體發(fā)展緩慢。1956 - 1965年,政治領域中出現(xiàn)了極左思潮,經(jīng)濟工作中盲目“大躍進”,以及美、蘇反華和三年自然災害的壓力,使這一時期體育發(fā)展充滿了曲折和艱辛。接踵而來的“文革”則徹底抹殺了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發(fā)展。直到文革后期,同內(nèi)各項體育賽事把中國式摔跤作為重要比賽項目,新規(guī)則下的中國式摔跤運動蓬勃開展,中國式摔跤也在挫折中長大成熟。2.4 80年代后:遭遇冷落而衰微endprint
1980年,國家體委就提出按照“以奧運會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對全同和地方的運動項目設置。1983年第五屆全運會取消了中國式摔跤比賽,這給本來發(fā)展迅猛的中國式摔跤當頭一棒。1984年奧運會上,中國取得的佳績令同人振奮,接著中國中央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發(fā)展體育運動的通知》,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體育強國”的目標。[9]顯然這樣的目標是針對奧運獎牌而言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遭遇冷落。1988年,北京率先解散了中國式摔跤專業(yè)隊。白1993年以后,各地省市,自治區(qū)中國式摔跤專業(yè)隊相繼解散,每年例行的全同錦標賽也時有時無?!盵10]1999年,一年一度的全同中國式摔跤比賽停辦。失去了生存土壤和奮斗目標的中國式摔跤孤立無助,猶如都市流浪的孤兒,無人問津。3 中國式摔跤發(fā)展的歷史詰問3.1優(yōu)勢存在
首先,中國式摔跤以禮德為先,宣揚“以武會友”,練跤時要求“點到為止”,從而避免了比賽中傷害事故的發(fā)生,也契合了現(xiàn)代競技體育“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宗旨。中國式摔跤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深受中國武術的影響,對武術運動的踢、打、摔、拿功夫進行了改造。具體的說,在中國式摔跤運動中去掉了踢和打等致傷的技術,保留了拿、摔,并在長期的運動實踐中,形成了全面、系統(tǒng)的技術體系。幾十年來,我們總是希望把武術作為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代表推向世界,但問題頗多。如果按照傳統(tǒng)比賽的模式進行,傷害事故就會頻發(fā),這違背了競技體育的規(guī)則,也失去了人性化;如果發(fā)展競技武術套路運動,武術的技擊的本位文化特征也就難以體現(xiàn),程式化的套路也成了體操的附庸。中國式摔跤獨特的技術特點進入了我們的研究視野,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與世界體育文化的接軌點。 其次,中國式摔跤具有技巧性、表演性和娛樂性,既符合現(xiàn)代競技體育發(fā)展的需要,亦滿足了大眾健身體育的需要。中國式摔跤講究“一力降十會,四兩撥千斤”,既追求力量美的塑造又追求技巧智力的開發(fā)。力量美可以滿足現(xiàn)代社會個性張揚的文化開放,技巧的使用則可以滿足當代社會智力發(fā)展的需要。跤界有句話,“大絆三百六,小絆賽牛毛”,可見中國式摔跤絕非使用蠻力,有著極強的技巧性;同時,摔跤訓練有很多力量素質(zhì)的練習,可以塑造人的形體。再次,中國式摔跤較之國際古典式摔跤、國際白南式摔跤、柔道等奧運會項目有著一定的優(yōu)越性。四者技術相似,但柔道中的寢技與自由式摔跤按肩相仿,這種反關節(jié)技術的使用容易傷害運動員。而中國式摔跤講究點到為止,將對手摔倒即收手,這也是東方文明的展現(xiàn)。同際式摔跤主要是力量的角逐,觀賞性較差,不能滿足觀眾的要求,而中國式摔跤則是技術和力量的完美結(jié)合。3.2歷史與理念誤區(qū)
首先,受奧運爭光計劃影響,中國式摔跤遭遇冷落。中國式摔跤有過輝煌的歷史,但進入90年代,受奧運爭光計劃的影響,由于中國式摔跤不屬于奧運會項目而被冷落,摔跤專業(yè)隊相繼解散,中國式摔跤從此無人問津,自由發(fā)展。1999年,一年一度的全罔中國式摔跤比賽停辦,中罔式摔跤進入有史以來發(fā)展的低谷。
其次,“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是對現(xiàn)在中國式摔跤發(fā)展誤區(qū)的一種寫照。中國式摔跤在中國逐步走向衰落,但旅法華人袁祖謀卻把中國式摔跤帶到了巴黎,并1992年舉辦了第一屆巴黎市長杯中罔式摔跤同際邀請賽,獲得了很大成功。并決定每兩年舉辦一次,這一賽事正在成為該項目最有影響的同際賽事之一。中國式摔跤出現(xiàn)“墻內(nèi)開花墻外紅”的現(xiàn)象,值得每個體育研究工作者深思。
再次,中國式摔跤的文化內(nèi)涵正在消亡。比如,摔跤運動員上場前亮跤衣以示禮讓和光明磊落的舉動,在現(xiàn)代僅有摔跤比賽中已經(jīng)取消。我們不能簡單的把中國式摔跤看成一項身體活動,重要的是它蘊含了深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理念,通過對中國式摔跤的推廣,應該把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作為最高理想。把中國式摔跤的技術屬性和文化屬性隔離開來的做法是不可行的,這也是中國式摔跤發(fā)展中的誤區(qū)。最后,為了趨炎附會于西方體育而弄巧成拙?,F(xiàn)在的中國式摔跤在競賽規(guī)則方面借鑒了同際跤的場地規(guī)格、禮節(jié)、得分標準等,這種做法顯然過于附會于西方的體育需求。無可厚非,體育運動的融合性取決于文化性,“不破不立”的觀點我也同意,但我們不能數(shù)典忘祖,融合的前提必須建立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失去了民族性也就無從世界性。中國式摔跤應該根據(jù)自身技術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其民族特色的摔跤規(guī)則,而不是生吞活剝,全盤引進,否則它的推廣和傳播也將成為一紙空文。3.3思路指向
通過對中國式摔跤的發(fā)展優(yōu)勢進行分析,可以看到該項目發(fā)展的空間還很大。由于國家體育政策導向的問題,中國式摔跤在國內(nèi)遭到了冷落,而在異域他鄉(xiāng)的法國巴黎卻在政府部門的關懷下開展的如火如荼。試想,若干年后,只要法同人把“中國式”三個字去掉再冠以其它名號,也許中國式摔跤就會像蹴鞠更名足球一樣,從而改變自己誕生的同度。
2004年,韓同就曾搶先為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申請加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引起了國內(nèi)嘩然,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必須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對中國式摔跤進行搶救式發(fā)展。就中國式摔跤的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而言,早在民同時期章偉川就曾提出三項建議,一是統(tǒng)一摔角名詞;二是編訂比賽規(guī)則;三是訓練裁判人員。[11]提出相關政策和體制,要求必須從保護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來發(fā)展這項運動,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yǎng)體制、訓練體制和競賽體制。[12]應從以下幾點著手致力研究。
首先,管理部門的“為”與“不為”?,F(xiàn)在北京等地相繼出現(xiàn)了一些摔跤俱樂部,這對中國式摔跤的傳承和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存在一個問題,這些俱樂部大都是60、70年代摔跤界老人白發(fā)組織,完全是憑著對中國式摔跤的滿腔熱血,俱樂部甚至對學員不收取任何費用,可謂用心良苦。在中國式摔跤重新露出苗頭的初級階段,政府管理部門要給出服務,做到“有為”,其他方面交給社會和市場,管理部門均可“不為”。
其次,對中國式摔跤進行全面挖掘、整理。中國式摔跤的技術體系已經(jīng)相當完善,在當代社會作為競技比賽的中國式摔跤還是應該有所取舍,形成中國式摔跤的競賽技術規(guī)則和賽制體系;另外,中國式摔跤的文化研究和理論研究嚴重缺失,我們必須對中國式摔跤的歷史文化做深入挖掘性研究,突出中國式摔跤的民族特色,失去了民族特色也就失去了對外推廣和傳播的基礎。endprint
再次,繼承與變革。我同很多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產(chǎn)生都依賴于迷信活動(如神靈崇拜、圖騰崇拜、祭祀等)。對于這些不科學的文化含義我們要勇于拋棄,而對于蘊含的傳統(tǒng)禮儀文化和道德文化要積極倡導。變革并不是要拋棄民族情感和風俗習慣,而是在尊重民族情感和風俗習慣的前提下融入社會發(fā)展新風尚,保持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與時俱進,與現(xiàn)代社會和諧發(fā)展。最后,統(tǒng)一中國式摔跤各種跤絆的名稱。中國式摔跤跤絆繁多,由于長期生長于民間,同一種跤絆在不同地區(qū)有不同叫法,甚至同種跤絆有很多別名,如:大得合義叫涮葫蘆,滿族語叫得合勒。另外,從出版的中國式摔跤技術教程來看,出現(xiàn)同一用詞而用字不同的現(xiàn)象。這些技術用語的不規(guī)范給中國式摔跤的學習者帶來了不便,直接影響了中國式摔跤的推廣和傳播。4 結(jié)語“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是中國式摔跤當前的存在狀態(tài)。作為一項中國古老的強身健體技藝,在神州大地傳承了幾千年后突然遭遇冷落,而同時卻在海外的法國巴黎受到無比青睞,作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研究者,我們不得不發(fā)出請問,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根源所在。自近代以來,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背景下,中國式摔跤的發(fā)展歷程可謂一波三折。有過民間散漫發(fā)展的歷史形態(tài),也曾身授了“同術”之尊位,當然也經(jīng)歷了文革時期的沉痛打擊,最終在奧運戰(zhàn)略體育發(fā)展的背景下走向了衰微。參考文獻:[1]翁士勛.《角力記》校注[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29.[2]李季芳,周西寬,徐永昌.中國古代體育史簡編[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4:297.[3]劉秉果.中國古代體育史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38.[4]金啟孮,凱和.中國摔跤史[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42.[5]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301.[6]吳圖南.同術概論[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出版社,l984:51.[7]馬子貞.棍術(上)[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8]馬良中華北方武術體育五十余年記略[C].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編.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成都:四川出版社,1988:8- 20.原載:《體育與衛(wèi)生》第三卷第三期,1924-9.[9]譚華.體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16.[10]蘇學良,李寶如.京跤史話[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250.[11]章偉川.統(tǒng)一同術對摔角上的三項建議[C].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編.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成都:四川出版社,1988:29 - 31.原載:《勤奮體育月報》第一卷第十二期,1934-9-10.[12]蘇學良.中國式摔跤的戰(zhàn)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3(3):11 - 13. History Review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restling in Modern Times
Chang Zhaoyang
(P.E Schoo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0, China)Abstract: Research review historical clues along the tortuous course of Chinese-style wrestling development since the modern times,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phasing and profiling are studied in the paper, to fin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style wrestling.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Chinese-style wrestling has a unique advantage when Chinese Wushu as a whole faces the development bottlenecks in China, but in modern times,here are some errors in wrestling development, leading to the difficult development of Chinese-style wrestling. The current Chinese-style wrestling should be integrated technology system and competition mechanism together,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hould do "for" and "not" affairs;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should evaluate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style wrestling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s to identify with the convergence point of Chinese Wrestling with world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Modern History Chinese-style wrestling Historical Review Developmen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