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節(jié)到來之際,讓我們再一次把目光投射到親子關系上。最近我參與某省電視臺綜藝頻道的《法治最前線》節(jié)目,連續(xù)報道和分析了多期關于因為溺愛而導致孩子走上了犯罪道路的案子。如:某15歲少年,因為從小被父母溺愛,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后來因為上網需要錢,當母親拒絕給錢,居然把母親的頭皮割下來;某17歲女孩,因為父母嬌生慣養(yǎng),結果在酒吧偶然認識了異性,騙光了父母給的所有錢,然后用自殺威脅父母給錢。這些活生生的案例讓我們再一次思考:為什么溺愛有那么大的能力讓孩子在青春期或者成年期走上犯罪的道路?為什么開始的愛都變成了后來的害?今天我們不妨一起來分析一下:
陳一說心理
專家檔案:陳一,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CETTIC認證心理咨詢師,作家,廣西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廣西電視臺綜藝頻道《愛的就是你》《法治最前線》主持人,廣西私家車電臺《幸福密碼》《絕對私家話》心理分析師,多家報刊雜志心理專欄作家。
溺愛是親子關系里面是最常見的不良現象。溺愛大概有以下幾個鮮明特征:
輕易滿足型。這類父母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毫無原則地答應和滿足。沒有引導,也缺乏激勵機制。孩子從小的需求都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這樣,直接導致孩子在進入青春期或者成年之后,缺乏忍耐的心理和行為,對各種享受沒有節(jié)制地追逐,同時面對現實和未來沒有做好任何吃苦的準備。形成極其脆弱的心理狀態(tài)。
過分美注型。特別是針對獨生子女的家庭,很多家庭的父母、甚至是爺爺奶奶輩的隔代親人,都把關注的重點在孩子身上。孩子在成長的過程里,得到了從生活細節(jié)到學習、工作、甚至婚戀的所有的關注。這樣的孩子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養(yǎng)成自私的心理狀態(tài)。他們順理成章地認為他人和社會也應該以自己為中心。
生活散漫型。很多對孩子溺愛的家長會發(fā)現,好像孩子越來越不聽自己的話了,他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消費就怎么消費,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心情,不顧及周圍和他人的感受。其實孩子在被溺愛的過程中,已經養(yǎng)成了自由散漫的狀態(tài)。他也會帶著這樣的行為模式進入社會,當有不同的意見或者現實有任何阻攔的時候,他會覺得不適應,要么逃避,要么用極端方式來進行反擊,從而滿足自己隨心所欲的內心訴求。
特殊待遇型:有些父母省吃儉用,就一句話:寧虧自己不虧孩子。孩子吃的、玩的、用的、穿的都是最好的,全力以赴地支持和配合孩子的要求。這種氛圍成長的孩子,很少為他人著想,缺乏基本的同情心。
包辦代替型:這一類孩子的父母和親人,為孩子做一切事情。孩子只需要說一句話,甚至只是一個表情,就毫無原則地為孩子準備好了一切,甚至恨不得取而代之去學習和勞動。其實父母是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權利。孩子很難在進入青春期之后,建立自己的獨立思考,沒有自信心和健康的人格特征。
從大量的犯罪案件和心理咨詢的個案當中,我們可以明確地提出在5個方面:即:德、智、體、美、善等方面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教育:
德:顧名思義就是品德教育和引導。父母其實是最好的老師。我們一般認為:父親是給孩子制定規(guī)則的主要動力源。母親是給孩子制定感情和人文的主要源動力。因此,父母的品格和道德的標準,父母的言傳身教,毫無疑問是給孩子最大的引導和教育。我們一般都會在成年人的表現里,發(fā)現他原生家庭的影子,這也包括父母的道理標準的影響。
智:這其實是教會孩子怎么去思考和學習,而不是被逼迫,或者是物質等引誘。培養(yǎng)孩子健康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比父母要求他考多少分更加重要。智商的開發(fā)很多時候,就是從父母如何教孩子思考開始的,結果不要過分強調。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智商培養(yǎng)是有誤區(qū)的,這其實也是來源于自身對學習和智商培養(yǎng)的誤區(qū)。
體:在自媒體時代,近視、失眠、營養(yǎng)不均衡、偏食、發(fā)育提前或者滯后等,都讓我們開始正視孩子的身體機能下降的問題。
美:怎么做人、怎么做事,這是我們當代家庭教育最缺乏的地方。孩子對文學沒有時間欣賞,對人性沒有足夠的認知,就容易出現在網絡游戲的暴力、色情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
善:言傳身教,和孩子做知心朋友,為孩子建立自信心,可以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不自私和自負,心平氣和地面對自己、社會、他人,樹立自己從善待見的人生觀念。不算計、不計較、心胸開闊,這些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給孩子最大的財富,終生受用。把愛變成強大的內心源動力,而不是最終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