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波
鄧小平同志曾說:“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苯逃?,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進步的過程,新課改的教育更注重人文關懷在教育中的體現(xiàn),教師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由此看來,我們的教學必須體現(xiàn)人文精神,即關注人的價值、張揚人的個性、提升人的精神,這樣,才能真正激活語文課堂教學。教育要站在高處,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義為核心,延伸到知識、道德、審美各個方面,喚醒人格,努力使學生趨向完美。
踐行人文關懷就是要多關心、多愛護、多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更要充分尊重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讓學生在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中得以熏陶和發(fā)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時刻不忘提醒自己: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做好引導者和輔助者。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和班主任,我深深體會到人文關懷對課堂教學、班級管理、教化育人的促進作用,在此簡述我在教育教學中對人文關懷的重視與實施的體會。
一、研讀文本,閃爍人文光芒
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有兩層含義,其一是人的文化性,其二是文化的人性,實質上就是人文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促進學生個性的自由發(fā)展,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良好課堂氛圍,充分挖掘課文中蘊含的人文價值,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積極地和文本對話,讓孩子們感受到更多的人文關懷,讓他們的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和心理品質等全面均衡發(fā)展,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在《淺水洼里的小魚》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如果你就是那淺水洼里的一魚,此時,你想說些什么呢?又會做些什么呢?”有學生說:快來救救我吧;有學生說:我快渴死了,我要回家……深入文本:“你看見這些面臨困境的小魚,你會怎么做?”有學生說:帶回家去養(yǎng);有學生說:放進小河里;有學生說:扔回大?!粋€個充滿人文關懷的答案正是建立在個性體驗之上。在自由探究、自主學習中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并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文個性和人文精神,使學生樹立起“保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的意識。
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獨特的學習感受和體驗,要讓學生敢想敢說,發(fā)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和人格。在教學唐詩《贈汪倫》的時候,我們要從詩中讀出離別時的不舍之情,不光是我讀出來讓學生感受,更要引領學生自己去讀,去感受那種不舍之情。不僅如此,在讓學生讀的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人文關懷,讓人文之光閃爍在課堂中。即使有一個學生沒有讀完,我也會耐心地等待他讀完,甚至鼓勵他放開聲音讀出來,讓他感受到自己不是最差的,這是為學生的成長給予鼓勵,很明顯地突出了教學中的人文關懷。
就這樣,讓人文關懷之光持久閃爍于課堂之上,讓快樂的情趣陪伴他們成長!
二、課后培育,展現(xiàn)人文關懷
作為班主任,我不僅僅要讓人文關懷的光芒閃爍于課堂之上,還要將人文關懷展現(xiàn)在課后培育與管理中。因為我深知學生在學校學習知識,增長能力不是唯一目的,教育要以人為本,尊重人、理解人、發(fā)展人,在學校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個性的自由發(fā)展,這才是核心內容。
不一樣的生活成就不一樣的人生,學生在關懷備至的環(huán)境下成長,就會成長得更愉快、更健康。所以我十分理解在課后培育中必須得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讓他們走出人生輝煌的第一步。
記得有一次,班上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在早上發(fā)早餐豆?jié){的時候,由于一個同學不小心將豆?jié){灑到了另一個同學身上,又沒有立即說對不起,然后兩人互不相讓地扭打在一起。還好我發(fā)現(xiàn)得及時,隨后便將他們叫到辦公室進行了批評教育,在批評教育的過程中,展現(xiàn)人文關懷。當我們蹲下身子和他們一起呼吸思考的時候,我們沒有理由去責備、處罰他們,而是以一顆耐心、講道理的心教育他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讓課后教育也充滿人文關懷,讓孩子在成長中少一點叛逆心理。
讓人文關懷教育形成一種習慣,那樣才能更好地施教。記得還有一次,是放學之后,天下雨,我班上有一位同學沒雨傘,碰巧和我回家是同路,我就撐傘和他一起回家,讓他不至于淋雨回家,小孩子淋雨之后可能就會感冒、發(fā)燒,耽誤學習,也耽誤了成長。其實人文關懷在生活中處處可以實現(xiàn),只要我們細心,總會發(fā)現(xiàn)實施人文關懷的機會。
因此,在課堂之外,仍然少不了人文關懷。我們要盡力讓人文關懷滲透教育教學的每一處角落。
三、與時俱進,讓人文之光持續(xù)閃耀
語文的教育是最具有人文性的,隨著時代的變遷、進步,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也應該潛移默化,隨之發(fā)生相應的變化。記得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時,我問學生:“句中的‘流是什么意思呢?流淌的是什么呢?”在過去,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流的是水,但是,今天我聽見了不一樣的答案,有人說流的是心中的情。是呀,李白和孟浩然的交情不是一般的深,恐怕長江的水也不及那份情深。當學生從中感受到了李白對孟浩然那種依依不舍之情,還會無趣地游離在詩外嗎?當然不會,他們早已融入了自己的一份情。所以,在教學中理應引導學生感受人文,感受作者的感情,從而體現(xiàn)人文關懷。
這也是時代的進步所導致的。過去的學生都會回答流的是水,但是現(xiàn)在有人能想到流的是情,流的是一顆不舍的心,我不得不為此感到驕傲。正因如此,我便借此機會讓人文之光繼續(xù)閃耀,更加輝煌!
人文關懷能夠遍灑教育的每一個角落,在春風化雨般的教育細節(jié)中,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人文之光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每一位學生都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