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娜
陪女兒在滑梯旁玩。一個3歲的女孩正玩在興頭上,大她兩歲的男孩突然一把把她揪下來,差點摔倒。
嚇一跳+不樂意,讓這個女孩嚎啕大哭。女孩的媽媽隨即對男孩說,“你不能把妹妹強拉下來”,然后開始安慰大哭的女兒。
這顯然不是一件幾句“嚇了你一跳是不是?”“好了好了”就能安撫好的,小姑娘繼續(xù)飆淚。安慰了一會兒,許多人過來圍觀,媽媽雖然沒有表現(xiàn)出來,心里的難為情可想而知,于是很自然地,“別哭了別哭了”順嘴溜出。
由于長期關注家庭教育,我心里大概存下了很多敏感詞匯,大都是專家提醒過的、媽媽容易犯錯誤的關鍵詞。比如這個:別哭!所以,在女兒出生以后,在她不可避免的哭鬧聲中,無數(shù)次,我差點兒咬爛了自己的嘴唇,就是為了防止“別哭”兩個字,從我嘴里,蹦進女兒的耳朵里。它太容易脫口而出,這幾乎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回應。
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以為,只要讓孩子的哭聲停下來,就說明“一切都變好了”。其實這樣做的效果,很可能是硬把這一次的炸藥熄滅。但熄滅的炸藥并沒有消失,而是被儲存了起來,在將來一旦遇到導火線,就會更激烈的爆炸。
我本不是一個喜歡多管閑事的人,但因大哭的女孩是女兒的好朋友,所以,看到小姑娘那么傷心,我走了過去,拉著她的手,一邊撫摸她的手心,一邊裝可愛,撅著嘴對她說:“哎喲,怎么能把人家硬拉下來呢,那么高,嚇了一跳。而且人家還沒玩夠呢,就被拉下來,人家可難過、可不爽啦!好難過啊……”小姑娘借我這話,哭得更兇了。我又接著說:“嗯,人家真的好難過,好想哭……要是換了阿姨,也一定傷心極了,也會哭的?!毖劭粗蹨I一點點被收??!
可這并不是故事的高潮。
前來圍觀的孩子當中,有一個兩歲半的女孩。就在上面這件事發(fā)生前的20分鐘,她剛哭了一頓。這是一個特別愛哭的女孩,一個特別缺乏安全感的女孩,我所看到的,當她哭時,爺爺奶奶只會用“別哭了別哭了”來禁止她,甚至用“你再哭就不要你”這種話來恐嚇她打住。
當她看到小伙伴哭了,而且還哭得停不下來時,她臉上的興奮無法抑制。 也許,看到別的小朋友也會哭得止不住,是對她剛剛那場哭泣的最大寬慰吧。但如果對自己的寬慰一定要建立在對別人“幸災樂禍”的基礎上,那實在是太悲哀了。她的父母家人,完全可以用更健康的方式為她疏解情緒。這樣,當她再次看到和她同病相憐的小朋友時,取代“幸災樂禍”的會是真正飽含同情心的關心。
上個月,帶女兒去姑姑家串門。見到一眾高大威猛的成人,她立刻癟嘴哭了, 還要求離開房子,去外面散心。小姑子的兒子也跟著我們溜達出來了,他滿臉好奇,因為從頭到尾我沒有制止女兒的抽泣,也沒有用任何“看小鳥”“看小狗”之類的注意力轉移法,相反,我好像是在鼓勵女兒哭:“那么多人都撲向我們洪靚,真是嚇死了,害怕得不得了呢!”小外甥終于忍不住問我:“你為什么不想辦法讓她停下來別哭了?”“因為她還是想哭,根本沒有哭夠,那我為什么要讓她停下來呢?想哭就哭唄!哭多久都行?!边@話,我是說給女兒聽,也是說給小外甥聽。我想,他愛聽我說這樣的話。作為一個小小男子漢,他一定無數(shù)次,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扼住了淚水。他內心深處一定非常希望有個人告訴他:“想哭的時候就是可以不管不顧地哭個痛快!”
你有沒有觀察過孩子哭完后的眼神?我仔細觀察過。被轉移、被壓制哭泣的,眼神里還有一種郁郁的無奈。情緒完全傾流而出,沒有殘留一點垃圾情緒的,眼神是清亮的,溢滿了好奇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