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蘇娟 郝清池 陰國恩
摘要 采用改進后的句子一圖形匹配實驗,通過視、聽通道呈現句子,探討了中國大學生理解空間關系簡單句所形成的命題表征中項目順序特點。實驗結果不支持“結構建造框架理論”中以“先提述參與者”作為表征基礎的理論假設,在聽覺通道呈現句子的實驗中發(fā)現了支持優(yōu)先表征參照客體的證據,當參照客體為“先提述參與者”時會促進個體對句子的理解。
關鍵詞 空間關系句,命題表征,參照客體,項目順序。
分類號 RRd4
1 引言
在地面、海上或空中導航時,人們必須在三維空間中表征實體間的相對位置,需要通過語言表征構建心理模型(Ginette&Ross,2001)。用空間語言構建心理模型的認知過程十分復雜,涉及語言理解(Judith,Mark,&Michael,2010;John,et al.,2011),空間注意分配(Bradlev & Alan,2006:Gihson,Scheutz,& Davis,2009),空間參照系選?。˙radlev&Gregory,2011;Yuhong,et al.,2014),建立心理模型(Markus,et al.,2013),以及需要空間記憶的支持(Lipinski,Spencer,& Samuelson,2010)。因此,有關空間語言的研究可為理解人類深層認知結構提供重要信息(Ray,2012)。
有研究者認為空間語言對個體空間認知績效有重要影響(Jing Li,2012),這對于從事高度應激和高時間壓力下的導航作業(yè)者(如航空管制員、飛行員)有重要現實意義。母語為漢語者在生活中常會接觸到“A在B的左邊”(句式1)和“A的右邊是B”(句式2)兩種句式。這兩種句式表達的是事物間同一種位置關系。作為受眾,理解哪種句式更容易?如何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命題表征?
關于句子的理解,Gernsbacher(1985)提出了一個“結構建造框架理論”。該理論假設,個體對言語理解的過程就是對被理解的信息建造一個首尾一致的心理表征或心理結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先要為表征奠定一個基礎,之后,把后續(xù)的信息映射在該基礎之上,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心理結構,他們用“句子驗證”實驗研究發(fā)現,被試在理解一個涉及兩個參與者的句子時,句子中先提述參與者比后提述參與者更容易被提取一先提述參與者優(yōu)勢效應。他們認為這是由于個體將先提述參與者作為表征的基礎所致。例如,句子“在會議上林莉表揚了方蘭和沈秀”,其中“林莉”是句中的先提述參與者,“方蘭”是后提述參與者,被試閱讀句子后,驗證“林莉”是句子中的成分所需的時間較“方蘭”短(陳永明,崔耀,1994)。先提述參與者優(yōu)勢效應還得到Von Ekhardt(1985)和周治金等(2001)研究結果的支持。在空間演繹推理研究領域也存在相似觀點,認為推理者在理解空間關系句時,先被讀到的客體(即語法主語)將被優(yōu)先表征入空間結構中(Marco & Markus,2013)。
也有人認為(Logan,1994),個體對空間關系句的理解是在大腦中形成關于客體空間排列的心理表征,當認知系統接收到描述語句后,認知加工開始于參照客體,并將參照客體作為建構空間結構的基礎,之后加工指示客體。如,在句式1中,“A”是需要確定位置的指示客體,“B”是用來確定“A”位置的參照客體,表征順序為“B→A”;而在句式2中,“A”是用來確定位置的參照客體,“B”是需要確定位置的指示客體,表征順序為“A→B”。Klaus和Oliver(2000)采用改進后的句子一圖形匹配實驗用英語句子作實驗材料,研究了個體理解空間關系簡單句的認知加工特點。在實驗中,被試用自定步速的方式閱讀呈現在電腦屏幕上的一個空間關系簡單句,如“The triangle is on theleft of the circle”(句中“triangle”和“circle”稱為項目),之后句子消失,接著在屏幕上先呈現一個項目的圖形,1秒后該圖形不消失,呈現另一項目的圖形,要求被試判斷圖形排列位置是否反映了句子的內容。他們按句子中項目前后順序和圖形出現的順序關系把實驗條件分為一致和不一致兩種,一致指句子中文字項目順序與圖形呈現順序相同,不一致指句子中文字項目順序與圖形呈現順序相反。結果發(fā)現一致條件下反應慢于不一致條件,支持參照客體優(yōu)先表征理論假設。張金橋等(2006)用該實驗范式,將英語句子改用句式1類型的漢語空間簡單句,也得到了類似結果。參照客體優(yōu)先表征理論假設在視覺搜索任務中也得到支持(Bradley&Gregory,2011;Yuhong,et al.,2014)。
本研究以句式1和句式2作實驗材料,用改進后的句子一圖形匹配實驗,通過視、聽通道呈現句子,對雙方的理論假設進行驗證。實驗中所采用的句式1和句式2均為肯定句,基本詞序為“主→謂一賓”結構,均表達“A-B”這一空間關系的事實。句式1和句式2的差別在于:在句式1中,“A”是先提述參與者,“B”是參照客體(參照客體后置):在句式2中,“A”既是先提述參與者,又是參照客體(參照客體前置)。按前述兩種理論假設,個體對句式1或句式2進行命題表征時,都要先確定表征的基礎,之后以此為基礎對后繼項目進行表征(或映射)。如果個體將先提述參與者作為表征的基礎,那么,句式1和句式2中,“A”為先提述參與者,被試均應以“A”為基礎開始建構,之后表征“B”
(或映射B)進入空間結構,那么兩種句式在一致條件下較不一致條件下容易加工。如果個體將參照客體作為表征的基礎,那么句式1中先呈現探測刺激“B”與句式2中先呈現探測刺激“A”符合由“參照客體一指示客體”的順序,那么被試對句式1中先呈現刺激“B”較先呈現刺激“A”更容易加工,而在句式2中則相反。此外,關于空間關系句理解的理論多是基于視覺閱讀任務,而現實生活中空間關系句在聽覺通道更為常見,有研究認為當以聽覺而非視覺的方式顯示信息時,言語工作記憶的序列性特點會影響個體對句子的理解(Vergauwe,Camos,&Barrouillet,2014)。因此,個體表征聽覺通道呈現的不同空間關系簡單句是否存在與閱讀任務類似的加工特點也是本研究關注的問題。
2 實驗一:視覺通道呈現句子
2.1 被試
被試為70名在校大學生(男40名,女30名),年齡在17歲-23歲之間。所有被試裸眼視力正常,母語為漢語,無閱讀或對話障礙。
2.2 儀器和材料
運用E-Prime心理實驗軟件編寫程序,用17英寸顯示器呈現刺激,分辨率1024×768像素,屏幕刷新頻率85Hz,界面背景為灰色,刺激材料為黑色,被試距離電腦屏幕60cm。實驗材料包括句子和圖形兩類。句子共128個,其中8個練習句、40個填充句、80個實驗句,“A在B的r邊”、“A的r邊是B”,兩種句式各半(r代表關系項)。為了排除項目詞義和句長因素的影響,句子項目詞均采用幾何圖形名稱,共5個,分別是三角彤、四邊形、五角星、半圓形、十字形,這5個圖形名稱隨機兩兩結合安排在一個句子中,并排除句中包含兩個相同項目詞的句子。句中關系項包括4種,分別是上、下、左、右,每種關系項所組成的句子在實驗句中各占四分之一。句長均為10個字。圖形為5個項目詞所對應的圖像,圖像大小50×50像素,線型2像素。材料從句式、一致性、匹配關系三個維度設計。句式有兩種:“A在B的r邊”(后置參照客體,后置),“A的r邊是B”(前置參照客體,前置)。一致性有兩種:一致或不一致。探測圖形的呈現順序與句子中圖形名稱先后順序相符為一致,否則為不一致。句子語義與圖形排列的匹配關系有兩種:匹配和不匹配。匹配指兩個項目圖形的空間排列與句子語義相符,反之為不匹配。如,句子“五角星在三角形的左邊”或“五角星的右邊是三角形”,如果句中所對應的探測刺激圖形呈現結果排列為“☆△”,則為匹配:如果為“△☆”則為項目相符空間排列錯誤,如果為“☆□”則為項目不符,這兩種情況均為不匹配。設置項目不符這種情況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被試形成反應定勢,這種情況所對應的句子為填充句。對填充句不作統計分析。
2.3 實驗設計
采用2(句式:后置、前置)×2(一致性:一致、不一致)×2(匹配關系:匹配、不匹配)三因素完全被試內設計。因變量為正確率和反應時。
2.4 實驗程序
實驗要求被試根據指導語說明做按鍵反應。反應鍵為“空格”鍵、“F”鍵和“J”鍵。實驗時被試將左手食指放在“F”鍵上,右手食指放在“J”鍵上,拇指放在“空格”鍵上?!翱崭瘛辨I用于被試自定步速閱讀句子,被試按下此鍵,句子消失,呈現探測圖形?!癋”鍵和“J”鍵用于被試對探測圖形的空間排列與句子意義是否匹配的判斷結果做出反應。用ABBA法在被試間平衡按鍵意義,一半被試按“F”鍵代表匹配反應,按“J”鍵代表不匹配反應:另一半被試按“F”鍵代表不匹配反應,按“J”鍵代表匹配反應。實驗前由主試講解實驗程序,并告訴被試“匹配”和“不匹配”的操作含義,使被試明白探測圖形的空間排列與句子的意思有關,而與圖形出現順序無關。
實驗分練習實驗和正式實驗。練習實驗分兩個階段。首先進行按鍵練習,在屏幕中央呈現紅色“*”注視點800ms,接著隨機呈現詞匯“匹配”、“不匹配”、“翻頁”其中之一,出現“翻頁”按“空格”鍵,出現“匹配”或“不匹配”根據相應按鍵反應要求按“F”鍵或“J”鍵。被試按下相應鍵后字符消失,之后屏幕呈現被試按鍵反饋與反應時反饋信息。三個詞匯各呈現4次。練習實驗的第二階段除提供給被試按鍵反饋和反應時反饋外,其它步驟與正式實驗相同: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現紅色“*”注視點800ms,接著隨機整句呈現句子材料,被試按“空格”鍵(或4000ms后),句子消失。之后按前述實驗材料中所描述的圖形材料呈現方式依次呈現兩個項目圖形,第一個圖形總是呈現在屏幕中央,1000ms后在關系項方向軸上呈現第二個圖形,兩圖形邊緣最近處間隔20像素。第二個圖形呈現后,要求被試作匹配或不匹配判斷。被試做按鍵反應(或4000ms后),兩個圖形消失。之后屏幕上提示被試按鍵反饋與反應時反饋800ms (正式實驗時為空屏500ms)。按鍵練習正確率達到80%以上方可進入正式實驗。正式實驗中處理水平的組合在被試內完全平衡,隨機呈現。整個實驗需15分鐘左右。正式實驗流程見圖1。
2.5 結果
實驗記錄被試的反應時和正確率。8種處理正確率在93.33%~97.78%之間。在正確率上各處理效應均未達到顯著水平。反應時分析中,為確保對正確完成判斷任務的被試反應進行分析,刪除反應錯誤和反應時小于200ms的試次,共計刪除296個,占總數的5.73%。結果見表1。
反應時分析發(fā)現,句式主效應顯著,F(1,69)=20.09,p<0.001(η2=0.23),后置較前置慢。一致性主效應顯著,F(1,69)=9.65,p<0.01(p2=0.12),一致較不一致快。匹配關系主效應顯著,F(1,69)=145.86,P<0.001(η2=0.68),匹配較不匹配快。句式和一致性交互作用顯著,F(1,69):9.83,p<0.01(η2=0.13);其余交互作用不顯著(p>0.05)。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在后置條件下,一致和不一致差異不顯著,F(1,69)=0.04,p>0.05:在前置條件下,一致較不一致快,差異顯著,F(1,69)=23.17,p<0.001。在一致性條件下,后置較前置慢,差異顯著,F(1,69)=28.17,p<0.001;在不一致條件下,后置和前置差異不顯著,F(1,69)=0.94,p>0.05。
3 實驗二:聽覺通道呈現句子
3.1 被試
被試同實驗一。
3.2 儀器和材料
顯示儀器及實驗程序編寫軟件同實驗一。用全包式耳麥左有聲道呈現聽覺刺激。實驗材料同樣包括句子和圖形兩類。句子按實驗一的方式重新編制128個,形成文本文件后用Cool edit軟件轉換為wav格式音頻文件。音頻文件格式:11025Hz,8bit;時長:2596ms-2765ms;大?。?6k~60k。探測圖形及呈現方式同實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