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摘要】目的 尋找一種可行、實用、簡單的小兒耳后靜脈輸液的固定方法。方法 將60例2歲以下使用耳后靜脈輸液的患兒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固定方法。實驗組采取先將耳廓固定好,再行穿刺輸液固定,分析觀察兩種方法輸液成功率。結(jié)果 實驗組靜脈穿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結(jié)論 用膠布將耳廓向前輕輕固定在小兒靜脈輸液中有其可行性,提高了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同時降低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
【關(guān)鍵詞】小兒;耳后靜脈輸液;成功率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biāo)識碼】A
【Abstract】Objective Looking for a feasible, practical, simple ear fixation Method of venous transfusion in children.Methods After two years of age use ear of 60 cases of intravenous transfusion in children i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using the traditional fixation Method Experimental group on a first fixed the auricle, again fixed puncture infusion, analytical observation of two Methods infusion rate Results Experimental vein puncture rat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difference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Gently forward with masking tape on the auricle has its feasibility in fixed intravenous infusion in children, children with improved family care work satisfaction, while reducing the workload of nurses.
【Key words】In children; Posterior Auricular vein infusion; Success rate
在門急診兒科靜脈輸液中,頭皮靜脈是最常用、最基本、最主要的護理技術(shù)。無論是普通的治療,還是在急救工作中,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可為有效治療和成功搶救爭取最佳時間,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患兒的生存質(zhì)量[1]。所以能否穿刺成功及輸液過程中是否需要重新穿刺常常成為護士及家屬關(guān)注的焦點。然而,臨床上因為許多小兒皮下脂肪豐富血管細還有的患兒一哭,皮膚變得發(fā)紅以致很難在前額部位找到血管,這時就需要仔細找找耳后靜脈是否能夠看清。此時操作者應(yīng)保持最佳心態(tài),相信自己,以應(yīng)有的鎮(zhèn)靜,果斷和審慎的心態(tài)進行操作,動作要輕、穩(wěn),不可盲目下針,進針深度要準(zhǔn)確。但是由于耳后皮膚松弛,衣服又易蹭到,即使穿刺成功,如果固定不好,常常使針頭滑脫出血管,造成液體滲漏導(dǎo)致輸液失敗,為了提高耳后靜脈穿刺固定成功率,筆者在多年的輸液工作中摸索出了一種較好的固定方法[2]。
2013年8月~2013年10月期間,筆者在60例使用耳后靜脈輸液的患兒中,隨機分成2組,兩組患兒均平躺,助手固定頭部和肢體,穿刺者仔細尋找血管,然后剃凈局部頭發(fā),對照組常規(guī)消毒后,繃緊血管穿刺,見回血用消毒過的干棉球墊在針柄下,使頭皮針與靜脈成10°角,以防針尖斜面貼敷靜脈壁而影響流通,輸液貼、膠布固定后再繞頭1周。實驗組先用寬膠布將耳廓向前平貼固定在面頰上再常規(guī)消毒,繃緊血管穿刺見回血后,操作者囑咐按壓者繼續(xù)按壓,此時如果大意極易因患兒頭擺動而造成穿刺失敗[3]。同樣在針尾墊棉球,再用輸液貼、膠布固定,再繞頭1周,頭發(fā)長的在穿刺之前扎成小辮,對照靜脈輸液成功率進行觀察,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選自2013年8月~2013年10月期間在門急診采用耳后靜脈輸液的患兒共60例,年齡為2個月~2歲,男孩40例,女孩20例,穿刺部位、耳后靜脈。
材料:使用同型號的一次性輸液器及輸液貼、5.5號頭皮針,平均輸液2 h/次。
1.2 方法
對照組靜脈穿刺成功后常規(guī)固定順序為針柄、針眼、針尾,然后再用膠布繞頭1周,實驗組,先用一條寬膠布將耳廓輕輕向前固定再穿刺,再按針柄、交叉固定針尾、再針眼最后用長膠布繞頭1周。
1.3 主要觀察指標(biāo)
連續(xù)觀察耳后靜脈輸液患兒穿刺處情況,輸液中出現(xiàn)膠布松動、針頭擺動、頭皮針軟管折成死角為重新固定,針頭刺穿靜脈需重新靜脈輸液的為重新穿刺。
1.4 統(tǒng)計學(xué)分析
采用x2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xué)分析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 結(jié) 果
將兩種耳后靜脈輸液后的固定方法導(dǎo)致重新固定及重新穿刺的情況見表1。
表1 耳后靜脈輸液的兩種固定方法比較(n=30,)
組 別 重新固定 重新穿刺
對照組 9* 5
實驗組 3 1
注:兩組比較P<0.05
3 討 論
靜脈輸液是嬰幼兒臨床給藥的一個重要方法。一次靜脈穿刺的成功率至關(guān)重要,由于固定方法不當(dāng)導(dǎo)致輸液故障或中斷的現(xiàn)象較多,為了配合臨床搶救和治療,使患兒早日康復(fù),防止糾紛的發(fā)生,減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所以有一種好的固定方法非常重要,靜脈輸液的固定方法經(jīng)護理人員不斷實踐總結(jié)出不少的好方法,也就是常規(guī)的固定方法容易使針頭滑出致使液體外滲(對照組),筆者總結(jié)出的固定方法(實驗組)先交叉固定針眼再固定針頭使針頭固定起來很牢固[4]。同時將耳廓向前用膠布平貼固定在面頰上,這樣可以使耳后皮膚變的平坦,又增加了穿刺視野,避免了因小兒搖頭使耳后皮膚松弛或耳朵碰到衣服使針頭松動導(dǎo)致針頭刺破血管或針頭完全脫出皮膚的現(xiàn)象[5]。兩組一對照,實驗組的重新固定人數(shù)是對照組的三分之一,重新穿刺人數(shù)是對照組的五分之一。
從附表中可見,經(jīng)過改良的實驗組靜脈輸液的重新穿刺及液體滲漏次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證明經(jīng)過改良的實驗組固定方法提高了輸液成功率減輕了患兒痛苦,受到了患兒家屬的好評。
參考文獻
[1] 高 禹,于美香.兩種不同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手法的效果比較[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2,3(5):109.
[2] 董文芹,霍正星.頭皮靜脈固定失敗的原因分析[J].中華現(xiàn)代護理2005.2(1).47.
[3] 來玉民.小兒頭皮靜脈穿刺與固定方法的應(yīng)用[J].實用護理雜志,2002.3(18):31.
[4] 馬麗巍.小兒靜脈輸液護理概述[J].醫(yī)學(xué)信息(下月刊),2011,24(10):318.
[5] 劉慧芳.淺談小兒頭皮靜脈輸液[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8(2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