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雅,吳佳玲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鞍山 114051
加拿大作曲家、音樂教育家R.Murray Schafe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首次提出了“聲景觀”(soundscape)的概念,促使人們對傳統(tǒng)的“聽覺”行為進行了反省與再認識。[1]單純注重視覺感受而忽略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需求的公共建筑設計顯然已不能滿足人們對公共建筑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渴望。由此可見“聲景觀”等在公共建筑設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圖書館的“聲景觀”建設在公建的“聲景觀”中應該是排在首位的。
為了建設良好的圖書館聲景觀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是什么在影響圖書館的聲環(huán)境的建設。聲景觀的研究對象來自所有的聲音源,現(xiàn)階段影響公共建筑聲環(huán)境建設的主要聲源分別有:交通干道產(chǎn)生的噪音、施工工地產(chǎn)生的噪音、和公建附近的教學樓、工廠、集市和配套公共設施如鍋爐房、圖書館的地下水泵房等產(chǎn)生的噪音。且現(xiàn)今生活噪音也成為噪聲的一大來源。這些來自各方各面的噪音干擾會對圖書館日?;顒赢a(chǎn)生極大的影響,并有調(diào)查顯示噪聲分貝的大小與使用者反應圖書館聲環(huán)境的好壞程度是成反比的。
交通噪聲對城市圖書館的影響在上述噪音來源中位居榜首。當今社會交通工具主要為機動車,從而導致白天有80%的交通干線道路交通噪聲超過標準限值(70dB(A))。且隨著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城市生活不斷豐富,圖書館周邊難免沖刺著各式各樣的公共建筑,這個影響會愈演愈烈。如此一來我們面臨的交通噪聲也就越來越“多元化”。
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中國的城市建設是沒有一秒鐘停歇的,這使得施工工地產(chǎn)生的噪聲對于城市圖書館的影響僅次于交通噪聲對城市圖書館的影響。工地施工時產(chǎn)生的聲污染及光污染會嚴重影響人們的閱讀及自習,使人們難以一直集中注意力。
城市圖書館周圍的工廠產(chǎn)生的噪音、流竄于圖書館周圍的販賣聲以及圖書館內(nèi)部共建產(chǎn)生的噪音也是影響人們正常活動的主要噪聲來源。
在城市圖書館中,各個自習室的噪聲也會互相干擾。左鄰右舍挪動桌椅的聲音,高跟鞋的腳步聲,走廊里的電話聲,以及同學間的竊竊私語,這一系列的復合聲源,使得圖書館噪聲級升高,低頻聲和振動源增加使得用戶間的干擾愈演愈烈。而輕質(zhì)隔墻被推廣使用,雖然減少了墻體自重但是同樣帶來了墻體的隔聲性能嚴重下降等負面影響。鋼筋混凝土板澆筑的剛性地面完全隔絕不了樓上桌椅的撞擊聲,公共樓梯間的防火門也掩飾不住使用人員的腳步聲,這使得用戶之間的噪聲干擾愈演愈烈。
與噪聲相比,可能更多的人會認為一個良好的聲環(huán)境應該是沒有聲音的,但事實并非如此。臺灣學者曾以不同的公建樣本做了許多的調(diào)查和測試。結果顯示有80%的人是喜歡聽見大自然的聲音的。這些聲音包括蟲鳴鳥叫、風聲、流水的叮咚聲及樹枝搖動的颯颯聲音等。62%的參與問卷的用戶還表示喜歡較高的自然聲,認為在聆聽自然聲的時候可聯(lián)想到周圍空間景觀和地域風情。[2]
獲得類似分析結果的還有日本的一項研究[3]。按人們對不同聲音的喜好程度他們進行了如下的排列。排在前面的聲音分別來源于鳥類、流水、昆蟲、青蛙、波浪和風鈴。排在最后面的聲音別是摩托車的聲音、空轉(zhuǎn)的發(fā)動機聲音、施工廣告車發(fā)出的聲音和人們唱卡拉OK 的聲音。
由此可見,人們對自然聲音是充滿喜愛與向往的。但是,聲景觀研究的對象為整體聲音,即噪聲也為聲景觀的一部分。所以說,建設城市圖書館良好聲景觀應該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有效降低噪音;第二,利用自然聲創(chuàng)造良好的聲環(huán)境。
(1)聲屏障。運用灌木或圍墻等增加了聲音衍射的距離,從而加大了聲能量的衰減。而其減噪的效果受聲音源大小及其所在地,屏障的高度和與接收點遠近有關。
(2)建筑物。位于圖書館周邊的低層商業(yè)建筑在對應一般道路產(chǎn)生的噪音中會起一定作用。但面對高架道路時也會變得素手無策。加之需要根據(jù)規(guī)范設置開口,通道兩側一定范圍內(nèi)的公建還是會受到影響。但是建筑物在排布上及其靈活,其綜合反射與衍射聲音的作用還是高于一般植物聲屏障的。
(3)樹林與草地。30m 寬的樹林同毫無遮擋的自由聲場衰減相比,其減噪量比后者高6.57dB,與一樣寬度的草地比也要高出2.19dB。按照經(jīng)驗,樹林與草地的建造量與其降噪量大致呈正比。并且葉片大小、密度以及樹種的結構與高度都會影響降噪的效果。實際生活中應當將不同物種混合布置,增加環(huán)境層次。
同時,我們也應該合理排布建筑物的位置,加強圖書館管理等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噪聲污染。
筆者將從三個方面闡述聲景觀的營造方法。
首先是聲音。良好的聽覺享受不僅可以帶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還能愉悅人們的心情。我們可以在圖書館建設的同時融入水景,水的流動可以豐富人們的視覺,水的聲響能夠震撼人們的心靈。同時水的流量、流速、高差和空間大小都可產(chǎn)生不同的混響效果。水體本身同時也是構建聲景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與最能吸引人的元素。同時我們也可以加入不同層次的植物。植物本身就是消音的高手,再加上微風拂過,沙沙聲縈繞于整個公建,也不失為一段動聽的旋律。與此同時,植物也是各種昆蟲與鳥類的棲息地,這些動物的加入更是增加了聲音的多樣性。
其次是圖書館周邊的營造。悅耳的聲音可以引導人們的行走路線。當人們被喜愛的聲音所吸引,此時我們更加需要合適的景觀與之相襯。聲景由于聲音源的遠近可以分近景、中景和遠景,與之相配的景觀建設也要依照人們的心理感受的推進而推進。只有這樣人們才能獲得完整的心靈感受。我們在營造園林空間的同時也可以加入不同種類的材質(zhì),如石階,木柵,木橋等,無論是人們的行走聲還是飄落的葉子聲也都會隨著材質(zhì)的更改而變得不同。
最后的切入點便是行走中的游覽者。游覽者即是聲景觀的享受者同時也是聲景觀的創(chuàng)造者,更是聲景觀的改變者。游覽者本身就是一個移動著的聲音源。人們會奔跑,會吶喊,會交流等等,這些活動都在發(fā)出聲音,參與著聲景觀的建設。悠揚的歌聲,美妙的樂器聲更是無形中增加了聲景觀的層次,豐富著人們的聽覺享受。
筆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影響城市圖書館聲景觀建設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建設圖書館聲景觀的方法。聲景觀的研究在我國目前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要想系統(tǒng)的完整的設計聲景觀,讓聲景觀為生活服務,我們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但是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聲景觀會逐步擺脫噪音的防治,而更積極地投入到為人們建設健康生活環(huán)境中去。當然在圖書館建設中我們還要考慮到其他感知要素(如嗅覺、觸覺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營造出健康、生態(tài)、環(huán)保的新型公建。
[1]吳穎嬌,張邦俊.環(huán)境聲學的新領域——聲景觀研究[J],科技通報,2004(6):565-568.
[2]K T TSAI,R P LAI.The Study on Green Sound Environment of Residential Districts in Urban Area-focusing on Tainan Area[J].Proceeding of WESTPRAC-VII,2002,2(10):871-874.
[3]林憲德.城鄉(xiāng)生態(tài)[M].臺北:詹氏書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