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毓瑾
(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藝術系 福建 福州 350018)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門重要課程,是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與引導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引導,并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育合格人才。 黨的十八屆代表大會勝利召開以來,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銳意改革,帶領人民以新思維、新角度、大魄力贏取了改革發(fā)展的新成就、新風氣和新局面,對事業(yè)的發(fā)展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形成了國家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要適應順應這種新常態(tài),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努力使教學工作更有針對性,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運行逐步完善,但在這過程中人們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高校校園亦不能例外,青年大學生基于自身特點, 其思想意識形態(tài)更是呈現出了多元多樣的特點,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對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宣傳工作的實效性,抓牢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灌輸與引導工作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就目前整體狀況而言,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實施情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在某些方面仍舊存在一些不足,并未達成其應有的目標,主要存在的不足有:
在社會就業(yè)的壓力下, 當今大學生存在學習功利性過強的問題,認為專業(yè)課“有用”,而屬于“公共課”的形勢與政策對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沒用”,從而產生輕視怠慢心理。 其次,部分任課老師對時事政治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不足,對熱點問題或當前政策解讀不夠到位和全面,替代而之的只是照本宣科或者高來高去的大話和套話,無法深入學生實際了解學生需求,進而也就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不了關注度和學習興趣,影響教育教學效果。
教學內容脫離實際、空洞枯燥。 該課程屬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疇,牽涉到各部門的多頭管理,而且?guī)熧Y隊伍結構普遍不太合理,專任教師的學歷層次不夠高,專業(yè)素養(yǎng)參差不齊。 形勢與政策課的授課老師大多以輔導員兼職為主,輔導員工作本身還承擔比較繁重的學生管理和日常行政工作,對形勢政策課程的分析與投入在客觀上就沒辦法保障。 在教學過程中,空話、大話、套話多,案例少,與當下的社會結合少,導致使教學效果欠佳[2]。
在新常態(tài)下,形勢與政策教育課程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應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有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形勢,深入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肩負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引導,肩負起社會主義事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任務。
依據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發(fā)[2014]59 號),認為高校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前沿陣地”,而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門重要課程,形勢與政策課程則高校構建思想宣傳新常態(tài)大格局的重要舉措和陣地建設,因此,新常態(tài)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應定位于合力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大格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幫助高校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形勢觀和政策觀的既重要又特殊的一門必修課程,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緊密相關, 既是一門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又是一門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修養(yǎng)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時事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擔負著重要的使命。
形勢與政策教育課以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形勢以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為主要教育內容,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為教育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新常態(tài)下,形勢與政策課的目標在于針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關注度高的時事熱點與難點進行解讀指導,幫助大學生正確把握國內外基本形勢、準確理解和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維護國家穩(wěn)定大局,堅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增強大學生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yè)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偠灾?,就是要通過形勢與政策課教育,培育和引導學生能夠科學全面地應用馬克思列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有關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應對國內外的形勢[1]。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發(fā)[2014]59 號)明確提出“編好教材,建好隊伍,抓好教學,切實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切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 進課堂、進頭腦”。 對于形勢政策課程來說,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改革也就勢在必行:
加強管理, 完善機制是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改革的前提和保障。建立齊抓共管的運行機制,一是要建立校黨委統(tǒng)一領導,包括教務、宣傳、學工、團委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門在內的分工負責領導體制,整合資源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讓全體黨員干部、教師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是全黨全社會的工作,而不單單是思政隊伍的工作。 二是要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強化教學管理,規(guī)范教學內容,把形勢與政策課納入學??傮w教學計劃。 三是要把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重點課程加強建設,明確教學質量和水平的評估指標,納入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評估體系。
教育理念是教師關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價值和價值實現途徑的根本性判斷與看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和建設,務必要求大學思政理論課程教育必須要做到“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而其中最難的是“進頭腦”,進學生頭腦先要“走心”。要讓學生真心叫好,形勢與政策課教師必須要更新教育理念,用心改進教學。 一是要定位準確。 要樹立形勢政策課重要性認識。 認識到新常態(tài)下意識形態(tài)工作對改革和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性,把能否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上升到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國家長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的高度上,抓好意識形態(tài)教育不放松,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和領導權,鞏固和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領導地位,樹立和鞏固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二是要堅定“三個自信”的理想理念。 用“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三個自信武裝思想,并將其上升到更加核心更加突出的位置,內化為理念認識。通過形勢與政策課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黏”住大學生的心。 三是堅持以人為本理念。 突出人性化、人情化,教師要走進學生群體中。 無論課上課下、網上網下,都要把大學生吸引到和我們相同的“頻道”上來。學生在哪里,我們就該在哪里。及時為他們解疑釋惑,成為他們的貼心朋友,使學生在得到實惠的過程中感受到精神依托和溫暖。
增加實踐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提供更大的空間,縮減理論課程的學時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調整的主要思路。有鑒于此,在課時減少的情況下如何保證教育教學質量,如何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如何提升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價值取向是所有形勢與政策課教師所面臨的難題。 在教學方法上,可將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分成常規(guī)課堂教學、“形勢與政策我來說”、 社會實踐認知等三個組成部分,并對課時分配進行合理設置,探索靈活組合新模式。所謂常規(guī)課堂講授就是由教師根據教學計劃科學安排組織課堂教學。 既注重對學生的理論的灌輸與引導,更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論進行分析判斷現實問題的能力,提升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 同時,還要注意課程教學內容的不斷推陳出新,體現課程的時效性。 其次,“形勢與政策我來說”就是針對一些社會中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由學生自己來主講,選擇“你講我聽”的新教學方式,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自我學習空間。 第三是社會實踐教學。 科學利用高校周邊的抗戰(zhàn)舊址、紀念館、歷史博物館等紅色教育資源,利用紀念日、活動日及傳統(tǒng)節(jié)日等特殊日期,重點開展相應的主題教育和專題實地學習活動,延伸、拓寬學生思維,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感染力。 以我院為例, 離我院不遠就是馬尾亭江海戰(zhàn)炮臺遺址和閩安古鎮(zhèn)人文景點,通過開展參與式教學,將課堂轉移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傳統(tǒng)人文教育基地,引導學生到社會實踐的第一線親身體驗,感受國家的發(fā)展變化。
改進考核辦法也是提升形勢政策課的教育效果的一個有效途徑。形勢政策課應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辦法,可安排由若干選擇題組成的試卷,進行統(tǒng)一的筆試考試,也可以采取網上考試、開卷考試、寫論文、現場答辯等多種方式相結合。
新常態(tài)意味著新形勢、新挑戰(zhàn),孕育著新機遇、新希望。當前,形勢政策課程體系正處于創(chuàng)新發(fā)展、教育質量的爬坡期,相信只要能夠抓住機遇,應時而動,順勢而為,正確認識新常態(tài),主動適應新常態(tài),科學謀求新發(fā)展,形勢政策課程的完善一定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體系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1]杜冬冬.淺談如何增強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實效性[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4):80~81.
[2]白迪.移動微型學習在高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的運用[J].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5):94~96.
[3]劉玉環(huán),閆盆吉.以學生為本視角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實效性探究[J].河西學院學報,2015,(1):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