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娟,葉龍華
(黃山學院 生命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安徽 黃山245041;廣東省林業(yè)科技推廣總站,廣東 廣州510173)
柳葉蠟梅(Chimonanthus salicifolius S.Y.Hu)屬蠟梅科蠟梅屬半常綠灌木,為中國特有種[1],且已擬被列為安徽省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2]。野生柳葉蠟梅分布范圍較小,僅分布于安徽黃山市的休寧、歙縣、祁門縣及浙江、江西兩省的部分地區(qū)[3]。柳葉蠟梅常用于庭園綠化和觀賞;其葉香味濃,是優(yōu)良的香料原料,還可用于制作藥物[4]。因其具有巨大的利用價值,近年來開發(fā)利用程度加大,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國內對柳葉蠟梅的植物學特性、資源分布、繁殖栽培技術、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等進行一系列研究。本文綜述了近年來有關此樹種的相關研究熱點和開發(fā)利用現狀,分析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應用前景,以期為相關研究和進一步有效保護和開發(fā)利用柳葉蠟梅的種質資源提供參考。
柳葉蠟梅幼枝條四方形,老枝近圓柱形,被微毛。葉紙質或薄革質,條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葉表黃綠色,下面粉綠色,葉柄及葉片具糙毛?;ㄐ?,黃白色,生于葉腋,花被片圓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圓形。聚合瘦果著生于壺狀灰褐色果托內?;ㄆ?-10月,果期翌年5-7月,常宿存枝上[5]。
值得注意的是,柳葉蠟梅與同屬植物山蠟梅(Chimonanthus nitzns Oliv.)的葉極為相似,兩者從外形觀察容易混淆。山蠟梅幼枝棕至黃棕色,枝條表面被白色短毛,并有多數點狀皮孔;葉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淡綠色,先端鈍尖或漸尖,基部漸狹或圓鈍。進一步觀察兩者的花粉粒,發(fā)現它們的形態(tài)與表面雕紋有明顯的不同,山蠟梅花粉粒為半球形、長球形或呈不規(guī)則形狀,表面有顆粒狀突起; 而柳葉蠟梅則為長球形或球形,表面具云朵狀網紋。兩者的葉主脈橫切面的顯微觀察表明柳葉蠟梅的厚角細胞與中柱鞘纖維間有較多的砂晶細胞,近厚角細胞處有數層頹廢薄壁細胞,常連成帶狀;山蠟梅則無此特征[6]。
野生柳葉蠟梅常生于海拔150-400m陽坡的路旁或林緣,為淺根性耐蔭樹種,對光照的要求隨著樹齡的不同而變化,幼苗喜陰,成齡樹在較多陽光下才能正常生長;生長適宜溫度為12-35℃,能耐-15℃的短期低溫;喜濕潤,忌積水;喜排水和透水性良好、土層疏松深厚、肥沃濕潤、土壤pH值為5.5-6.5的泥灰?guī)r土壤、沙質壤土或富含腐殖質的沙質黑壤土[7]。
野生柳葉蠟梅為叢生灌木,目前人工栽培量較小。柳葉蠟梅的種子繁殖是最原始的繁殖方式,分秋播和春播。每年10-11月份內部種子逐漸變?yōu)樽睾谏珪r即可采種,種子無休眠習性,播種前進行簡單的處理后即可隨采隨播(最好溫水浸種);也可層積處理后再播種。春播也要溫水浸種,發(fā)芽率可達60-75%;也可采用堿性溶液或赤霉素處理法,發(fā)芽率可達75%以上[8]。播種圃地應選擇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透氣性好,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地方。需要細致整地、全面耕作,最好對土壤進行消毒并施足機底肥[9]。一般苗高達30cm以上,即可出圃定植。
柳葉蠟梅雖然果實產種量不低,但種子的發(fā)芽率較低,因此,除了播種繁殖外,常采用扦插技術繁殖幼苗。春插或者秋插均可,時間為2-4月及9-10月。首先要選擇好圃地,一般要求陽光充足,這可以很好地促進生根、增加成活率[10]。土壤結構疏松通氣良好,可采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消滅土壤病菌、吡蟲啉消滅土壤害蟲,用量均視情況而定[11]。圃地處理好后即可做床及準備插穗。選擇生長健壯的1-2a生枝,剪成長12cm左右、具有2對芽子的插穗。要求插穗上切口為平面,下部在緊貼芽處剪成馬耳形。為了提高成活率,插穗最好用植物激素處理。常用生根粉或IAA,注意采用速浸法效果較好。扦插基質一般為處理后的土壤,也有人用100%珍珠巖為扦插基質,扦插效果較為理想,成活率可達60%以上[12]。將苗床澆透水,待水灌后即可扦插。前期苗床用塑料薄膜罩住,保持通風,后期除再去薄膜,保證水肥,按照一般的大田標準進行管理[13]。
柳葉蠟梅除播種和扦插繁殖育苗之外,還有分株法、壓條法和組織快繁法等育苗方式。分株時要注意多帶須根;壓條有普通壓條、開溝壓條、堆土壓條、套盆壓條與高空壓條等[5];組織快繁技術的關鍵在于愈傷組織的誘導,研究發(fā)現,NAA對愈傷組織的誘導效果好,外植體愈傷組織的誘導培養(yǎng)以MS+NAA0.3mg/L+6-BA1.0mg/L為宜[14]。有人發(fā)現,柳葉蠟梅采用彎枝法培養(yǎng)“矮、壯、寬、密”的高產型樹體與樹冠結構,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的快速成蓬新技術[15]。
柳葉蠟梅的栽培可選用盆栽和地栽兩種方式,應根據不同栽培目的選擇栽培方式。如果以觀賞花木為目的,應選用盆栽;如以發(fā)展綠化、商品花材生產為目的,則取地栽。根據柳葉蠟梅的特性,地栽時應選擇在蔭濕環(huán)境,濕潤肥沃或地下水位高的地方進行,栽植時間以春季為好。植樹時,要先做好除草松土工作,以利根生長。定植后,可施適量腐熟有機肥料,促進生長。每年可適當修枝,保持樹形美觀[13]。
由于柳葉蠟梅全株各部位均有不同的價值,近年來,多項研究報道了對植株不同部位化學成分的提取研究。以柳葉蠟梅葉營養(yǎng)成分分析最多,葉中的揮發(fā)油成分分析是眾多研究的重點?;瘜W成分常采用蒸餾法提取,成分分離鑒定工藝多樣,有常規(guī)化學分析技術測定法、高效液相色譜法、原子吸收光譜法[16],氣相色譜—質譜(GC-MS)聯用技術[17,18];正相硅膠柱色譜技術[19];一些特殊成分也采取了不同的提取與測定分析方法,如陳亮等采用超聲波輔助法提取柳葉蠟梅葉總黃酮,且采用分光光度法測定提取液中總黃酮的含量[20]。
柳葉蠟梅葉中主要含蛋白質、粗脂肪、粗纖維、可溶性總糖、水分和灰分、游離羲基酸維生素和一些礦質元素[16]。對柳葉蠟梅葉乙醇提取物進行分離純化,可得到香豆素類化合物、黃酮類化合物和蒽醌類化合物等成分[21]。葉片中含有揮發(fā)油,新鮮柳葉蠟梅的揮發(fā)油含量可達0.023mL·g-1,貯存一段時間后,揮發(fā)油含量隨之下降[22]。揮發(fā)油成分種類較復雜,一般以單萜、倍半萜為主,且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活性[23]。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以及同種方法分析不同季節(jié)的柳葉蠟梅葉可得到不同數量的揮發(fā)油成分,有研究報道,揮發(fā)油主要含桉樹腦、龍腦、乙酸冰片酯及香橙烯氧化物等成分[18],但也有人研究得出,揮發(fā)油主要成分是:反式-(+)-5蒈烷醇、α-蒎烯、(Z)-2-(3,3-二甲基亞環(huán)己烯基)乙醇、1,4-對孟二烯、羅勒烯、石竹烯等物質[17]。柳葉蠟梅莖中也含揮發(fā)油,含量較高的成分為亞油酸、棕櫚酸、(-)-β-杜松烯等[24]。
柳葉蠟梅葉經特殊加工后可炒制成香氣清醇的食涼茶,又稱香風茶或黃金茶。近年來,香風茶以其獨特的品質和保健功能作為一種非茶屬天然植物飲品逐漸在市場上嶄露頭角。香風茶具有解表祛風、理氣化痰的功效,中醫(yī)可用于感冒、氣管炎及降血壓等癥的治療[25]。葉片中含有大量芳香揮發(fā)油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增強肌體免疫力等功能,無副作用,畬族百姓常用它來治療感冒、咽喉腫痛諸癥[26]。作為常用畬藥,柳葉蠟梅對止瀉具有獨特作用[27]。
柳葉臘梅各部分可藥用,其莖葉蒸餾所得的油開發(fā)研制出畬族新藥——脾胃舒。臨床上用于治療寒濕困脾、肝胃不和、消化功能紊亂而引起的腸胃不適、腹部脹痛、泄瀉等消化道疾病[28]。柳葉蠟梅花浸生油中,稱“蠟梅油”,可涂治燙傷。近年來,大量研究探索了柳葉蠟梅提取物的藥理作用,溫慧萍等研究指出,柳葉蠟梅水提物能增加大鼠進食量,其有明顯的促進消化作用[29];楊林波等通過動物實驗,探討柳葉蠟梅灌腸劑的作用機制,結果顯示柳葉蠟梅灌腸劑能夠明顯改善慢性盆腔炎大鼠免疫功能,調節(jié)炎性因子的分泌和平衡[30];張健健等人研究得出柳葉蠟梅提取物在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損傷中起到保護作用,這可為急性酒精性肝損傷的治療提供新策略[31]。不僅如此,劉忠達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柳葉蠟梅提取物對人胃癌SGC-7901細胞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32]。
柳葉蠟梅具有先花后葉的特征,淡黃色的小花具有濃郁的芳香,枝多彎曲,樹形姿態(tài)優(yōu)美,稍加修剪即可成藤本狀的灌木叢,觀賞價值極高,因此,可作為較好的園林樹種。柳葉蠟梅整株含芳香油,可為制作高級化妝品提供原料。柳葉蠟梅葉片水浸提液具有化感作用,且作用具有選擇性,可利用這一選擇性的化感作用影響其他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滿足生產需求[33]。
柳葉蠟梅在森林群落中屬優(yōu)勢灌木樹種[34],且有人以古田山自然保護區(qū)5ha常綠闊葉林動態(tài)樣地為對象,監(jiān)測常綠闊葉林主要樹種的更新動態(tài),結果發(fā)現:43個主要樹種中有31個為增長型種群,其中柳葉蠟梅的增幅最大,這為開發(fā)利用柳葉蠟梅的生態(tài)效益提供了可行性理論支撐[35]。
作為鄉(xiāng)土樹種,國外對柳葉蠟梅的研究極少。國內研究雖較多,但系統(tǒng)性不強。鑒于柳葉蠟梅多方面的應用價值,將來的需求量必會大大增加。由于人為過量采收,野生資源已近枯竭,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必然會導致人工種植量提升。因此,有關柳葉蠟梅新栽培技術和豐產技術將繼續(xù)是研究重點,將來可能會出現分子水平育種和基因定向選育。另外,柳葉蠟梅在多處的分布狀況一般呈現出野生分布常見,但真正實行規(guī)范化種植的基地很少[28],因此,建立柳葉蠟梅規(guī)范化種植基地則成為保證高產的一條途徑。
柳葉蠟梅葉作為優(yōu)良茶葉原料已走向市場,葉內所含的揮發(fā)油也已廣泛用于醫(yī)藥業(yè),但植株其他部位的利用不多;作為園林樹種應用尚不廣泛。今后,對柳葉蠟梅的研究應重點除了栽培豐產,還應繼續(xù)集中在結合現代工業(yè)技術,加大對此樹種的園林生態(tài)應用和藥材應用。值得一提的是,樹種保護研究方面也相對空缺,因此,在加大開發(fā)的同時也要注重樹種抗性和樹種保護方面的研究。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1-10.
[2]張光富.安徽珍稀瀕危植物及其保護[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3(1):39.
[3]安徽植物志協(xié)作組.安徽植物志(第二卷)[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7:267-271.
[4]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一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7:50.
[5]胡長玉,肖維鳳.柳葉蠟梅的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J].中國林副特產,2005(3):5-6.
[6]竺葉青,黃沁,郭濟賢.民間藥山蠟梅與其同屬植物柳葉蠟梅的鑒別[J].上海第一醫(yī)學院學報,1985,12(5):331-336.
[7]程文亮,劉南祥,華金渭,等.柳葉蠟梅藥材規(guī)范化生產標準操作規(guī)程(SOP) 的初步研究[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7,21(5):3-6.
[8]肖維鳳.柳葉蠟梅的種子處理及播種育苗[J].林業(yè)實用技術,2006(11):45-46.
[9]王光飛,劉國洪,吳應龍,等.柳葉蠟梅開發(fā)利用及播種育苗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0):242-243.
[10]章先祿.臘梅扦插繁殖技術[J].上海農業(yè)科技,1997(3):41.
[11]馬海波.柳葉蠟梅圃地硬枝扦插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1(16):202,205.
[12]程文亮,華金渭,劉南祥,等.柳葉蠟梅扦插繁殖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4):451-454.
[13]周芳祥,歐干仔,連雷龍.柳葉蠟梅的繁育技術與利用[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5,19(3):78.
[14]胡長玉,張霄雯.柳葉蠟梅葉片愈傷組織誘導實驗研究[J].中國林副特產,2009(4):12.
[15]程清明,汪良義,汪清華,等.“黃金茶”快速成園栽培技術[J].華東森林經理,2006,20(3):30-31.
[16]胡長玉,唐欣昀.野生柳葉蠟梅葉營養(yǎng)成分分析[J].黃山學院學報,2007,9(3):91-93.
[17]歐陽婷,麥曦,夏紅英,等.柳葉蠟梅葉揮發(fā)油化學成分GC-MS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2010,34(1):78-81.
[18]史小娟,潘心禾,張新鳳,等.柳葉蠟梅葉揮發(fā)性成分的提取及GC-MS分析[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9):129-132.
[19]章瑤,華金渭,王秀艷,等.柳葉蠟梅葉氯仿部位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6):2661-2664.
[20]陳亮,張潤民,王玉全,等.超聲波輔助法提取柳葉蠟梅葉總黃酮工藝的優(yōu)化[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2,40(7):258-259.
[21]潘心禾,史小娟,張新鳳,等.柳葉蠟梅化學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99-102.
[22]吳宇鋒,呂圭源,張志茹,等.貯存時間對柳葉蠟梅揮發(fā)油及桉油精含量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7):2803-2806.
[23]周婧,錢超,宋瑩瑩,等.野生柳葉蠟梅葉揮發(fā)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J].華西藥學雜志,2013,28(3):238-240.
[24]沐方芳,張軍,王曼曼,等.野生柳葉蠟梅莖揮發(fā)油化學成分的GC-MS分析[J].熱帶作物學報,2013,34(2):382-385.
[25]葉龍華,胡長玉.柳葉蠟梅苗定植后光合作用日變化初探[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11,27(9):784-786.
[26]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8:69.
[27]溫慧萍,費儉,童應鵬.畬藥柳葉蠟梅止瀉作用的初步探討[J].江西中醫(yī)藥,2012(1):62-63.
[28]劉南祥,程文亮,諸葛華.柳葉蠟梅GAP基地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評價[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6,20(5):10-11.
[29]溫慧萍,雷偉敏,吳宇鋒,等.柳葉蠟梅對脂肪乳劑致食積證模型大鼠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3,29(5):82-84.
[30]楊林波,江偉華,巴東嬌,等.柳葉蠟梅灌腸劑對慢性盆腔炎大鼠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響,2012,19(4):346-347.
[31]張健健,陸天飛,董彪,等.柳葉蠟梅提取物對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J].肝臟,2014,19(2):112-114.
[32]劉忠達,袁宙新,張尊敬,等.柳葉蠟梅提取物對人胃SGC-7901細胞的作用機制研究[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26(10):2420-2422.
[33]葉玉娟,段東朝.柳葉蠟梅化感作用初探[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12,28(3):203-205.
[34]賴江山,米湘成,任海保,等.基于多元回歸樹的常綠闊葉林群叢數量分類—以古田山24公頃森林樣地為例[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0,34(7):761-769.
[35]汪殷華,米湘成,陳聲文,等.古田山常綠闊葉林主要樹種2002-2007年間更新動態(tài)[J].生物多樣性,2011,19(2):17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