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莉
(江蘇省睢寧縣雙溝中學)
中學教材文言文篇目積淀著傳統(tǒng)文化精華,是炎黃子孫精神密碼的化石。文言文教學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深厚的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如何引領新奇好動的中學生穿越歷史的煙塵與古老的文言文對話呢?這是文言文教學中務必思考的問題。我認為激活文言文,是引領學生穿古越今的必由之路。下面是我在文言文教學中積累的一點做法。
1.文言文是古人精神生命的固化載體。吟誦是觸摸古人生命氣息的第一步。師生共讀,再現(xiàn)古人讀書的情境,為文言文的解讀營造了氛圍。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的誦讀中,慢慢地,學生的情感被浸染、熏陶,與文本對話的時機也就成熟了。
2.借助形象思維,再現(xiàn)意境。教學《飲酒》一詩時,一名學生吟誦,其余的傾聽冥想詩中的景象與詩人的形象。學生的人生體驗與詩中的情境融匯到一起,有了心靈的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對意境的品悟很到位。
3.借助已學的古詩文句或軼事趣聞拋磚引玉,觸發(fā)情趣。教學《醉翁亭記》一文時,我拋開學生感到枯燥的文言文,從一則評論美國與日本聯(lián)合軍演的新聞說起。其中有句話“美國人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假裝不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義與出處,請教于學生。課堂里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接下來,我又追問:醉翁亭在哪,醉翁是誰。至此,學生閱讀的興趣完全被調動起來。
因時代變遷和語言的演變,文言文讀起來讓人感到吃力、枯燥、乏味。激活文言文的生命活力,對提高閱讀的質量很重要。多媒體技術可以打開形象思維的立體空間,復活文本。在教學《與朱元思書》一文時,我借助多媒體課件再現(xiàn)了富春江美景,伴以古曲《高山流水》。在視聽的審美享受中,學生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光,陶醉在富春江的奇山異水里。帶著美感的體驗,學生誦讀課文,到字里行間去賞析、探究。教學過程中,文本的解讀與視頻畫面的播放交錯而行。與古人攜手而行,暢游富春江,學生興致盎然。
古代的生活場景固化在文言文的字里行間。學生接觸到的只是一個個抽象的符號。排演課本劇可以再現(xiàn)當時的生活場景。為了表演,學生會認真研讀文本,細心揣摩每個情節(jié),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在參與課本劇的編排、演出、觀看的過程中,學生走進了古人的生活,受到了熏陶和啟迪。學習《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時,我安排兩個喜歡表演的學生扮演唐雎和秦王,演繹文中的故事。古裝的扮相,惟妙惟肖的表演,讓學生的思緒穿越回劍拔弩張的古秦國的宮廷。幾乎是在游戲的過程中完成了文本的解讀。有了可感的情境,文本的解讀如風行水上。
教學中借助聯(lián)想與想象,激活創(chuàng)新思維。教學《觀潮》一文時,我截取了錢塘潮直播視頻,插播在文本吟誦與解讀的過程中。直觀而精彩的畫面不僅喚醒了學生文本閱讀的形象思維,在想象的翅膀的引領下,學生徜徉在文字的美感中。美的文字借助美的畫面浸潤在學生的心中。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我引導學生對比閱讀了潘閬的《酒泉子》和魯彥的《聽潮》。最后我布置學生以《我心中的錢塘潮》為話題寫一段話。班級里大部分學生沒有親歷錢塘潮,卻借助想象和聯(lián)想寫得情文并茂。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既領略了古錢塘潮的壯觀,又豐富了自己的情感體驗。
古老的文言文靜默在歲月的深處,與現(xiàn)實生活隔開。有的學生認為文言文用處不大,只是為了考試而學。要設法讓文言文再生枝葉,與學生的生活需要接軌。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說、寫訓練,鼓勵學生活用古詩文句,化腐朽為神奇。一段時間下來,不少學生養(yǎng)成了拽文的愛好,喜歡引經據(jù)典,尋章摘句。文言文因生活需要而再生。
2015年江蘇省舉辦的“成語新說”作文競賽,掀起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對弘揚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大量耳熟能詳?shù)某烧Z、名句,與眼前的生活、學習息息相關起來?!俺烧Z新說”縮短了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
文言詞句的譯注繁瑣而枯燥,要設法讓它有趣,或借助電子白板的文字特效讓每個文言詞匯都有聲、有色、有形地活起來,或借助PPT的動畫效果,讓文言句子譯注伴著音樂跳著舞步走上白板。多媒體界面生動、形象、直觀,全方位調動了學生的感覺器官,加強了文言詞匯的識記。
復興古老的中華文明,營造了國人的精神家園,請從激活文言文的教學開始!
[1]尹軍成.文言文教學,我們丟失了什么:語文教學通訊,2005(12).
[2]王志.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淺談.百度文庫,201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