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 鄒海萍
創(chuàng)意美術教學活動是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可以使幼兒身心得到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能力和高尚情操。孩子們本應樂于用畫畫來表現(xiàn)自己的感受和內(nèi)心意愿,在創(chuàng)造中發(fā)揮潛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有一些幼兒對美術活動興趣漸淡,視繪畫為畏途。筆者從課堂教學活動中觀察到了幾個案例,并進行分析。
案例一:
美術活動《幼兒園是我家》中,幼兒看著圖片進行寫生,炯炯把老師發(fā)給他的紙折來折去,又用蠟筆涂自己的手指甲。老師問:“炯炯你怎么畫到自己手上了?”炯炯“嗯”了一聲。看看他的畫紙上,什么也沒有畫。老師說:“怎么不畫呢?”炯炯說:“不知道怎么畫。”老師抓著炯炯的手,畫了外輪廓,炯炯才開始添加窗戶等。
案例二:
在一次美術特色活動《小老虎》中,老師擔心孩子們畫不出老虎的特征,就為孩子們提供了老虎的范例。桐桐低著頭遲遲不敢下筆,桐桐一向是畫畫不錯的孩子,今天這是怎么啦。只見她看著范例出神,就是不敢畫一筆。老師問她:“桐桐,你怎么不畫呀?!蓖┩┱f:“老師,我不會和你畫的一樣?!崩蠋熯B忙將范例拿掉,并對她說:“你想畫什么樣的老虎都可以,不要和老師的一樣?!蓖┩┻@才開始畫起來。
案例三:
美術活動《水果豐收了》,老師示范講解好以后,幼兒開始操作了。程羽小朋友的作品上,兩只小得可憐的紫色顏料印團孤零零呆立在畫面中,老師忍不住拿過報紙團,邊說邊?。骸岸嘤∫恍┧⒂〉么蟠蟮?,像老師這樣!”一個大大的圓形顏料團出現(xiàn)在孩子的畫紙上。印完顏料后,孩子要添畫成水果了,可是程羽依然不敢畫,于是老師又引導他,在這個紫色的大的顏料團上可以添畫出火龍果,他找出一支紫色的蠟筆畫起來。又不知道應該畫什么了,他又向老師求助……在整個過程中,程羽對老師非常依賴,而老師經(jīng)常去幫他添上一筆或者畫上一筆,就會漸漸地滋長了孩子的依賴性,孩子的這種惰性會抹殺了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
案例四:
手掌印畫活動中,雨陽的畫面上有三個掌印,一個是朝上、一個朝下,還有一個掌印出穴了,當別的小朋友開始添畫有趣的動物時,雨陽看著自己的畫苦思冥想,坐了很久也不知道應該添畫成什么動物。這時候,邊上的小朋友動作很快,鑫宇添畫出了靈動的小魚,琳琳添畫出了長頸鹿,雨陽急得頭上都冒汗了,也想不出來應該添畫成什么動物。于是,他學著鑫宇的畫,添畫出了魚,又學琳琳,添畫出了長頸鹿……完成添畫后,雨陽在畫面上又畫了一些三叉樹、太陽等一些自己會畫的東西,但是很明顯這些樹和太陽都是模式化的形象。
案例五:
《小水滴去旅行》作品展示在黑板上,每個孩子的作品都是不同的,老師請大家來說說大家的作品時,很多小朋友只會說“××畫得好看?!薄啊痢恋淖髌诽珌y?!辈荒馨l(fā)現(xiàn)畫面中獨特的創(chuàng)意。有的小朋友則看到同伴的畫嘲笑別人畫得不如自己好,還有的小朋友則不愿意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怕被同伴笑。
從上述的五次課堂觀察中不難看出,創(chuàng)意美術教學活動中不和諧因素會有多種,有的幼兒對繪畫不感興趣;有的是自認為不如別人而產(chǎn)生自卑心理;有的孩子能力不足,難以勝任創(chuàng)作要求而失去興趣和動力等。諸多原因?qū)е潞⒆釉诶L畫活動中存在很多問題,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案例1中可以看出,炯炯是一個典型的對繪畫不感興趣的孩子,表現(xiàn)為繪畫時注意力不集中易轉移或在紙上隨心所欲地亂涂亂抹,有的孩子甚至一參與繪畫活動就哭。一畫畫就開始亂涂、亂畫。
案例2中的桐桐,看到老師出示的范畫,反而不會畫了。是因為其過分關注所畫作品“像”與“不像”范畫,不敢加入自己的想法。看來老師出示范畫適得其反。
案例3中的程羽,對老師的依賴性太強,每畫一個水果之前,都想得到老師的認可,或者指示,才敢下筆來畫,其實孩子不是不會,而是害怕畫不好。依賴性太強,反而會消磨掉孩子的創(chuàng)意。
案例4中的雨陽,面對手掌印畫卻添畫不出動物,缺乏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為作畫過程中,機械地模仿同伴的作品,畫中也有一些形象概念化。
案例5中孩子們的講評環(huán)節(jié)的表現(xiàn)不如人意,表現(xiàn)為不愿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繪畫作品,不會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會評價同伴的作品,甚至嘲笑他人作品等。
出現(xiàn)以上幾種問題,有的是源于幼兒的原因,有的教師在幼兒繪畫指導中存在誤區(qū):
長期以來,我們在教孩子畫畫時,離不開范畫,而范畫的出示往往束縛了幼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長此以往,形成了教師不范畫、孩子不會畫的尷尬局面。其實,孩子不是不會畫,而是怕和老師的范畫畫得不一樣,從而不敢下筆,而老師的范畫對于孩子來說,是束縛,是桎梏。《指南》指出:“幼兒繪畫時,不宜提供范畫,特別不應要求幼兒完全按照范畫來畫?!贝_實,范畫臨摹限制了幼兒的想象力,使幼兒的繪畫模式化,使幼兒喪失信心和興趣。
繪畫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老師卻常常忽略幼兒是否全身心投入,是否對該主題感興趣,是否有自己獨到的感受想表達出來等。而是注重一系列技能的學習,教幼兒怎樣畫圓、畫線條、怎樣涂色、如何布局等,而這些機械的技能學習,使得幼兒對繪畫活動失去了興趣。其實,幼兒作畫的動機就是出于快樂的愿望,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看重于畫的過程,并從中得到愉悅。只有安排幼兒感興趣的內(nèi)容,不斷變換形式,允許自由大膽表達表現(xiàn),才能消除幼兒的消極情緒,認真快樂地投入到創(chuàng)作中去。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美術活動只要孩子作品效果好,就成功了。”這樣的評價是片面的,將作品效果作為唯一的標準,忽略幼兒在作畫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要求孩子“畫得漂亮”而非“畫得開心”。教師這種出好作品的觀念,喪失了很多教育契機。
在評價幼兒作品時,常常會出現(xiàn)“像不像”、“好不好”等空洞的語言,并注重布局是否合理、線條是否流暢、畫面是否滿、是否體現(xiàn)各類關系(對比關系、前后關系、比例關系等)。這種僅流于形式或著重于評價畫面效果,而忽略了對創(chuàng)作過程的評價,嚴重干預了幼兒在繪畫活動中思維的自由性。而且,評價過程中老師有絕對的權威,往往忽略主體——幼兒的創(chuàng)造思維。孩子作畫不同于成人,因此不能以成人的觀點來看待孩子的作品。而幼兒最重視教師的評價,有些幼兒由于得不到教師的理解和肯定,失去了參與活動的信心。
《指南》藝術領域?qū)?~6歲幼兒藝術學習與發(fā)展劃分為感受與欣賞、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兩個子領域。以幼兒對藝術的積極態(tài)度即藝術興趣和幼兒藝術能力即感受能力與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能力兩個方面的發(fā)展為目標?!跋矚g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喜歡進行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xiàn)”,“具有初步的藝術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能力”這四個目標相輔相成,尤其強調(diào)幼兒藝術興趣的養(yǎng)成。因為積極的藝術學習態(tài)度是開展藝術活動的內(nèi)在動力,是藝術感受能力與表現(xiàn)能力的前提,而藝術感受能力和藝術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高又進一步加強了幼兒對藝術的興趣。在《指南》引領下,提煉以下行之有效的策略。
《指南》指出:“理解幼兒的個性化認知水平和幼兒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尊重幼兒發(fā)展的個體差異——堅持‘以兒童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庇變捍嬖趥€體差異,各自的發(fā)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理解和尊重幼兒發(fā)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fā)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xiàn)的發(fā)展階梯,切忌對所有幼兒一刀切。而幼兒作為獨特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想法與主見,在作品中有獨特的想法、夸張的造型、隨意的配色。教師,應讀懂孩子的想法,呵護孩子的童心,給孩子一片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支持他們的奇特想法,讓他們在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中自在遨游。
幼兒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是創(chuàng)造意識的啟迪,不是單純技能的傳授。范畫臨摹限制了幼兒的想象力,使幼兒的繪畫模式化,更使幼兒喪失對畫畫的興趣和信心。因此,廢止臨摹非常有必要。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擔心孩子畫不好,只要孩子對所畫事物有足夠的感受,一定能畫出心中的作品。之所以畫不出來,就是因為感受不夠。我們可以采用觀察、寫生的方法,激發(fā)幼兒的感受性。同時,鼓勵幼兒自由想象、自由創(chuàng)造,表揚他們新穎、獨特、具有豐富想象力的作品,支持他們大膽的做法。這樣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只要大膽作畫,一定會有與眾不同的作品出現(xiàn)。要尋找發(fā)現(xiàn)幼兒畫中獨特的想象力,從想象入手,抓住點滴不同給予特別的鼓勵和贊嘆。
始終把提高幼兒對學習創(chuàng)意美術的興趣放在第一位。當幼兒學習美術興趣提高了,自然而然地就會喜歡上繪畫,就會自覺地去畫?;顒舆^程是情感的體驗,可以促進自信心、求知欲、審美欲和創(chuàng)作欲。一旦活動積極性提高了,認識能力、欣賞能力就會有新的飛躍,在表現(xiàn)技能上也自然會有新的追求,練習的機會增多了,技能方面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兒童畫表現(xiàn)的是兒童的思維方式,成人認識世界是憑著理性,而孩子則憑著想象。《指南》中明確指出:“了解并傾聽幼兒藝術表現(xiàn)的想法或感受,領會并尊重幼兒的創(chuàng)作意圖,不簡單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币虼?,評價作品時,教師要以孩子的眼光去欣賞它,贊賞其中點點滴滴的創(chuàng)造,不追求畫面的完美,讓孩子獲得成功體驗。不僅評價幼兒作品,還可以評價幼兒在作畫過程中的興趣,評價幼兒的情緒情感、評價幼兒的作畫習慣……多元評價,促進幼兒不斷發(fā)展。
總之,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是寓教于樂的活動,所重視的是活動過程,而不是作品的效果。只要孩子在活動中感到有趣、有勁頭,樂意快樂地作畫,就會體驗成功的快樂。讓我們攜手共同努力,使創(chuàng)意美術教學活動促進幼兒和諧發(fā)展。
此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藝術教學活動促進幼兒和諧發(fā)展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D/2011/02/612]的研究成果。蘇州市教育學會“十二五”立項課題“創(chuàng)意美術教學活動促進幼兒和諧發(fā)展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十二·五”Sj【01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