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 偉
(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第五中學)
著名教育專家沈大安老師指出:教師要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有三個關鍵:一是對文本要有正確深入地解讀;二是要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的課堂實施。由此可以看出深入解讀文本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教師回歸普通讀者的身份,認真閱讀文本,在字里行間了解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走進作者的心靈,解讀作者的心路歷程,為文中人物的悲喜而心潮起伏,為文中事件的高潮迭起而拍案叫絕。這時的我們不需要苦思冥想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不需要字字斟酌地設計板書,將自己沉浸在文本中,回歸為無目的讀者。
回歸教師的身份,將文本當作教材來思索,這時的文本字字珠璣,詞詞亮眼,段段精華,可揣摩語言處處有,這時的我們要在閱讀時落實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要在閱讀時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因為這時的文本是教學素材,是教學范例。
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閱讀文本,思考問題,并將設計好的教學問題從學生的角度思索難易并作出修正。只有以學生的眼光去解讀,才能找到對學生來說最高效的學習方式。正如著名教師閆學老師所說:“用兒童的眼光來解讀教材,用教學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用生活的眼光來選擇教材,就能找到作為教材文本中的教學價值所在?!?/p>
從單元和整個教材系統(tǒng)來看,一篇課文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是單元整體和整個教材體系中的有機構成。這就要求教學時對單元整體進行把握,把文本解讀置于單元整體中。我們要明確單元導讀的重要性,在分析單元導讀時,緊緊抓住本單元的主題、重點、技巧,對課文進行重組、整合,甚至做到大膽刪減,再引進課外同類文進行拓展閱讀。
從作者的角度來看,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感情抒寫與心靈寄托,是作者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表達形式。當然,也有很多文學作品不是作者的親身經歷,甚至是完全虛構的人物與故事,但是這樣的作品也衍射著作者的觀點,寄托著作者的夢想。所以,我們在解讀文本時不應該獨立看待文本,應該結合作者的經歷與他的作品一起進行解讀,并應用在教學中。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五柳先生傳》時,要結合陶淵明的生平經歷及作品,無論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潔品質的體現,還是《飲酒》《歸園田居》等作品的結合,都要在這堂課上有所展現。
面對文本,我們首先感知到的當然是整體印象,但是在分析語言時也不可面面俱到,不能將所有知識點一一設計問題并拋給學生。我們在設計問題時應在仔細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找準問題的切入點,用一個問題振起全篇,帶動學生品讀文學作品。如在《老王》的教學中要抓住了“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進行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既然誦讀在語文學習中如此重要,那么引導學生養(yǎng)成誦讀的良好習慣就很重要。
在備課時,教師自己應反復讀課文,然后再確定目標,設計教學,有了基本教學思路,再結合《教參》補充和修正自己的想法。如《安塞腰鼓》一文,教師可以先范讀課文,并在學生讀課文時及時糾正。除了教師范讀,教師也可以播放視頻,創(chuàng)設意境。特別是在古詩文教學中,如《天凈沙·秋思》這首元曲,可以用Flash 范讀,既有情又有景,能讓學生迅速入境。
在語文課上,根據不同類型的文章,教師也應提供給學生充分的誦讀時間,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文,應在課上讓學生以各種方式,不同身份充分朗讀,并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語文教材的文本多取自于名家名作,都是經典之作。這些節(jié)選經過一定的加工處理,或縮減,或刪改。比如《楊修之死》,它節(jié)選自《三國演義》;比如《香菱學詩》,它節(jié)選自《紅樓夢》。還有一些文本,雖然是獨立的,不出自于節(jié)選,但它擁有許多的“同類文”,有可能是同一主題的、同一作者的、同一寫法的。針對如此多形式的“同類文”,教師在教學時如果只是進行單一的、獨立的文本教學,勢必將會形成獨木難支之勢,所以“同類文”的拓展閱讀是十分必要的。
經典文本的解讀,要回歸原著。學習《楊修之死》,讓學生初步認識了曹操的性格特點之后,完全有必要告訴學生,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只是曹操的一鱗半爪,要想更加全面地了解他,研究他,我們應該去讀一讀《三國演義》。這樣,就實現了文本的真正解讀。而獨立文本的解讀,可以做“同類文”的拓展。學習《春酒》,同時向學生推薦琦君的其他作品,如:《桂花雨》《細雨燈花落》。一篇文本的學習,帶動多篇文本的閱讀,這樣的課堂教學是有內涵的,有效的。學生想在語文上學有所成,最重要的法寶就是讓讀書成為習慣。
深入解讀文本,需要從教師自身的深入鉆研開始。只有扎扎實實地練好這門基本功,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根深葉茂,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呈現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