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非智
(云南省香格里拉職業(yè)技術學院;云南省迪慶州民族中等專業(yè)學校)
目標教學法研究在國外已經(jīng)相當流行,國內(nèi)的研究也是進行得如火如荼。目標教學法的核心理論是布盧姆基于掌握學習理論下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該研究始于20世紀初的美國,它是為適應教育評價的需要發(fā)展起來的。國外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理論探討,國內(nèi)的研究則主要表現(xiàn)為具體策略、模式和方法的探討。
國外對于目標教學法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目標分類理論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最為廣大研究者和教育者熟知的有: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加涅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和安德森知識分類理論。他們的研究成果為目標教學法奠定了理論依據(jù)。
1948年在波士頓召開的美國心理學年會上,首次提出了對于教育目標分類體系的設想,1956年布盧姆等人在出版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一分冊:認知領域》一書中提出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他們把教育目標分成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強調(diào)了對教學過程的指導和對教學結果的評價,突出了目標對于教學的重要意義。
1977年,加涅在《學習的條件》一書中提出了學習結果分類理論,他對學習結果進行五種劃分,即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tài)度。對教學目標的分類,實際上就是對于學習結果的分類,有利于確定達到目標所需要的學習條件,而且從學習條件中還可以派生出教學事件,告訴教師應該做什么。教學目標即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因此這一劃分對于教師教學目標的確定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
安德森基于對“知識”這一概念的研究,從認識的本質(zhì)出發(fā),對知識進行了兩種劃分,即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他認為,陳述性知識應該作為程序性知識的起點和基礎,知識應該轉化成為指導學生行動的指南。其理論體現(xiàn)了知識是評價和衡量教學目標的唯一標準和載體。
以上三種分類理論,既體現(xiàn)了學習的結果,又突出了學習的過程,反映出知識與能力、能力與情感、情感與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凸顯目標對于知識、能力、情感的重要作用。
國內(nèi)對于目標教學法的研究,主要側重于教學研究。1986年9月,布盧姆應邀來華進行講學時,將其理論引入國內(nèi)。從此,在國內(nèi)掀起了對于目標教學理論、評價理論、教學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熱潮,從而促進了目標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
孫淑霞、鄭宏、朱紅培等研究者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研究、分析了目標教學法的一系列特點和優(yōu)勢。他們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五個方面:(1)目標教學法的基本思想和原則。(2)目標教學法的本質(zhì)及特征。(3)目標教學法的運用條件。(4)目標教學法的一般步驟及注意的問題。(5)目標教學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現(xiàn)代教育觀點普遍認為,教學應以激發(fā)學生的潛能為本,強調(diào)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學習。教師的主動性應體現(xiàn)在課堂活動設計上,而不是在課堂上如何控制學生,教學與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此觀點正好與目標教學法的思想契合。深入了解目標教學法的研究背景,能夠為有效地指導教學模式設計而服務。
[1]Airasian,P.M.,Miranda,H.The Role of Assessment in the Revised Taxonomy[M].Theory into practice,2002:36-43.
[2]何研.目標教學模式在茂名學院網(wǎng)球普修課中的實驗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9(04).
[3]孫淑霞,張建成.布盧姆目標教學法的靈活運用[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4(22):40-41.
[4]鄭紅.大面積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方法:模塊式目標教學法[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02):15-17.
[5]朱紅培.目標教學法的未來發(fā)展方向[J].大觀周刊,2011(0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