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斜塘學校 邱燕華
如何利用人文精神激活生物課堂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斜塘學校 邱燕華
早在2002年7月4日, 《中國教育報》就曾指出,“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的指引,人們的行為就會不受理性、良心、正義和道德的制約,就會淪為經濟動物;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培養(yǎng)不出真正的創(chuàng)造精神,因為很顯然,只有具有真正的人文精神,孩子們才會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才可能具有新穎、獨樹一幟的思想與智慧?!庇纱丝梢姡诮虒W中加強人文教育非常緊迫、重要。那么,在生物教學中如何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呢?
1.新教材在設計編排上體現(xiàn)的人文精神
首先,新教材在編排方面,在文字上,力求親切自然,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體現(xiàn)了人文精神;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有較大突破,除配有大量彩色圖片,圖文清晰、優(yōu)美外,版式設計更是美觀、活潑,文字生動、優(yōu)美,導語更是引人入勝。
2.新教材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充分的人文素材
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設計方面,充分聯(lián)系實際,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教材刪除了有關動物解剖、植物標本制作和某些活體實驗等內容,加入了諸如“科學家的故事” “科學、技術、社會”等人文性內容,同時,教材也突出了幾大人文教育的主題方向,有尊重、熱愛生命教育思想的滲透、有實事求是精神的培養(yǎng)、有生態(tài)意識的強化,等等。例如,在學生學習了 “人的生殖”的基礎知識后,教材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母親做采訪,了解母親在孕育生命的過程中有多少痛苦與快樂,目的不僅是鞏固基礎知識和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還要學生從中體會生命的偉大,學會關愛,懂得感恩。對于教材安排的這些內容,教師應盡力把它們貫穿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科學倫理、道德是非。
教學環(huán)境是課堂內各種因素的集合,它包括教學活動的場所、設施,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等。如果說,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角,那么教學環(huán)境就好比是他們活動的舞臺,缺乏這樣一個舞臺,師生的活動就失去了依托。那么,怎樣讓生物課堂充滿人文氣息呢?
實踐發(fā)現(xiàn),清靜幽雅、優(yōu)美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會使人悅目怡情,身心舒暢,可以使人專心致志,提高效率,并產生巨大的學習動機和創(chuàng)造熱情。其實,生物教學也是同樣道理,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環(huán)境。對此,教師就應從洗練語言開始。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清晰簡練、生動新鮮的教學語言會使學生對每一節(jié)課都心存期待。無論教學輔助手段多么發(fā)達,語言永遠是教師聯(lián)絡感情、傳授知識、激發(fā)思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充滿人性化的教育自然會使人產生溫暖的感覺,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從人格的角度,平等對待學生,樂意接納學生,真心幫助學生,賞識學生,尊重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調動起每個學生參與學習的活力,從而達到和諧呼應、時起時伏的感情共振。在課堂教學中,課本僅僅是客體,而學生永遠是主體,因此,教師要通過適當?shù)募钍侄?,使學生在理念上、行動上愿意并能夠參與課堂教學,增強他們對教學目標的認同和凝聚力,最終產生內化的學習追求。
1.在教學過程中可適時插入一些有意義的歌曲
如在教學 “傳染病”這課前,筆者便播放歌曲 《健康歌》,在教學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過程中,播放歌曲 《一個真實的故事》……這些歌曲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使教育更具人文化,這些歌曲讓學生浸染在生動、具體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學生唱出的就是一種健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他們的人文精神在教與學中便被激發(fā)了出來。
2.在教學中應恰當利用藝術手段
例如,教學 “細胞”一節(jié)時,可這樣組織教學:由教師準備彩色的蠟筆,進入教學主題——“細胞的結構”。之后組織學生揮筆作畫,畫出教師描述主要特征的基本結構,由畫而探究細胞的結構。這樣就巧妙地融科學精神于美育、情感教育之中,促使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發(fā)展。
3.在教學過程中插入故事,激發(fā)興趣
例如,在 “健康地生活”一課中,插入 《秀才見棺材》的故事:有兩個秀才一起去趕考,路上他們遇到了一支出殯的隊伍。一個秀才心里立即 “咯噔”一下,認為遇見棺材不吉利,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進考場后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孫山。另一個秀才轉念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 “官”又有 “財”嗎?好,好兆頭,看來今天我要鴻運當頭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興奮,情緒高漲,果然一舉高中。在教學中,如教師能用這樣的故事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掌握面對困難的處理方法,學生就會對學習的結果有一個正確而全面的認識,還能有效增強心理素質。
教學評價就是根據(jù)一定的標準,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對教育的要求、過程和效果等進行價值評判活動。 “評價是為人的終身發(fā)展服務的”,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體現(xiàn)人文精神,以促進學生的人格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歸宿。
教育,首先是一種保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應用心傾聽每一位學生的發(fā)言,切忌簡單打斷、插話或另請發(fā)言者,應注意少用或不用否定性的評價語言。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是被肯定,新課標實行 “發(fā)展性評價觀”,不僅關注結果,更看重學生的思維過程,體現(xiàn)了教學評價上的 “人文化”。
《環(huán)球時報》有這樣一則新聞:中國的一個教育代表團到美國去進行教學交流,結果當?shù)貙W生對中國老師上課非常不適應,學生到處亂爬,中國老師非常嚴厲地拍桌子,大罵、呵斥,結果效果都不明顯。然后,他們觀摩美國老師的教學,發(fā)現(xiàn)老師先是饒有興致地看著學生玩,然后說:“你們玩了這么久,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瑪麗的影子?”大家到處找,滿教室找瑪麗的影子。后來一個學生說: “瑪麗的影子掉在教室外面了?!崩蠋熣f: “這個學生好,回答得非常好!我們到外頭去找瑪麗的影子好嗎?”他們就到外頭到處找。哎,終于找到瑪麗的影子了,就在太陽光底下。就這樣,老師順著自己的思路,把物理課中影子、光線、光源的關系講清楚了,整節(jié)課就在這樣嘻嘻哈哈、玩玩鬧鬧中完成了。通過不同教學方式的對比,筆者認為,教師要運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可以連續(xù)觀察與面談,也可以運用實踐活動、個人成長記錄、書面測試等方法,這樣便于對學生進行全程性評價,而不是簡單地給學生打上一個等第或分數(shù),不是用定量的方法簡單概括。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實踐中體現(xiàn)在諸多的具體形式上,比如,生命教育、環(huán)保教育、感恩教育、主體教育等。在中學生心里,教育的人文精神也在生根發(fā)芽了,我國的基礎教育正接受時代的挑戰(zhàn),一場 “革命”正在轟轟烈烈地展開,這改革的旗幟就是 “人文”。讓人文精神來激活生物課堂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也是現(xiàn)實教學的需要。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編輯:朱澤玲)
G633.91
A
1671-0568(2015)33-00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