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莉
(沈陽市服裝藝術學校)
最近聽了沈陽師范大學景敏老師的《教學改革與高效教學》課程,收獲很多、感觸頗多。景敏老師通過很多生動的案例,使我對教育教學的理解進一步深化,懂得作為一個教育教學工作者要把育人、育志、育德、育美作為終極目標,時刻記住教育要體現(xiàn)當代社會的要求,育人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改革要針對當代學生的特點,不斷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學習,我體會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主要有以下幾個關鍵點:
目標決定過程及效果?,F(xiàn)在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終結目標體現(xiàn)為,經歷一個時間段的學習,學生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留下的印記(變化)。以往我們可能只重視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目標的培養(yǎng),而在新的目標體系中情感目標的培養(yǎng)是最重要的。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寬容的人生態(tài)度。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其次,我們要針對學生的特點確立認知目標。其中包括:①知識、技能;②思想方法(認知策略);③能力:思維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觀察、收集、整理、處理信息等能力)、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等等,合理地利用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與認知。它們在同一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完成。我們要處理好情感目標與認知目標的關系,認知目標的實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情感目標正向積累;情感目標有效落實,也會促進認知目標的落實。
凱洛夫根據(jù)統(tǒng)覺理論,把學生學習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感知、理解、鞏固、運用。以此為基礎提出六段教學法:組織、復習、目標、講授、鞏固、作業(yè)。加涅根據(jù)信息加工心理學,提出教學過程九個階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標、提示回憶原有知識、呈現(xiàn)教材、提供學習指導、引出作業(yè)、提供反饋、評估作業(yè)和促進保持與遷移。如果學生自行滿足某個階段的要求,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省略該階段。根據(jù)學生認知、學習、應用的過程我們可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包括教材呈現(xiàn)方式、師生互動方式、教學媒體選擇與運用等。師生互動方式包括:接受式、自主探究式、交流合作式、動手(社會)實踐方式等。要把傳統(tǒng)的學法、教法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把學生置于一種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中,提倡自主性學習,體現(xiàn)學生自主探索。教師起“導”的作用,突出過程性,注重學習效果,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
課堂教學的結構是指一節(jié)課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順序和時間分配。一般包括復習準備、新知生成、深化理解、反思小結、布置作業(yè)等過程?,F(xiàn)在的教學是誰提出問題,誰解決問題,這就決定了教學的基本形態(tài)。以往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主體,多半學生缺乏自我意識,沒能感覺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一直處于“盲從”地位,教學效果談不上高效。現(xiàn)在教師課堂教學在提出問題時,特別是在提出那些引導新知識生成的問題時,就不能僅以提出問題為目的,更要展示提出這個問題的指導思想,進而把引領學科發(fā)展的思想方法滲透給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教師也不能僅以解決問題和呈現(xiàn)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表達過程為目的,更要展示解決問題過程的思維方法和策略,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把問題解決過程留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科情感和學習興趣。但要注意,這一過程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shù)學生。使學生學會批判質疑,掌握學科發(fā)展的思想方法。但有時候,問題解決認知需求超出學生現(xiàn)有認知發(fā)展階段的,需要教師做出判斷,是否作為課堂教學中的生成資源進行處理。面對生成性資源,需要教師冷靜思考,不妨和全體學生一起思考,共同尋找答案。這樣的教學才能體現(xiàn)過程目標與終結目標高度一致,才能體現(xiàn)高效教學。
同時景敏老師講了幾個典型的高效教學的案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杜郎口”模式,也稱為“三三六”自主學習的高效課堂模式(三個模塊:預習、展現(xiàn)、反饋。六個環(huán)節(jié):預習交流、認定目標、交流合作、展現(xiàn)啟示、交叉鞏固、達標測評)。課堂類型又分為三類:預習課、展示課、反饋課。模式要求:教師講解≤10(分鐘),學生自主≥35(分鐘)。通過學習我一直在思考,這種模式能否引入我們中職學校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先產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預習效果,課堂上展示知識與技能,團結合作地學習。教師能真正地把握全局,對學生起到點撥、引導、提高的作用,真正的做到高效教學。這是值得我們探索和實踐的一個課題。
通過學習,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是為了不教”,也就是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的發(fā)展就是在問題的引導下,通過問題解決過程,引導自己向前發(fā)展。作為我們教師也是一樣的,我會時刻謹記: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并不斷地學習和探求教育教學的新方法,使自己不斷向前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