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哈密地區(qū)巴里坤縣一中)
一年級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啟蒙階段,一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許多知識的獲得依賴于直觀和感性,通過動手操作可以使復雜的算理簡單化,幫助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特征和關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逐步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動中學,學中動”。如何在教學中克服學生由于年齡小,常忘記帶學具,課堂上一活動就“失控”等不利因素,有效組織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教師要在鉆研教材和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備課時精心設計:哪些內(nèi)容需要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讓學生帶著什么目的去操作,何時操作,操作中會出現(xiàn)哪些問題,教師什么時候指導,如何指導,課前教師都要精心預設,以便達到預期的目標。
教師除精心準備教具外,課前就要制訂計劃,把每單元所需學具列出來,課前提前提醒學生準備學具,教具盡量簡單、實用,以免學生操作時注意力分散在學具本身上。課堂上我是這樣做的:讓學生把學具裝在學具袋里,需要時再取出來,并適時表揚做得好的學生,帶動其他學生不亂動學具。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方式,操作一定要帶著目標進行,無目的操作,看似學生積極參與了教學過程,課堂氣氛活躍,實際一無所獲,由于學生不懂操作,年齡小,教師要把自己的指導滲透到操作過程中去,在活動中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數(shù)學相對其他學科來說,知識比較抽象,學起來枯燥,通過動手操作,可以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化、趣味化,化靜為動。例如,在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學習立體圖形——搭一搭的內(nèi)容時,學生通過具體的實物的拼搭,加深了對所學內(nèi)容的認識。還有許多如利用小棒數(shù)數(shù),利用學具模擬買東西的活動等,操作活動中學生興趣盎然,體會到數(shù)學和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容易使學生對數(shù)學產(chǎn)生興趣,進而激發(fā)他們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所以,應該盡量提供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
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要滲透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去,讓學生感受它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操作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8+5 的教學為例,教師要求學生邊擺邊說既是學生在操作中思考的過程,也能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表達有困難時教師可以引導:按先……再……的方法說一說,8 根小棒加上5 根小棒,可以先從5 根小棒中拿出2 根給8 根,8 添上2 就是10,10 個1 就是一個十,再把一捆和3 根合起來,一個十和三個一就是13,所以8+5=13。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明白學習中和老師、同學的互助合作的必要性。
在學生的動手操作中也有“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教師要適時給予鼓勵,讓學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閃光。如,一年級上冊立體圖形的認識第37 頁第5 題,讓學生用學過的立體圖形搭一搭,并說說搭得像什么。學生搭得五花八門,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學生怎么搭,怎么想都可以,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
學生由于年齡小,操作活動有時難免凌亂,教師要指導學生體會有序操作的條理性。如,在學習10 以內(nèi)的數(shù)的組成時,多數(shù)是讓學生通過擺學具總結(jié)數(shù)的組成的。擺學具時,有兩種情況:情況一,學生都是無序擺;情況二,有的有序,有的無序,教師可視情況而引導,第一種可以提醒學生思考,怎么擺才不遺漏、不重復;第二種則讓學生比較兩種擺法哪種好,從而體會有序操作的條理性。
學習需要直觀、感性,但學生的思維不能停留在具體的感性思維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還以8+5 為例,學生通過擺小棒理解算理后,教師要幫助學生一步步地過渡,理清計算的過程,老師在學生口述完擺小棒的過程后,問:沒有小棒你會算嗎?并請學生填一填書上的框架圖,之后再在腦子中回憶一下計算方法,加深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并以“湊十”的方法脫離實物算一算其他類似的題。這樣學生的思維就經(jīng)歷了抽象—表象—抽象的過程。
教師要重視一年級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加強操作指導,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shù)學基礎知識,讓思維在動手操作中靈動起來,逐步學會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趙國忠,林安凡.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里[M].1 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