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仁
四年書劍滯燕京,
更值秋來百感幷。
臺上何人延郭隗,
市中無處訪荊卿。
云浮萬里傷心色,
風送千秋變徵聲。
我自欲歌歌不得,
好尋騶卒話平生。
詩詞包點評
黃景仁是清代乾隆年間的著名詩人。他一生落魄,窮愁潦倒,這樣的人生遭際使得他的詩作多愁苦之語。由于他長期貧病交加,三十四歲便與世長辭,短暫的生命為后世留下了兩千多首瑰麗的詩篇。
《都門秋思》組詩一共四首,是黃景仁旅居京師時的作品,這里選的是第二首。首聯(lián)開篇便點明“秋思”之題,詩人四年來書劍飄零,如今留滯燕京,到了秋天,都門遠望,不禁百感交集,勾起悲秋之思。那么詩人所悲何事呢?頷聯(lián)緊接著連用兩個燕地的典故以述其意?!芭_上何人延郭隗”用燕昭王筑造黃金臺招賢納士之典。其言下之意是,如今“我”雖有郭隗之才,而求賢若渴的燕昭王又在何方呢?下句荊卿即指荊軻?!妒酚?刺客列傳》載:“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鼻G軻其時交游如此,而如今“我”卻無傾杯共飲的知己。兩處典故寫出詩人羈旅京師的落魄與孤寂。頸聯(lián)轉(zhuǎn)入寫秋天之景象。浮云萬里,都是惹人傷心的昏黑暗淡之色;秋風蕭瑟,似乎吹送著當年易水送別時的悲壯變徵之聲。這一雄渾開闊的意境,使詩人的幽憤進入到空間和時間向度的無限遼遠。尾聯(lián)的“騶卒”指小商販和隸役,泛指身份低賤的人。詩人苦悶難遣,想要放聲高歌,但又強自壓抑,只好去尋那些市井騶卒,訴說平生的遭際。尾聯(lián)將氣勢壓向低沉,以頓挫收筆,余韻無窮。
在這首七律中,詩人將個人的身世飄零之感與燕地的歷史文化冶為一爐,沉郁頓挫,章法井然,有不盡悲涼之慨。據(jù)說當年《都門秋思》組詩寫成之后,一時間傳誦甚廣。陜西巡撫畢沅讀到此詩,激賞不已,立即給黃景仁寄去五百金之資,以濟其柴米之需,并促其西游入陜,傳為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