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彬
(洛隆縣教研室,西藏 昌都855400)
語言表達能力是交流溝通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依托,是最核心的語文能力之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和行業(yè)分工的不斷細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日益頻繁,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往往制約著一個人的整體發(fā)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表達”的解釋是“表示(思想、感情)”[1]。從語義學的角度來看,“表”是指毛向內皮制上衣,引申為“外面”,與里相對?!斑_”指“行不相遇”,是一種道路通暢、沒有阻滯的狀態(tài),后也指到達期望之所。由此看來,“表達”實際上包含著兩層含義。其一是將內部的思想、情感外化為符號信息,使其成為能夠被感知的對象。其二是將外化的信息傳遞給特定的接受者,并為接受者理解。從日常交流來看,人的內心世界如果不表現(xiàn)出來,就無法為人了解和洞悉。僅僅是表現(xiàn)出來,詞不達意,表而不達,不能被特定的對象理解,也無法完成溝通。因此,筆者將“表達”理解為將思想、感情外化為信息,傳達給特定對象并使之被理解的過程。
語言表達能力是以語言作為表現(xiàn)和傳遞內部思想、情感的載體的能力,包括以口頭語言(聲音)作為載體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以文字作為載體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是人們交流溝通中最常用、最普遍的表達能力。日常所說的“表達能力”范圍相對較窄,多指語言表達能力,有時也特指口語表達能力。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綜合性強的學科,語言表達能力是具體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人際交往中發(fā)揮著記錄和傳遞信息、溝通彼此的重要作用,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古希臘,辯論術是主要的教學科目之一[2]。在古羅馬,西塞羅、昆體良等教育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演說家。昆體良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善良而精于雄辯的人”[2]。盡管我國古代教育強調對經典的記誦,但出于出仕的需要,多人仍重視語言表達能力。在科舉取士的年代,口試、策論等在考試中占有很大比重,策論在唐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最后取舍。這些考試方法不僅是對思想、觀點的考察,也是對應試者表達能力的考察。
在近現(xiàn)代的語文教學理論中,語文能力被劃分為聽、說、讀、寫四種[3]。從交流和溝通的角度,根據(jù)信息流動方向,這四種能力可以歸結為語言文字接受(理解)能力(聽、讀)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說、寫),所有的語文教學活動基本圍繞這兩個方面進行。
2011年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將其劃分為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個部分,指出語文課程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在課程標準中,寫作、口語交際被單列出來,強調口語交際是“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文從字順地表達見聞、體驗和想法,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具備運用語言文字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的能力,進一步突出了語言表達能力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受自身觀念、教師素質、教學方法、社會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在教學中,教師除了提高業(yè)務素養(yǎng),還應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促進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培根曾說:“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薄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語文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是實踐,要鼓勵學生多讀多寫,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和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語言表達能力是重要的語文實踐能力。無論是發(fā)展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還是書面語言表達能力,都離不開語言實踐,離不開說和寫的訓練?!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階段學生每學年作文不少于14次,其他練筆不少于10000字,從量上對書面語言表達練習提出了基本要求。在口語交際方面,只提出了要達到的目標,對練習的量沒有明確規(guī)定。在教學中應結合實際,有意識、有計劃地安排口語表達和書面語言表達訓練,促進學生多說,多寫,通過說、寫訓練掌握語言表達的方法、技巧,提高表達能力。
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圖的表達,都發(fā)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具體的情境能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使學生的情緒處于高漲狀態(tài)[4],激發(fā)出強烈的表現(xiàn)內心思想和感情的愿望。不僅如此,學生在經歷了多種情境后,對相同或類似的情境往往能夠輕松應對,并遷移到其他情境之中。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通過組織討論、演講、辯論、社會宣傳等形式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讓學生參與到活動情境中,引導學生大膽嘗試,大膽歷練,積累經驗,增強學生的表達自信,提高學生駕馭語言、表達思想和感情的能力。
知識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成果,包括通過學習、實踐或探索獲得的認識、判斷和技能。知識與思維能力相輔相成,是思維活動的基礎,也是思想、態(tài)度、觀念等形成的重要前提。引導學生積累大量的知識,如語言規(guī)范、文化習俗、基本理論以及專業(yè)知識等,一方面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具備較強的聯(lián)想力、想象力、辨別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有話可說,言之有物。另一方面可以豐富語言,使學生的語言表達具有較大的選擇空間,為準確表達內心世界奠定基礎。同時,可以讓學生的語言表達更符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更好地將信息傳遞給特定的對象,以實現(xiàn)良好的、得體的交流溝通。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結合興趣愛好,擴大閱讀范圍,積累豐富的知識并科學合理地加以運用,以增加涵養(yǎng),活躍思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在當前的人才選拔機制下,學生的學習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練習圍繞考試進行。表達能力,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的考察費時費力,評價標準難以確定,在以往的考試中是缺失的。2011年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對初中階段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評價要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結合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綜合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真實水平。
在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評價中,應明確評價的目的和意義,創(chuàng)新評價的方法,通過講述、復述、即席講話、主題演講、問題討論、作文評比等多種途徑考查。同時要合理利用評價結果,以頒發(fā)獎狀、記入成長袋、在校內外開展宣傳等方式,將其轉化成具有社會影響的、對今后成長有幫助的評價結果,激發(fā)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興趣。
[1]中國社科院.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M].商務印書館,2012.
[2]朱家存.外國教育史[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3]陳國樑.什么是語文能力[J].語文知識,1997(1).
[4]宋振鳳.情境創(chuàng)設與學生語言表達[J].河北教育,20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