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君
合作學習乃至合作探究,是學生進行閱讀學習之必由之路。初中學生的閱讀,或者就是我們自身的閱讀教學,都應當去考慮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生的合作探究可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水平都是十分利好的。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筆者從拓寬學生學習渠道以及提高學生探求能力之角度,思考并實踐著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相關問題。
應當說,無論是怎樣的學習,都應當是學生高度自主的學習。即使是我們所極力提倡的合作學習,如果離開了一個個學生的自主甚至是比較極端的高度自主,那學生的合作學習也完全是虛為空談。尤其是在新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如果沒有學生自主性學習的體現(xiàn),那又何談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所以,為了達到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探究學習,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給予學生高度的自主性。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無論是現(xiàn)代文學作品還是非現(xiàn)代文學作品,教學時都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挖掘?qū)W生的合作探究潛能。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筆者欣喜地發(fā)現(xiàn),當學生能夠比較準確地悟出文本之文字、文學和文化的內(nèi)涵,學生便產(chǎn)生出足夠的繼續(xù)合作探究之正能量;當學生都能夠去主動合作探究,那課堂學習的氣氛則十分活躍,相互之間的爭辯則顯得十分的激烈,合作探究學習的效果則更好。譬如,教學《在烈日和暴雨下》,這是描寫上世紀初葉的作品,距離現(xiàn)在初中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對學生較好地感悟作品的主題及作者的情感妨礙較大。為了讓學生能夠去合作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讓學生先進行自主性的探究。首先讓學生著力探求20 世紀20 年代之社會形態(tài)特征,尤其讓學生去搜尋那時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鏡頭。當學生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有了較為足夠的感知時,直接介入文本,對祥子的行為則有了比較正確的感悟。閱讀時學生便抓住那些極為細膩的筆觸,產(chǎn)生了正確的認知,也為閱讀其他同時代的文學作品做好了鋪墊。
初中學生比起小學生應當說探究的能力是在逐漸地增強,初中學生的思維形式也在逐漸地變化,在已有的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又逐漸形成了抽象思維。但我們也必須看到的現(xiàn)實是,初中學生畢竟還只是學生,他們還必須依賴一定的形象思維,他們的思維過程還必須建立在一定意義上的愉悅性上,學生之間的合作體驗必須要讓學生感到十分的愉悅。為了學生的愉悅,閱讀教學必須給學生帶來理想的探究氛圍。這氛圍不是我們簡單地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讓學生去一時興奮,而應當是讓學生去獲取更多和更具實踐性的探究成功。筆者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循著這樣的目標,多做些學生探究成功的工作,取得了比較理想的合作探究效果。譬如,和學生一起學習《多收了三五斗》,需要學生去合作探究的內(nèi)容比較多,但學生真正意義上獲取探究成功的幾率又比較小。雖然初中學生讀了文本內(nèi)容,對戴舊氈帽朋友的際遇能夠予以同情,但真正感悟作品的主題還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讓學生合作探究時,筆者多讓學生去涉獵作品出爐時的社會現(xiàn)實,讓學生感到戴舊氈帽朋友多收了的三五斗并不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讓他們終究擺脫不了自己比較悲慘的命運。學生介入文本內(nèi)容后,便比較順利地探究到戴舊氈帽朋友多收了三五斗卻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幸福之本質(zhì)原因。尤其是學生還從當今社會現(xiàn)實發(fā)現(xiàn)黨和政府對農(nóng)民、農(nóng)村和農(nóng)業(yè)的關心,產(chǎn)生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情感。
在一定時段,人們對學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意義上的認識之誤區(qū),總以為學生的合作探究就應當是學生之間的合作,這樣的認識是比較狹隘的。實際上,學生的合作探究范圍還應當更為廣泛。首先要讓學生與大師進行合作。我們都知道一些文學作品以及文學作品之作者在文學史上都是有一定地位和影響的,讓學生與一些大師合作,可以獲取到諸多意義上的合作探求效果。譬如,曹操在《三國演義》的影視片上的形象是不算最佳的,學生也總以為曹操是奸詐的。這對學生感悟曹操入選于閱讀教材的文本還是有一定影響的。教學時,不很好地為曹操在學生面前去樹立一定意義上的正面形象,那就很難達到其教學目的。因此,教學時就必須比較理性地滲透一些建安時代的文學史,滲透一些曹操在統(tǒng)一中國北方部分區(qū)域所做出的歷史貢獻,由此學生則可產(chǎn)生一定意義上的敬佩感,比較好地感悟曹操和曹操的作品。其次,要讓學生大膽地與老師進行合作。老師的平時教學總以絕對之權(quán)威主宰著課堂,學生是很少能比較大膽地與老師進行爭辯的。這就需要老師放下架子,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爭辯習慣;需要教師不要把自己對教材文本的感悟強加給學生。再次,要讓學生與教材文本去合作,應當說教材是提高學生探究水準的有效載體,或者也完全可以說就是唯一的載體,如果我們不讓學生去品讀、精讀或者說是研讀,不讓學生神游于姹紫嫣紅的園圃之中,這將是我們閱讀教學活動中的一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