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津
小說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但目前的情況是,中學生對教材中小說的閱讀興趣正在下降,審美品位、鑒賞能力都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單從小說閱讀教學來看,主要的問題是語文教師的講授“滿堂灌”和小說解讀的模式化。正因為這樣,我們有必要反思一下中學語文的小說閱讀教學。怎樣教好教材里的小說,使學生愿意學,又能學好,這是我們一線教師值得探索的問題。
朱光潛說,讀書就是“打破現(xiàn)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載”。事實上,只有真言課堂,師生不虛偽、不矯揉,解放人性精神,舒展自由靈性,才是小說教學中最大、最迫切的人文。因此,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個性,以提高這一主體的小說解讀能力。
語文教師可以利用探究性學習理論來優(yōu)化小說閱讀教學,因為探究性閱讀教學強調(diào)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交流、合作,這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審美品位、鑒賞能力。所謂“探究性閱讀教學”,何強生認為它是指“學習者或學習共同體針對所讀文本形成自己的問題,或者由教師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探索所需的情境和途徑之后,學習者通過各種親身參與的探索性學習活動解決文本理解和評價等問題,最終達到對文本意義和自身意義的構建”。
具體來說,在小說探究性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和諧、美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走進經(jīng)典,在探究中體悟,在寫作中體驗,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個性??梢允墙處熖岢鰡栴},或者是由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并質(zhì)疑,也可以是學生自主探究或者是小組討論探究。教師要適時給予指導,從而使學生獲得新知,獲得審美愉悅,回歸人文。
探究性學習是發(fā)現(xiàn)學習的一種形式,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習知識,提高能力。所以,在小說探究性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參與探究的原動力。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和諧美好的氛圍,營造情境,調(diào)動學生主動探究,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交流,在多元探究的語境中思考,挖掘文本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最終參與到文本意義的構建中去。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p>
例如,教師在設計《等待散場》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時,都應盡量“美”一點,以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課前導讀,可以讓學生寫下感悟,就文本的意義“空白”處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課后收集、歸納、整理學生的作業(yè),從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問題;課堂上,從開頭創(chuàng)設學習的美的氛圍——欣賞芭蕾舞《天鵝湖》的優(yōu)美片段,到師生板書的形象美,教師精當點撥、學生精妙點評的語言美,最后到教師配樂朗誦《最美的聲音》、學生合作探究、補充情節(jié)的深化美,每一步都追求盡善盡美。整堂課,教師都要緊扣“美”來做文章,充分調(diào)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合作、探究來解答疑難,從而理解微型小說以細節(jié)描寫展現(xiàn)人物形象的精巧構思。師生在自然融洽愉悅的氣氛中互動學習,體現(xiàn)情感、美感、語感濃厚的語文味。
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伊瑟爾曾經(jīng)指出:“文學文本只是一個不確定的‘召喚結構’,它召喚讀者在其可能范圍內(nèi)充分發(fā)揮再創(chuàng)造的才能?!毙≌f有其特定的文本敘事結構的多重含義以及語言的不確定性,所以,我們的探究體悟應該集中在對文本的多元深層解讀上。
例如,關于《項鏈》女主人公的形象,20 世紀70、80 年代的各種教科書和評論文章的分析基本一致,即作品揭示了瑪?shù)贍柕聬勰教摌s,并為此付出巨大代價。作者對瑪?shù)贍柕鲁种S刺和嘲笑態(tài)度??墒请S著時代、社會的發(fā)展,對其人物的解讀也在不斷豐富。
在教《項鏈》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敏感、細膩的心走進瑪?shù)贍柕碌纳?,與她展開對話,感受她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作為一個下層小人物的生存狀況、情感渴求。然后,設計一個合作探究步驟,以四人為一小組,分組討論,從課文中找出有關的詞語、句子,并以此為依據(jù),對小說的女主人公瑪?shù)贍柕逻M行個性化解讀。同時,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在比較中見真知。這種做法能讓學生切實地走向文本,在讀懂文本的基礎上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讀、填補文本的意義“空白”,以多元的角度去解讀小說的人物形象,挖掘文本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從而更好地體會、品味、質(zhì)疑、建構文本。
閱讀和寫作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從整體性的原則出發(fā),采取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相互促進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發(fā)揮整體的優(yōu)化作用。想讓學生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獲得更高層次的精神滿足,寫作無疑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例如,在小說單元的寫作課上,師生一起回顧所學課文,討論探究短篇小說巧妙的構思方法。鋪陳誤會:如劉心武的《等待散場》中“我”對小伙子和姑娘的誤會,寫出了一對戀人的相互等待,譜寫了一曲愛的旋律。巧設伏筆:如莫泊桑的《項鏈》設置了三處伏筆:輕易借到項鏈,項鏈與盒子不是一套,還項鏈時主人不檢查,使小說構思精巧,一波三折,情節(jié)發(fā)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設計巧合:如《項鏈》中瑪?shù)贍柕屡c福雷斯蒂埃太太的重逢。著力突轉:如《項鏈》的結局揭示項鏈是假的。
然后,學以致用,選取學生感興趣的網(wǎng)絡文學作品《不要把燈泡放口中》,讓學生為這個故事續(xù)寫一個結局,體會如何妙語奇思寫出事件波瀾。在片段練習之后,以《一張50 塊錢的假幣》為題目要求學生創(chuàng)作一篇微型小說。最后,由小組成員互評、旁批,展示并點評最佳作品,這樣的課堂氣氛活躍、緊湊充實,定能收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對小說巧妙構思的探究增加了學生的寫作經(jīng)驗,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另一方面,學生的寫作體驗又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審美品位。
總之,在小說探究性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營造和諧、美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走進經(jīng)典,在探究中體悟,在寫作中體驗。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個性,激發(fā)他們個性化的思維火花,能夠讓學生真正地融入課堂,走進經(jīng)典,回歸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