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菁菁
《唐詩宋詞選讀》因其教授時間集中,內容相對單一,與學生生活脫節(jié)等原因,讓多數(shù)學生都“想說愛你不容易”。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以日常事物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采用多種誦讀法滲透于詩歌鑒賞之中,并以沙龍、座談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詩歌之美。高二下半學期伊始,春歸大地,芳菲漸盛,也拉開了學習《唐詩宋詞選讀》的帷幕。教師應如何激發(fā)學生品詩賞詞的興趣?怎樣給學生提供一個與詩人、學生、教師之間進行多重對話的平臺?又要采取何種方式引導學生去品味這一藝術奇葩之美?
眾所周知,在學習過程中能否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從日常生活中常見事物入手,拉近學生與古典詩詞的距離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進入詩歌的學習,正值春初風大干燥之時,教師可以以一杯菊花茶作喻,激起學生踏上詩歌之旅的好奇心。其實,品詩的過程正如品菊花茶。一朵風干的菊花干癟無光,但只要放入潔凈的玻璃杯中倒入沸水,便會重新花開朵朵,一如當初那般楚楚動人;揭開杯蓋,你會聞到幽幽清香;品上一口,只覺肺腑舒暢。品詩亦如此,古詩詞與我們雖遙隔千年失之鮮活,但只要以一顆沉靜之心與詩人、詩歌進行心靈對話,再輔之以一定的鑒賞方法,假以時日,定會驚艷于詩詞中多姿的圖景,陶醉于她或豪邁或婉約的氣韻,受益于她或樂觀或灑脫的情感智慧。
詩歌和音樂從誕生之日始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既然學生對流行歌曲百聽不厭,卻對古詩意興闌珊,我們?yōu)楹尾粊韨€“偷天換日”“暗度陳倉”?也就是說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古典詩歌的傳授和有效對接,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里感受古典詩歌的魅力,激發(fā)出學習動力,保持學習興趣。
例如,周杰倫《菊花臺》的歌詞在主題上是傳統(tǒng)的“悲秋”“閨怨”題材,與課本中王昌齡的《閨怨》、李清照的《一剪梅》類似。而且,歌詞中也不乏古詩創(chuàng)作中的常見手法,如用典、設問、夸張、通感。因此,在學習閨怨詩時,教師可以出示周杰倫的《菊花臺》歌詞,讓學生思考討論:這首歌詞的創(chuàng)作借鑒了哪些詩歌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手法?除此,還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題材、意境類似的流行歌曲做配樂,進行詩歌朗誦。學生的主動性被激活,教師的指導自然事半功倍。
在學生的學習中,教師的角色應是一朵“俏也不爭春”的梅花,一路引導為他們開啟一片春花爛漫的詩香天地。
高二的詩歌鑒賞課不應上成高三專題復習課,那我們又該怎樣將詩歌鑒賞角度、技法等鑒賞知識“滲透”給學生呢?具體來說,可以通過教材整合、以讀促悟、讀寫結合的方式避免詩歌鑒賞陷入枯燥無味的尷尬境地,建構起學生的知識體系與具體理路。
《唐詩宋詞選讀》包含著時間、詩人、題材、風格多條線索,如果教師不加梳理地“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會事倍功半。
“題材”為綱,“時代”為目。不同時代背景下,詩歌風貌各有所長。如唐前期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這一單元可重點品味邊塞詩;中晚唐社會動蕩,名士紛紛隱居,獨善其身,這一單元便可著重鑒賞山水田園詩的情感和技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痹谡b讀中體驗詩詞的音韻之美、情境之美和性情之美。音讀: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字正腔圓,聲音洪亮。意讀:找準“詩眼”,關注表現(xiàn)技法,讀出脈絡,讀出主旨。參讀:結合名家散文知人論世,理解經(jīng)典意象,讀出感情,讀出真情。美讀:配樂朗讀,關注蘊含情感的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等,讀出韻律,讀出情調。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大重點,二者共同建構起學生的精神家園。因此,教師應嘗試多種寫作形式幫助學生內化、沉淀。
詩歌寫意,將凝練的詩歌散文化,即對詩歌中的意象進行描寫,對意境加以渲染。在寫意過程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鍛煉想象能力。
解說詞,針對詩歌內容、意境、情感等方面,用凝練、優(yōu)美的語言進行概說。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詩歌一個階段之后,組織學生觀看《中國千古名篇朗誦會》等電視節(jié)目,陶冶性情,又為“解說詞”的撰寫提供了范例。觀看之后,再順勢向學生征集本班朗誦會”的解說詞。這樣,“朗誦”與“寫作”可謂一石二鳥。
頒獎詞,仿寫“感動中國”頒獎詞,學生不僅提高了語言概括能力和文采,而且還加深了對詩詞作家的人生際遇、藝術成就、人生態(tài)度的理解,更好地在生活中知人論世。
通過這一系列的“滲透”,當學生高三復習時,再遇到“詩歌題材”“意象情感”“表現(xiàn)技法”“抒情方式”等術語時便不再陌生。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并在探究的基礎上學會合作交流,在此過程中形成知識、觀點的碰撞,最后通過“去偽存真”形成自己個性化的研究成果。對此,筆者主要采取“名家專題研究”“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來進行唐詩宋詞的研究性學習。
學唐詩時,可為學生設置“李白專題研究”“杜甫專題研究”等課題。學宋詞時,可設置“蘇軾專題研究”“李清照專題研究”“辛棄疾專題研究”等專題。各個小組自主選題,探究方式如下。
陶行知有云:“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苯處熢谠姼鑼W習后期,大可以“退居幕后”,把講臺讓給學習小組里的“小先生”,引導學生自主搜集、整合學習材料,啟發(fā)他們將組內資源合理配置,有效合作。
一個專題結束之后,撤去講臺,每個小組來一個“圓桌沙龍”。學生暢所欲言,就本專題的知識、學習方法、困惑等進行交流,教師輪流做客其中,參與討論和答疑。
經(jīng)過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動,每個小組以“電子報紙”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上講臺用電子白板講解展示。
詩歌文苑中從不缺乏美韻。選修課學習中,只要教師以激發(fā)興趣、情感體驗、文本對話、自主探究等為“花肥”,一路播撒個性的花種,定會帶領學生一起走進詩歌的“人間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