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南京市建寧中學)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進一步推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 -2020 年)》的實施,落實好“在各級各類學校深入貫徹科學發(fā)展觀,全面實施依法治國要求,大力推進依法治校,建設現(xiàn)代學校制度的方針”,根據(jù)“健全科學決策、民主管理機制,完善學校治理結構”的具體要求,結合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我校進行了“校務委員會制度”的實踐。
早在2002 年,南京在全國率先開展校務委員會制度的試點工作。2007年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第四屆現(xiàn)代學校制度實驗研究經(jīng)驗交流會在南京召開。教育部、中央教科所現(xiàn)代學校制度實驗研究子課題——“南京市中小學校務委員會建設的實驗研究”作為重要議題,在大會開幕式上展示初期研究成果,引起了全國各地代表的廣泛關注。
中央教科所學校教育研究部副主任李繼星認為,南京的校委會改革切合中小學發(fā)展的實際,“對政策的尺度把握得比較好,推廣價值很高”。到2012 年南京已經(jīng)在全市推廣《全面推進校務委員會建設 推進“一主兩翼”現(xiàn)代學校管理體制建設》工作,要求各個學校成立校務委員會。
南京市建寧中學作為江蘇省唯一一所擔負著教育轉化“問題學生”的專門學校,我們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專門教育賦予的重托,努力為每一位在成長中陷入困境的學生撐起一片藍天。學校確定了“花樣年華,陽光未來”的辦學理念,旨在通過我們的教育轉化,讓每位學生走出泥濘,感受陽光,擁抱青春,實現(xiàn)我校的教育理想與追求。學校明確提出了“引領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和諧一個社區(qū)”的辦學宗旨,通過轉化學生行為習慣、調節(jié)其心理狀態(tài)、培養(yǎng)其學習能力,引導其成長為“適應社會、適應生活、適應學習”的現(xiàn)代公民。為了更好地推進、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學校于2012 年初開始校務委員會制度的建設和實踐。校務委員會在我校成立后,改變了以往學校單一管理決策的組織架構,建立起了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協(xié)調制衡的新型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的關系。
學校融合家庭、社區(qū)、組織機構等多方力量,成立了由市教育局業(yè)務處室領導、學生家長代表、知名學校資深名師、轄區(qū)派出所和社區(qū)負責人、新聞媒體記者等人員組成的南京市建寧中學校務委員會,其成員涵蓋了與學校辦學有密切聯(lián)系的各方面人士。
凡是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必須經(jīng)過校務委員會的前置審議。幫助學校在決策之前收集盡可能全面的信息,提供不同視角的建議,發(fā)揮輔助、參謀的作用。
首先,校務委員會具有咨詢和建議的作用。校務委員會提供社區(qū)(社會)對教育的需求信息,提出完善學校管理和學生教育的建設性意見,反映學校服務對象的意見和建議。
其次,具有宣傳和協(xié)調的作用。校務委員會是宣傳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辦學收獲及學生轉化成效等各方面工作的很好平臺,能協(xié)調家校及社會之間關系,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利用各種資源為學校發(fā)展和學生培養(yǎng)服務。再次具有審議和決定的作用。在遵循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規(guī)定的前提下,對有關學生管理、學生發(fā)展的相關事項進行協(xié)商審議,并做出相應決定。
再次,具有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他們參與學校校園活動、參加學校組織建設,強化落實教職工和社會大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jiān)督權,加大學校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力度。為全體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各界共同推進特別學生轉化筑建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學校邀請全體校務委員會委員走進校園,就校本特色課程的建設建言獻策。如針對我校學生普遍存在學習習慣差、自信心嚴重不足等特點,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喻旭初老師(校務委員會成員)說,“對特殊教育對象在課程設置的形式上要有針對性,有創(chuàng)意,有特色”。鼓樓法院少年庭谷平庭長(校務委員會成員)建議,要讓學生有表達觀點、發(fā)表意見的場合。綜合大家建議,學校最終創(chuàng)造性地開設了《建寧30 分》課程。
在建寧30 分的講壇上,學生的表達能力、交往禮儀得到培養(yǎng);他們的視野得到開闊,思想得以表達;渴望被傾聽、關注、理解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而老師們則多了一個觀察學生思想動態(tài),尋找學生個別化教育轉化方法的途徑。2013 年5 月,“中國教育學會工讀教育分會校本課程建設現(xiàn)場會”在我校召開,與會領導與代表對特色課程《建寧30 分》的開設,給予了充分認可。
校務委員為學生的成功搖旗吶喊,主動宣傳。我校學生普遍存在自卑、對自己沒信心,甚至是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很少有成功的體驗和被贊賞的感覺。而我校開設的機器人課程使部分學生感受到了站在領獎臺上的喜悅和自豪感。2013 年7 月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的亞太地區(qū)FTC 機器人聯(lián)賽,我校學生摘得聯(lián)盟總冠軍,南京《江南時報》編輯出版部王崎主任(校務委員會成員)主動采訪撰寫通稿,幫助宣傳報道我校特色課程建設和學生取得的成績。后來陸續(xù)有《新華日報》整版刊登學生參賽獲獎情況、江蘇電視臺做了一期45 分鐘的題為“從網(wǎng)癮少年到世界冠軍”專題節(jié)目等,建寧學生的風采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良好評價和廣泛關注。
在學生的健康成長上,校務委員也是傾心盡力。在部分學生和家長反映食堂伙食質量不高等問題后,有3 位家長(校務委員會委員)正式向學校提出了改進工作的建議,經(jīng)過校務委員會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學生和家長提出的問題值得高度重視,因為我們是寄宿制學校,伙食好壞會影響到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在校情緒的穩(wěn)定與否,于是與會委員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向學校提出可行性建議方案。
2013 年開學初,根據(jù)政策,要求學校自辦食堂,學生校服也要求從中標的廠家購置,成本提高了,要多交費。學校向家長分發(fā)了調查問卷,依然有3 成左右的家長不贊成更換校服,學校犯難不好強行為之,這時,我們又召開了校務委員會會議,通過了學校的決定。校務委員在家長會上作了政策解讀和學校方案通報,真誠溝通爭取理解,最后非常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像這樣,換了個工作主體,改了個說話方式,利用委員們的“手”和委員們的“口”,結果卻順利了許多,更加柔化、人性化地完成了任務。同時,無形之中也成為了鈍化矛盾的“緩沖劑”。
在我校,教師也面臨個人發(fā)展的困惑,在校務委員會的直接幫助下,2012年10 月份,成功舉辦了建寧中學第一期“問道名師”結對儀式,有8 位南京市名校的特級或教授級名師,其中有4 位都是我們校務委員會的委員,與我校的八位年輕教師組成對子,年輕教師受益匪淺。2013 年,第二期“問道名師”結對工作也順利開展,依然是通過校務委員幫助我們尋找名師資源。通過這一活動為教師提供和名師接觸的機會,搭建更高的平臺,另一方面在校務委員會的參與下積極地挖掘教師自身的潛能,幫助學校培養(yǎng)“一專多能型”的教師隊伍。學校根據(jù)教師特長,開設了近20 個個人工作室,打造特色品牌的校本課程。此外校務委員還經(jīng)常為全校師生義務做講座。
總之,我校校務委員會成立以來的實踐讓我們感受到這是一個有利于學校發(fā)展、有利于教師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成長的現(xiàn)代學校管理新模式,它密切了學校和社會的聯(lián)系,學校發(fā)展環(huán)境進一步優(yōu)化。委員本身社會背景廣泛、知識閱歷豐富、信息來源充足,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上有獨到的視角和見解,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積極作用,有利于及時消除分歧、化解矛盾,為學校營造了和諧的外部發(fā)展環(huán)境,樹立起學校的良好形象。它增進了學校與家長的溝通,家校關系更加融洽,使得學校的決策及時得到傳遞,家長與社會的反饋也及時得到回應,雙方情感、信息溝通和交流更加協(xié)調。凡是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學校都及時提交校務委員會討論決定,一些原本比較棘手、敏感,交叉性、邊緣性的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有力地推動了學校工作的順利進行。它使得教育功能進一步拓展,在構建和諧教育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1]教育部全國教育普法領導小組辦公室.依法治校實施綱要輔導讀本.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