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曦 王珊珊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
近幾年,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翻譯題目由過去的單句漢譯英改為段落漢譯英,新題型使很多學生在考試中失分嚴重,這同時也反映出當前的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并分析,以便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適時調整,提高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效果。
教師多次參加大學英語改革后的四、六級閱卷工作,并通過自身一線教學的經(jīng)驗,總結出目前大學英語四、六級翻譯考試中的兩大普遍失分原因。第一,學生英語詞匯匱乏。新題型的翻譯話題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科技、社會發(fā)展等諸多領域,對學生詞匯量及遣詞造句能力有了較高要求。有些單詞學生即使知道,拼寫也易出錯而失分。例如,2013 年12 月的四級翻譯中“瑰寶”可被翻譯成“treasure”,就有不少考生無法正確譯出。第二,學生對中文的理解有時不夠精準。在有限的考試時間中,學生的思維需要在兩種語言間迅速轉換,如果沒有很好的中文功底,容易出現(xiàn)理解錯誤進而影響翻譯。除此之外,相關語言文化意識的缺失,也會導致學生翻譯方法使用不靈活,處理不當。即使考前在譯法上經(jīng)過了專門訓練,考試時許多學生遇到文章中的具體問題也難以隨機應變,翻出準確達意、語言通順的譯文。又如,2013 年12 月的四級翻譯中還出現(xiàn)了“辟邪”一詞,看似很難翻譯,但如能根據(jù)它的文化內(nèi)涵將其靈活處理成“sweep away ill fortune”就簡單多了。
由學生在考試中出現(xiàn)的失分問題可以看出,新四、六級翻譯題型在詞匯、譯法和文化素養(yǎng)方面對考生的要求較以往提高了。同時,這也對大學英語課程翻譯教學形成了挑戰(zhàn),引發(fā)我們反思當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由于詞匯教學還是局限在課本詞表當中,且大學英語的課文均選自英語國家的原版文章,通過在課堂上的學習,學生接觸的外國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的詞匯較多,而中國本土文化相關詞匯的英譯很少,甚至幾乎沒有。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中譯英的學習效果,使他們在翻譯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相關文章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詞窮問題,自然在新四、六級翻譯考試中難以得心應手,在日后工作中遇到相關翻譯任務時也會陷入困境。
其次,當前教學中的翻譯方法傳授過于機械,過于強調對學生語言層面的訓練,而文化翻譯法作為教學重點難點,卻沒有得到突出。學生通過譯法訓練,如合句、斷句和換序譯法,可以較輕松地處理一些簡單句的翻譯。然而,遇到一些文化特性極強的篇目時,可能會需要翻譯習語、典故或其它文化表達,那么用普通的譯法則很難處理得當。
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狈g過程一定會受到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制約,因此,跨文化的知識修養(yǎng)應該成為翻譯課學生學習的重點,尤其是在大學英語翻譯課堂中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以及加強文化翻譯法的傳授成為當前教師們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的要求愈加提高,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流。這也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提出的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新要求。隨著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使英語的使用需求日益廣泛,大學英語教學必須重新為自己定位,確立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地位。而要順利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就必須對本土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并能運用。然而,多年來我國的英語教學因過分強調英美文化的學習,而造成了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中國文化缺失的現(xiàn)象,進而導致了“中國文化失語癥”在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中普遍存在。其結果就是我國的學生難以用英文表述自己的母語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因表述不清而造成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誤解,經(jīng)常出現(xiàn)“文化休克”現(xiàn)象。從教學上來講,翻譯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已是大勢所趨?!爱斀竦恼Z言研究已經(jīng)從單純的對文字的研究深入到對文化的研究。英語翻譯教學應該體現(xiàn)這種變化,將當今最新的語言研究成果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意識到語言翻譯是文化活動,翻譯的實質是跨文化交流,對不同語言的理解不能脫離地域文化和時代背景”。
鑒于目前的大學英語基礎翻譯教學已經(jīng)不能滿足學生的高需求,教學團隊應根據(jù)現(xiàn)狀進行適時調整,使改革后的大學英語翻譯課程可以更好地適應新四、六級考試和當今社會對大學生英語能力的較高要求。增加補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英譯詞匯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翻譯中的用詞水平和翻譯速度,解決當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中國文化失語癥”問題。而對習語、典故或其它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表達的譯法訓練,更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翻譯水平和質量。此外,通過在英語翻譯教學中導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可以強化學生的素質教育,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學習,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促進充滿活力的大學英語課堂建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提高師生文化修養(yǎng);改善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情況,幫助深入探討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內(nèi)容設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為大學英語后續(xù)課程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于大學英語翻譯課堂,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及翻譯能力。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還需要注意一些方法以便更好地提升大學英語翻譯課的教學水平。
首先,教師應指導學生多擴展有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英譯詞匯。這些大學英語教材中選用的英美原版文章里所缺乏的詞匯,可以通過課堂例句講解及練習的形式傳授給學生。例如,“秀才知曉天下事”中的“秀才”可以被翻譯成“scholar”,因為古時的秀才就是指那時的讀書人。學生雖然知道“秀才”的意思,但是如果不經(jīng)教師啟發(fā)誘導,很難快速想到簡單而適合的英語詞匯來進行翻譯表達。另外,一些學生很容易將“天下事”譯為“things under the sky”,給譯文讀者造成曲解,誤以為說的是“天底下的什么東西”。在教師的指點下,學生可以將其恰當?shù)胤g為“the wide world’s affairs”。如此,學生可以在例句中學會許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詞匯的英語表達,并能運用在不同的語境翻譯中。當學習者用英文表達意思時,不得不主動地調用已學過的英語知識,斟酌詞語的運用確切性和得體性。
其次,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積累一些蘊涵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習語和諺語。習語翻譯是漢譯英教學的難點,因為它是老百姓長期使用而固定下來的說法,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內(nèi)涵,是民族文化的積淀,這就要求在翻譯的時候,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還要搞清楚習語的深層含義,溝通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巧妙互譯。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翻譯習語時一定先要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它們的深層民族文化內(nèi)涵,尤其是有些當今比較少見的古時用語。例如,《紅樓夢》中鳳姐笑道:“你倒會拉長線兒……”里面的“拉長線兒”,就有很多現(xiàn)在的學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等學生了解了“拉長線兒”是諺語“放長線,釣大魚”的變體后,就可以借用比喻形象與之類似的同義英語習語look ahead 來對譯。這一翻譯雖不能傳神體現(xiàn)原文的藝術性,但也算翻譯恰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即鞏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又激發(fā)了翻譯學習興趣。
再次,翻譯教學也需授之以“漁”,教師要傳授給學生有用的翻譯策略。有的漢語習語通俗易懂,其意思可以通過直接的字面解釋表達出來,翻譯時就可以采用直譯法。例如,漢語中的“紙老虎”直譯成paper tiger 很傳神,外國人也可以明白它的意思。而有些漢語諺語的喻義與英語諺語相近,雖然在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著差異,但也可采用借用法。例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可以被翻譯為“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船到橋頭自然直”可以英譯為“You will cross the bridge when you come to it.”還有意譯法,即在對習語、諺語進行翻譯時,舍棄原文的形象,只譯出其比喻意義,如“拔苗助長”被譯為“spoil things by excessive enthusiasm.”此外,還有添加歷史背景和典籍出處說明的注釋法等。在翻譯實踐中,學生可以根據(jù)語境靈活選擇最佳的英譯法。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然而,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對中國文化的研究較少,在課程體系、教學理念、教師隊伍建設、教材編寫、評估體系等方面全面研究的課題更少。提高高校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英語表達學習的重視,增強教師自身文化修養(yǎng),更正師生對跨文化交際與文化教育的誤解,明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意義,進行新的教學實踐模式、方法的實驗和研究,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需求。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翻譯課程,便是這一創(chuàng)新實踐的有效嘗試。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177.
[3]王初明.以寫促學——一項英語寫作教學改革的試驗[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32(03):207-212.
[4]王玉西.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翻譯,2010,(06):33.
[5]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