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慶華
英語教師話語就是英語教師在組織和實施英語課堂教學時所產(chǎn)生的話語。它不僅是教師執(zhí)行教學計劃的主要手段和媒介,也是學生語言輸入的重要來源,所以,教師話語至關重要,對教學的質量產(chǎn)生直接影響。
國內學者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的英語課堂中,教師占用了70%甚至90%的課堂時間,學生缺乏參與課堂活動和發(fā)表見解的機會,師生交流甚少。這種語境不利于學生參與真正意義的互動。早在20世紀70和80年代Stephen Krashen就提出并發(fā)展“輸入假設”理論,它強調了可理解性輸入對二語習得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之上,Long提出“交互假設”理論,認為“雙向交際”比“單向交際”更利于語言習得。由此可見,教師話語不僅要通俗易懂,而且還要引導和組織學生參與各種交際活動,給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語言實踐機會。本文以具體的案例來探討初中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對師生交流的意義。
(1)活動背景。任教教師:教齡10年,中學一級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上有自已的教學特色,專業(yè)素質良好。
教學主題:人教版第二冊第八單元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
觀察對象:江西贛州某初一(1)班,男生19人,女生21人,超出了初一的平均英語水平。
(2)研究設計。本研究采用自然調查的方法,即研究者在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上,對自然發(fā)生與發(fā)展中的現(xiàn)象進行觀察和研究。在經(jīng)得該教師的同意后,對本節(jié)課(45分鐘)進行全程錄像,然后根據(jù)錄音轉寫成文字,最后進行系統(tǒng)的統(tǒng)計分析。
(1)教師話語量。雖然教師話語量越多并不代表學生的習得越少,但是如果教師話語占用大部分課堂時間,學生參與目的語的交際就會減少,從而不利于語言習得。從表一的數(shù)據(jù)得知,教師的話語量占課堂總時間的40%,高于周星、周韻調查結果的35%,但低于趙曉紅和王銀泉等研究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模式所得的數(shù)據(jù)。這說明教師不再只是一個人“滿堂灌”,學習者有了機會參與課堂交流。此外,根據(jù)錄像顯示,教師在教授單詞和句型時,平等給予全班每個學生朗讀的機會,真正體現(xiàn)了關注全體學生的新課改理念。
(2)問題類型。在教師話語中課堂提問占了相當?shù)谋壤?,它是師生交流的主要途徑,正如鄭村棠所說,“課堂提問仍然是課堂教學中最主要的活動”。教師通過提問可以促使學生思考,也有利于調整自己的語言,使師生交流更加通暢。根據(jù)提問形式,問題可分為是何類、為何類、如何類和若何類,前三者屬于封閉式問題,答案是既定的,后者則是開放式的。對教師問題是否開放的判斷應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答案的接受程度,也就是教師能否促進學生積極課堂參與,而積極的英語課堂互動取決于教師如何挖掘和擴展學生的回答。
教師在本節(jié)課共提出38個問題,是何類問題占97%,主要是針對單詞的含義和用法等基本事實而設問,問題簡單易找,學生回答問題積極性高,課堂氛活躍。為何類、如何類、若何類只占到3%,不能引起學生深層次的思考,故教師在挖掘問題的深度和探索問題的開放性方面還要下功夫。
(3)反饋方式。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作出的反饋方式有肯定和否定反饋兩種。教師的贊揚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知道自已完成了學習任務;而諷刺、挖苦和打擊學生會傷害學生自尊,削弱學習的熱情。所以,積極的反饋比消極的反饋更能改進學習者的行為。正如新課程所倡導的“在情感方面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學習者克服困難的決心”。
我們可以看到教師采用的絕大部分是積極有效的反饋形式,對學生的回答能給予充分的肯定,讓學生獲得成就感。但是教師反饋語言單調,乏味的激勵會降低學生后期回應教師問題的熱情。如果教師運用表揚加以點評,重復加以表揚等多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饋,學習者學習的動機定會更強。
本研究表明,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里,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積極鼓勵、引導和幫助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最大限度地增加學生輸入目標語的機會。當然,這只是對一個教師的個案研究,很難反映普遍的狀況,筆者希望廣大同仁提出寶貴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