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安高級中學 朱曉梅
在長期的英語教學實踐中,盡管教學品質(zhì)整體上有所提升,但寫作教學依舊屬于教學薄弱環(huán)節(jié)。在我看來,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它能夠為寫作提供足量的素材、嚴謹?shù)哪0?、靈活的技巧以及豐富的內(nèi)涵,但是大多數(shù)的英語教師卻忽略了閱讀與寫作間的這樣一種聯(lián)系。那么,如何借助文本的閱讀教學來有效提升英語寫作教學品質(zhì)呢?以下是我長期教學實踐中的一點心得與體會。
高中英語的任務繁重,且時間緊迫,教師們?yōu)榱送瓿杉榷ǖ慕虒W任務,過分重視了學生的聽力與閱讀的訓練,弱化了寫作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間接引起學生對寫作的不重視,進而導致寫作能力的普遍低下。同時,大部分英語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時,往往按照課本規(guī)定的內(nèi)容進行講解和傳授,缺乏靈活的教學變通,致使寫作教學方法單一且內(nèi)容枯燥乏味。
以 Module 6《Unit 3 Rea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的教學為例敘述基于文本閱讀上的英語寫作教學方法:
思想是行為的主導,要想提升寫作教學的品質(zhì),教師們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寫作教學與其他教學板塊尤其是閱讀教學間的聯(lián)系,并在教學過程中將之體現(xiàn)出來。寫作教學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語言基礎積累和語言技巧熟識的基礎上開展的更深層次的語言學習內(nèi)容。Unit 3 Reading版塊展示的就是一篇描述cultural differences的寫作,是精美語言和嫻熟技巧的展示,而學生們要做的,不僅是去分析它、理解它,更要學會去借鑒它、運用它,將之整合到自己的寫作中。
英語教師們切不可將閱讀與寫作分而教之,要努力將寫作教學融合在文本的理解與賞析過程中,通過閱讀文本中語言的展示、技巧的運用以及思維框架的構(gòu)建,來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學生們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進行建構(gòu)和編排,形成個性化的、高品質(zhì)的寫作范本。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觀念,促進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jié)合,為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的寫作語境,自然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就能夠有所提升。
語言是寫作的基礎,沒有豐富的知識和技巧儲備,再深刻的思想也寫不出優(yōu)美的文章,可見基礎語言知識積累的重要性。在進行cultural differences這篇文章的閱讀時,學生們不僅可以從中理解accumulate、tradition、celebration、clarify等單詞在語境中的意義,還能探討延伸其它詞義與詞性,如accumulate有“積累”和“堆積”兩個詞義,用在不同的語句中,詞義自然不盡相同。學生們要在文本閱讀中有意識地進行積累,加強對基礎知識點的理解與運用,以確保達到寫作的基本要求。
利用文本閱讀來加強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們要有意識地在閱讀教學中開展縮寫、仿寫、擴寫、續(xù)寫以及主題寫作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訓練強度,確保寫作能力的穩(wěn)步提升。在Cultural differences的學習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們展示了一系列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的文化間的差異,然后讓學生挑選其一項按照閱讀文本的形式進行100個左右詞匯的描述。類似的仿寫訓練能夠有效加強學生對Reading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語法及技巧的運用。
在文本閱讀過程中,學生們積累了豐富的語言基礎知識和寫作技巧,但是在我看來,一切基礎理論只有在豐富的實踐中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一方面,寫作教學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教師們要引導學生樹立一種理念,即無論在課內(nèi)或課外的文本閱讀過程中,都要自主進行知識點的記憶和適當?shù)膶懽饔柧?,以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與英語素養(yǎng)。
另一方面,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jié)合,不僅僅是通過閱讀文本來開展寫作教學,還要從學生個人的寫作內(nèi)容出發(fā),進行相應寫作方法和技巧的講解與評判。我常常將學生寫作中優(yōu)秀的文章當作范文來引導學生們進行探究,學習他人優(yōu)秀的寫作技巧,反思自身的不足。我們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寫作訓練,讓讀寫結(jié)合成為教學的常態(tài),多讀多寫,讀寫結(jié)合,最終促進寫作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總之,英語寫作教學是一個綜合的學習過程,它不僅與閱讀教學有著緊密聯(lián)系,更滲透到英語教學的方方面面。我們英語教師要善于去挖掘其他教學版塊與寫作教學間的聯(lián)系,并通過適當?shù)慕虒W方法或任務來促進學生的寫作訓練,逐漸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當然,這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教師要聯(lián)合學生一起努力,為英語教學的明天共同奮斗。
陳永楓.英語閱讀驅(qū)動下的高中英語寫作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