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秋
(三峽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人際間交流是通過兩種形式進行的,一種為言語行為,另一種為非言語行為。非言語行為包括言語行為之外的一切由人類和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的刺激,這些刺激對于信息發(fā)出和接受者都具有潛在價值和意義。非言語行為包括身勢行為、手勢行為、目光語行為、交談時的身體距離、沉默語行為、語調(diào)、音量、衣著打扮等等。這些非言語行為都用作交流信息、傳遞思想、表達感情、態(tài)度,及標志交際者的社會關(guān)系、社會地位等。非言語行為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語言的一部分,與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關(guān)系密切。正如一種語言不同于另一種語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非言語行為各具有其特點。為了更好地了解非言語行為的文化內(nèi)涵,以下將對身勢語、手勢語、目光語、體距行為等幾種非言語行為進行文化對比。
我們的眼神所傳遞的感情很多,而且十分復(fù)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有一套自己的眼神使用規(guī)則。同時,眼神的使用也存在著性別差異。通常來講,女人比男人使用眼神更多;同性交往過程中,女性之間的目光接觸更持久。在西方國家,人們在相互交談時,聽話人一定要看著對方的眼睛,以表示專心和誠意,四處張望則被視為三心二意和不誠實。在阿拉伯國家,人們在交談中長時間地注視著對方,他們認為這種眼神能向?qū)Ψ奖砻魉麄兊呐d趣并有助于了解對方話語的真實性。然而眼睛直視并非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習(xí)俗。在日本,長時間的直視被看作是粗魯無禮、威脅和不敬的表現(xiàn)。在亞洲其他國家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國家,直視也被視為對他人的不敬。一般地講,與西方人交際時,東方人應(yīng)做到既避免盯視,又不“忽視”他們---直視他們的眼睛以表明在傾聽他們講話,然后馬上移開目光。而當西方人與東方人交際時,他們也應(yīng)采取自謙式的目光語。
由于客觀存在的文化差異,相同的身勢語行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表示不同的意義或體現(xiàn)完全不同的社會功能。如:美國人常伸舌頭表示對對方的蔑視,而中國人則表示驚愕。在一些文化中,人們用點頭表示同意,用搖頭表示不同意,但錫族人(Ceylonese)則不然。對于事實性的問題(如:Are you a student?),他們用點頭表示“Yes”,但對別人表示同意時(如:Will you go with me ?),他們則用搖頭表示。希臘人用“搖頭”表示“Yes”,但表示“No”時則用面部向前,頭部向后抑的動作來表示。又如,坐立的姿勢在不同的文化中也代表不同的內(nèi)涵。美國男人坐著時喜歡把一條腿放在另一條腿上,腳尖朝著旁邊的人,而這種“翹著二郎腿”的習(xí)慣是中國人難以接受的,這種姿勢被認為是對客人極大的不禮貌。
同一行為或功能,因文化間的差異,也可能以不同的非言語行為來完成。在某些社會,人們用握手表示問候或歡迎,而東方的許多社會,尤其是日本,則用彎腰鞠躬的形式表示問候。在西方許多國家,問候是以其獨特的方式進行的,如以不同形式的擁抱或接吻來表達;而在阿拉伯、猶太、拉丁美洲和南歐一些民族則以相互撫摩或聞對方的氣味來表示問候。某些印地安人則以拳頭擊拍彼此頭部或背部來表示這一功能。
每個民族都有使用手勢表達一定意義的習(xí)慣,但同一手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會表達相同或不同的信息。在指人或物時,美國人用食指,日本人則用手且掌心向上,德國人用小拇指。而在亞洲其他國家,用食指來指人或物被認為是粗魯?shù)男袨?。在美國,人們站在公路邊向上伸出拇指示意司機,表示希望能搭他們的車;而在中國,人們向的哥招手即可。同樣,在招呼人過來時,中國人伸出手臂,掌心向下,手指上下移動;在美國,人們則伸出手臂,掌心向上,手指前后移動。而在阿拉伯國家,由于宗教習(xí)俗的原因,左右手有嚴格的分工,因而與穆斯林打交道時,應(yīng)該尊重他們的習(xí)俗,注意左右手的使用場合。
“體距語”是交際者用空間距離傳遞的信息,即所謂人際空間或人際距離行為。美國人類學(xué)家E.T.Hall 在探討人際空間距離行為時提出了領(lǐng)域?qū)W(proxemics)這一術(shù)語。他認為在相互交際時,人們對空間領(lǐng)域有一定的要求,并根據(jù)人際間親昵和疏遠程度提出以下幾種不同距離的要求。
1.4.1 親近距離
這是親密朋友、父母、子女及伙伴彼此依偎之距離,一般在0-1.5英尺之間。這是允許身體接觸、互相間能嗅到彼此氣味、詳細審視面部細微表情、感覺到彼此體溫、并能相互進行輕聲耳語的距離。
1.4.2 個人距離
這是由親昵關(guān)系向一般社會關(guān)系過渡的距離,一般在1.5-4 英尺之間。這一距離允許交際者相互觸摸,彼此可仔細審視面部的細微表情。
1.4.3 社會距離
這是一般交際或做生意時常常保持的距離,也被稱為禮貌距離。通常有一臂之遠,在4-12 英尺之間,也稱做“非親近”、“安全”或“外交”距離。在此距離內(nèi),交際者可以輕聲談話,但看不到彼此面部的細微表情。談話者一般采用較正式的語體。
1.4.4 公共距離
這是正式語言場合的交際距離,在12-25 英尺之間。在此距離內(nèi)交際,人們已聞不到彼此間的氣味,也不能輕言細語,而要大聲說話。
文化代表了一個國家、民族、社會對語言及非言語行為所表達意義的統(tǒng)一認識。每種文化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有別于它種文化的語言交際和非言語交際的使用規(guī)則??此葡嗤姆茄哉Z行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會傳遞出不同的信息。因此,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言語行為的使用范疇和規(guī)則及其所傳遞的潛在信息,無疑會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達成一種文化默契,從而成功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
[1]高桂蓮.以跨文化交際為目的的英漢比較與翻譯[M].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9.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xué)[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林記明.體態(tài)語言的功能及其應(yīng)用[J].西安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1(4):47-51.
[4]孟小平.體態(tài)與交際[M].北京語言學(xué)院出版社,1988.
[5]張冶英.英漢身勢語的語用特征及文化差異[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0(7):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