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
(呼和浩特市第九中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叛逆心理是初中生的一個心理特點。怎樣教育叛逆的學生?初中生叛逆怎么教育?初中生存在叛逆心理怎么辦?如何應對初中生叛逆?下面,筆者整理了一系列相關信息,供大家參考。
一是,傳統(tǒng)思想影響著一些家長。中國長期的家長專制思想在一些家長中仍然存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認為子女還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則就是“忤逆”“對著干”,因此,學生不會或很少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傾訴對象,怕自己做錯事后,受到家長責備。許多中學生認為自己做錯事后,最反感家長的指責,而對他們反感的原因是因為家長們盛氣凌人,態(tài)度生硬。
二是,家長認識上的錯誤,造成教育方式不當。一些家長缺乏普通的心理學常識,對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簡單粗暴,經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別是學生們有了過失時,不是與學生們一起分析錯誤,商量補救辦法,而是責罵甚至毆打學生,使學生在犯錯誤時感到孤立無援,產生叛逆心理。還有,認為只要是主觀上對學生好,就可以不講究教育方法。
三是,父母與子女缺乏雙向交流,產生思想矛盾。隨著學生的成長,獨立意識漸強,要求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長出于對子女的保護,什么事情都替學生包辦,這樣子女的渴望獨立與家長不恰當?shù)暮靡怅P心,就會產生思想上的沖突、矛盾。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師不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居高臨下,指示學生必須怎樣想,必須怎樣做,根本不與學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這容易激起學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眾媒體一些不恰當?shù)匿秩疽彩菍е屡涯嫘睦硪粋€因素。比如一些影視作品,極力美化叛逆者的個人行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個人主義。
在家不聽父母話,在校不聽老師話;擾亂課堂紀律,不完成作業(yè),時有逃課現(xiàn)象;對學校倡導的事往往對著干,甚至不時搞點惡作劇或破壞公物。他們對老師或父母的教育常會表現(xiàn)為很不服從,告訴他不能這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開頂撞。
過高的教育教學目標、過重的學習負擔,是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對學生進行品德行為指導時,要認真分析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要求,準確把握學生品德發(fā)展階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漸進,切忌急躁冒進,盡可能避免師生對抗情緒的產生。對這些同學須真誠相待,并主動與他們溝通思想,通過交談,統(tǒng)一認識,達成協(xié)調感情以取得學生信任之目的。為此,我主動與之談心交朋友,尊重其人格,發(fā)現(xiàn)閃光點,給予信任和激勵,用其所長,啟迪其自愛自強,確立適合學生實際的教育目標和要求。
首先是創(chuàng)造良好的班集體,充分發(fā)揮集體規(guī)范和正確輿論的教育作用,培養(yǎng)健康向上的班風學風。其次是積極推進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管理的積極性。再次是針對青少年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展示才華,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青少年學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很多都與教師的教育方法不當有關。為此,教育者首先要著力于提高自身素養(yǎng),包括心理素質、教育教學業(yè)務能力和職業(yè)道德水平等。教師要具備良好的教育心態(tài),要把關心、尊重、愛護學生放在首位,把學生置于與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學生出現(xiàn)過激行為時,教師要學會制怒,善于運用教育機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師生沖突。
教師要大膽利用青少年學生叛逆心理的積極因素,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在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教師切忌偏頗,講道理既要講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講有害或壞的一面,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在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青少年學生逆向思維的特點,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見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案。
對學生中已經或即將產生的負向叛逆心理,教師切不可采用壓制和強制服從的辦法,要認真做好疏導工作。學生產生負向叛逆心理,內在的原因是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和識別是非、善惡的能力,看問題容易簡單、片面,但他們思想開放,單純耿直,敢想敢說,只要道理明白了,轉變態(tài)度也就指日可待。
(1)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獨立性和成人感是父母與少年子女關系協(xié)調的基礎。學生進入初中后與父母的關系疏遠了,這正是初中生走向成熟的開始。作為父母應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獨立性和成人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強迫少年子女改變興趣。只有這樣,才能使初中生感到鼓舞,縮小父母與少年子女的心理距離。
(2)與初中生平等、民主相處是父母與少年子女關系協(xié)調的根本保證。如果父母真正能以平等的姿態(tài),以同志和大朋友的身份與初中生交往,就能縮短初中生與自己的距離,緩和、解除初中生對自己的反抗情緒,使他們樂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甚至打開他們閉鎖的心理。初中生所要求的平等與民主實際是反對父母的家長式作風、過分的父母尊嚴。他們要求父母與自己平等,如果這種愿望得以實現(xiàn),初中生就會報之以信賴和熱情,這樣,父母的指導教育才能轉化為自我發(fā)展的內容。
(3)父母要善于和樂于使少年子女接受自己的意見。
要使少年子女樂于接受父母的指導,有兩個條件∶認識的一致和情感的溝通。要達到認識的一致因素很多,作為父母,要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理解學生的內心矛盾。主要的是父母采取耐心說服的教育方法。父母與學生有互愛的基礎,但父母與少年子女不一定感情溝通。作為父母要幫助他們擺脫煩惱并指出發(fā)展的方向,滿足他們正當?shù)呐d趣愛好,讓他們有更多與朋友獨處的機會。
(4)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初中生的“自立”生活。
滿足少年子女獨立性的需要,讓他們自立生活這是與少年子女搞好關系的手段之一。譬如,培養(yǎng)初中生的社交能力,讓他們代表父母與親朋好友交往,使他們產生獨立交際的勇氣和長大成人自豪感;學習方面,父母要指導他們自己安排學習計劃、寫好日記,幫助他們總結學習經驗。但是初中生由于是從幼稚向成熟過渡,父母放手讓他們獨立,卻不能撒手不管,而要時刻注意他們在獨立自主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特別是在挫折困難面前產生苦惱時更要給予鼓勵,教給他們處理困難、克服苦惱的方法。
(5)父母要采取耐心、說服、疏導的方法對待初中生的反抗性。
初中生反抗是為了獨立的反抗,這是初中生發(fā)展中正常而必要的行為。初中生表露出反抗行為正是進行指導教育的好機會,父母應該認真分析其反抗的性質及原因。如果是對自己家長式作風的反抗或不合理的教導方法的反抗等,父母應該予以肯定和保護,不應該一聽到他們有意見就不問青紅皂白、一概視為缺點加以否定;應該在承認自己錯誤的同時,指出他們反抗的消極面,引導他們與父母交心談心。
叛逆心理是一種反常的情感體驗和行為傾向,“如何應對初中生叛逆心理,初中生叛逆怎么辦,初中生叛逆如何應對”等這些問題對家長和老師來說都將是一個挑戰(zhàn),但當我們看到他們健康成長,作為家長和老師都會為之欣喜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