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鑫 黃燕華 吳育紅
(上??茖W技術職業(yè)學院,中國 上海201800)
當下幼兒教育教學中的教育管理、班級管理、學生管理中常??梢钥吹竭@樣一種現象,幼兒園教師為了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其認為合理的獎勵方式運用到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用學生與學生之間得到的獎勵差異來激勵表現一般的學生,鼓勵表現好的學生繼續(xù)保持。殊不知這種做法在幼兒的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讓得不到獎勵或得到獎勵較少的學生自尊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幼兒園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在獎懲方面的合理性與公平性顯得尤為重要。在培養(yǎng)孩子各方面發(fā)展的同時,尤其要重視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而自尊水平正是孩子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指標。當下一些幼兒教師對幼兒心理把握不夠深入,致使一些不公平獎勵對幼兒自尊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充分認識不公平獎勵對幼兒自尊心理發(fā)展產生的影響及如何正確運用獎勵方法,讓其在幼兒教學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關于獎勵前人也有不少的研究,檀傳寶認為獎勵是眾多教育教學中的一種具體方法,指通過一種積極的強化方式來影響學生道德行為的教育方法,意味著對學生的正確認識和行為的肯定和較高評價。本研究對獎勵的界定為對個人或者集體好的方面行為和表現給予肯定和鼓勵,強調獎勵是一種教學方法,是一種激勵性的手段,它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使他的行為結果發(fā)生根本的變化。然而,現實幼兒教學當中卻存在著這樣的現象:教師的獎勵只針對那些表現好的幼兒,卻忽視了那些表現一般,但卻在一點點進步的孩子,使得獎勵有失公平,這就是所謂的不公平獎勵。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贊賞與肯定。”對一個人的物質和非物質獎勵正是肯定一個人的具體的方式方法和表現之一。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中,獎勵的積極意義已被教師和家長普遍認同和運用,只要稍加留意,你就會發(fā)現,在我們現在對幼兒的教育中,無論父母還是教師都在最大限度地運用獎勵來改變孩子初衷,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這種教育方法。從家庭到幼兒園學校,獎勵幾乎已經滲透到了幼兒學生生活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獎勵,在某些方面確實也起到了這樣那樣積極的作用。那么,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是不是所有的獎勵都運用恰當,所有的獎勵都是在公正、公平的角度出發(fā),從而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呢?
本研究以上海市嘉定區(qū)某幼兒園班級中的老師采取獎五角星的方式作為一種獎勵方法為例。在這些獎勵當中那些聽話、守紀律的孩子獲得的五角星會多些,而調皮、好動的孩子五角星則相對少些;外向、愛表現的孩子五角星多些,而內向、不愛表現的孩子五角星就少些。孩子們對于五角星每天都表現出極大的關注,隨時注意老師獎勵的五角星。班上的孩子所得的五角星有很大的差距,多則7,8顆,少的一顆都沒有,說明教師對孩子的評價角度比較單一,評價標準也相對固定,這使得孩子們得不到一個相對公平的獎勵,因此本研究中不公平獎勵對象為幼兒學生,獎勵內容為五角星。
本研究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從幼兒園家長中隨機抽取20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并從幼兒園中隨機抽取20名幼兒學生進行訪談,以期了解家長和幼兒對幼兒園獎勵制度的看法。
1.4.1 調查結果
其中,95.0%的家長認為五角星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有100%的家長都認為獎勵標準不應該太單一,100%的家長認為孩子是否得到五角星獎勵會影響家長老師對孩子的評價。
1.4.2 調查結果分析
其一,在這份調查問卷中不難發(fā)現,家長的想法其實都比較一致,都認為學校在實施獎勵方面應更人性化一點,獎勵的方式可以更靈活點。從訪談中那些稚嫩的嘴里能說出這樣的話,應該讓我們家長和老師反思,究竟是什么讓孩子產生了變化?一顆小小的五角星起到的真的只是激勵的作用嗎?孩子們在渴望被重視、被肯定的同時換來的只是別的孩子得到獎勵,自己的努力不被老師發(fā)現,會直接導致孩子的積極性受挫,從而使孩子的心理產生明顯的偏差,讓他們變得失落、不自信,如果不及時正確引導,會讓孩子們的自尊心受到影響,也不利于幼兒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
其二,通過調查發(fā)現,孩子的成長已經成為每個家庭十分關注的問題,孩子在幼兒園中表現好不好,學到的本領和知識多不多,很多時候是通過孩子得到的獎勵來反應。那么,如果孩子在學校得到的是不公平的獎勵,家長將無法掌握孩子實際成長的進度,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會產生一定的偏差。
其三,孩子得到不公平獎勵,會讓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讓家長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被老師重視,亦不利于孩子的正確教育。即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特長,如果不能夠及時被肯定和表揚,那么這種特長也有可能就會被埋沒。
其四,家長都認為孩子由于存在個體發(fā)展上的差異,有的孩子年齡相對較小,發(fā)展上跟不上年齡較大的學生,但同時他自身也在不斷的進步的,對于這類學生,教師不該用同一種標準去衡量,對于獎勵的結果,不該以評比欄的方式予以公布。
很多研究認為自尊有先天遺傳的因素,但更多是經過后天習得的。兒童的自尊在兩、三歲左右便開始出現并在發(fā)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最初的形式是兒童開始要求自己進行獨立活動,如三歲左右的兒童很喜歡在同伴面前炫耀自己,以求得到他人的肯定。如果在幼兒的教育當中忽視獎勵的公平性以及獎勵方法的多樣性,將引發(fā)幼兒在學校、家庭當中出現的一系列反常現象,孩子在不公平獎勵中接受教育,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及幼兒自尊心理的發(fā)展。具體影響如下:
五角星獎勵在孩子心中是一種權威的象征,他們會以五角星的多少來判斷誰是好孩子,誰是老師喜歡的孩子。孩子得到的五角星多,會讓孩子形成安全感、歸屬感和成就感,反之,得到少的孩子由起初的不開心、失落,慢慢變得不自信、自卑,班級中孩子得五角星的差距過大,無形中傷害了部分孩子的自尊心,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心,阻礙了他們幼小心靈的健康成長。這與教育的初衷相違背,也是通常被老師所忽略的五角星獎勵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自尊是幼兒積極的情感成分,是最有積極意義的自我意識,是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標準。自尊感能否得到滿足,決定著幼兒是否充滿自信,可見不公平獎勵不利于幼兒自尊自信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有研究表明:缺乏自尊感的兒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縮、不合群等等不良的性格特征,有自尊感的兒童則充滿熱情、積極向上、富有朝氣、人際交往主動。正常幼兒自尊感的形成和發(fā)展,對于幼兒的性格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幼兒園的學生剛剛踏入學校這個小社會,從家庭里父母長輩全心全意的愛,到學校里和那么多同學一起分享老師和阿姨的愛和照顧,已經讓他們小小稚嫩脆弱的心產生了落差,如果這個時候發(fā)現老師對自己的肯定、愛和關注少于其他同學,很容易讓他們產生失落的情緒。老師對他們獎勵的少容易讓他們在維護自尊的時候產生自卑,在渴望被理解被關愛的時候產生自我封閉,不愿與人交流,慢慢的性格方面會變得內向,不愛說話,不喜歡表現,從而會對幼兒的性格產生不利的影響。
有的幼兒表現在對上學沒有興趣、厭學,每天早上都跟父母說不想上學,在父母堅持要送其上學后,就開始哭,退而求其次的要求上半天課。有的孩子即使上學了,回家沒有拿到五角星就表現出不開心,就如某幼兒,會跟媽媽說:“我在學校不開心”,問他為什么?他就說今天又沒有拿到五角星所以不開心,再問他今天老師因為什么獎勵五角星,他說“畫畫,我畫的不好,老師獎勵會畫的同學?!边@使得孩子對畫畫更加產生了一種排斥與反感。
教師對幼兒獎勵五角星的不平等,以評比欄的方式公布獎勵結果,無疑會讓孩子的自尊受到傷害。在他們幼小的心中自然認為五角星代表的是老師的喜歡,老師的贊揚,沒有得到五角星的孩子會跟別的孩子比較,從而產生覺得不如別人的想法,以至于發(fā)生上述厭學、不開心、嫉妒等等現象的發(fā)生。有些孩子在一直拿不到獎勵后,會變得不聽老師的話,自由散漫,不遵守學校的紀律,有時候會故意做一些調皮搗蛋的事情,在他們的心理認為反正我得不到獎勵的,也就無所謂表現好與差??梢姫剟钍欠窆焦?,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規(guī)范。
教師在對幼兒的獎勵中通常會出現濫用獎勵的現象,比如上學不哭有獎勵,來園早的學生有獎勵,上課不說話的有獎勵,家長配合教師帶去一些學習用品如小夾子、棉簽棒、一次性杯子等,也有獎勵……,這種太容易得到的獎勵,有時候不會被孩子所珍惜,也會對獎勵的濫用產生“德西效應”,一方面會使獎勵變得微不足道,失去對幼兒原有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會使幼兒對獎勵產生依賴,偶爾的一次拿不到獎勵就變得不開心、失落,被獎勵所左右,把為了得到獎勵而作為學習的目的,失去該有的內部動機。
要做到獎勵次數的恰當,首先要確認幼兒有沒有內在的行為動機,如果孩子對做一件事情所產生的結果認識不強,或者不感興趣,那么教師可以通過外在的激勵,來促使幼兒產生內在行為動機,推動幼兒向前發(fā)展。如果孩子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動機,那么教師沒有必要再去通過獎勵來促使孩子發(fā)展,以免使孩子的內在動機發(fā)生變化,影響孩子的主動性。
教育就如同栽花,沒有規(guī)律地澆水、松土只會讓花朵枯萎,而按照花朵的生長,有規(guī)律的培育才會使鮮花茂盛。因此,教師一定要把握好獎勵這把尺度,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人的發(fā)展是多樣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能力特質,很難以固定的方式加以評價。教師在教育當中,應當要以多元智能觀作為指導方法,盡可能幫助孩子發(fā)現、挖掘自身的特點加以培養(yǎng),以強項帶動弱項,實現自身全面、和諧的發(fā)展。每一個孩子都存在著發(fā)展不同特點上的差異,教師應觀察每一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給予他們獎勵,使孩子在獎勵中找到自信,并且相互間發(fā)現別人的長處,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作為幼兒老師應從多角度進行評價,發(fā)現每個孩子的特點,讓他們都有機會得到獎勵。
在現實的教育活動當中,教師往往喜歡對幼兒進行橫向比較,這很可能引發(fā)幼兒不愉快的感受,因為在一些孩子得到獎勵的同時,沒有得到獎勵的孩子會受到傷害。
孩子的個體差異不僅表現在特點上的差異,還表現在發(fā)展水平上的差異,如班級中最大的孩子跟最小的孩子,在行為能力上肯定存在差異,如果以同一時間的表現作為衡量標準,顯然是不合理的。教師應該多從幼兒自身縱向進行比較,以每個孩子自身的進步作為獎勵標準,讓孩子明白自己只要有進步了就能得到獎勵,得到肯定,贏得自尊,讓孩子在被肯定中開開心心學習。
教師對幼兒的表揚應該具體化,讓幼兒了解自己被表揚的原因,以便讓幼兒能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哪些方面做的好,需要堅持下去,還能增強幼兒的積極體驗,讓幼兒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注,讓他們更加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從而產生積極的效應。比如,今天部分幼兒學習珠心算學的很好,老師發(fā)了一個五角星,對孩子們說因為你們今天表現很好,所以拿到了五角星,那么孩子不會知道自己今天具體在哪些方面表現好,如果老師跟他們說清楚,因為今天大家學習珠心算,算的很好,所以獎勵小朋友們,那么孩子們回家后就很容易回答爸爸媽媽問的今天得到五角星的原因,也能夠讓孩子在學習珠心算方面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那么即使部分沒有拿到五角星的同學,也會在第二天的學習中,有針對性的努力,如果老師發(fā)現了孩子們的進步,就應該對孩子積極的獎勵和肯定,而不是換個標準去獎勵,那么這些通過努力,今天有進步的同學,他們的表現得不到及時的肯定,就會削弱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在獎勵的過程中要多考慮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獎勵的形式應多樣,不應單單停留在一顆五角星或一些吃的東西上。避免幼兒對于獎品不感興趣,不能滿足幼兒的需求,而使獎勵失去激勵的功能。針對每個幼兒不同的特點,教師要用賞識的眼光公平、真誠地關愛每個學生,給予他們適宜的獎勵。如對需要特別關愛的幼兒,教師可以經常性地擁抱他們、牽牽小手;對于內向的幼兒,教師可以多跟他們進行互動,有意識的當眾獎勵,表揚他們,使他們能夠變得外向起來;對膽小的幼兒,教師可以多鼓勵他們,多和他們進行交流,讓他們感受到重視,變得勇敢起來。在獎勵方面,應多采取精神性獎勵,這樣更容易讓幼兒得到自尊與自信。教師的一份肯定、一份鼓勵,會成為推動幼兒積極向上的力量。
一直以來,獎勵的特權都屬于教師,使教師的獎勵變成一種權威。幼兒一直處于一種服從與被獎勵的位置上,只有服從了成人的安排才能得到獎勵,這扼殺了他們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與自主性。因此教師需要注重獎勵的民主化,使孩子們成為評價、獎勵的參與者,將獎勵的權利交給孩子們,讓他們在同伴間互評,這樣更容易使孩子發(fā)現其他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加以學習。
在獎勵實施的過程中,公平性和公正性顯得尤為重要,它也是能夠有效實施獎勵的關鍵。如果在獎勵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公平的現象,會使獎勵失去權威性,致使幼兒對獎勵失去興趣,對老師失去信任。通過觀察看到一位幼兒指著墻報上自己的照片,對他媽媽說“我一顆五角星也沒有”,神情顯得很失落,幼兒老師是否忽略了對這一部分沒有得到五角星的孩子的關注。難道這些孩子身上真的一點值得獎勵的地方都沒有嗎?讓這些孩子在這樣缺少自尊的環(huán)境中學習,這應該是不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教師應該擴大獎勵面,依據每個孩子各自的特點,獎勵孩子,讓他們都能感受到重視和獎勵所帶來的快樂。
大量的實驗研究證實,自尊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極為密切。這個不僅包括缺乏自尊與許多消極的可能性如抑郁、焦慮、情緒低落等問題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也包括擁有足夠的自尊經常與積極、開朗、活潑等等性格密切相關。自尊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幸福感的根源。這個核心狀態(tài)直接關系著心理健康的狀況。高自尊由于良好的社會適應性而衍生出心理健康的各種表現,包括健康的認知、健康的行為以及健康的心態(tài);低自尊由于對社會的適應不良則導致了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及其行為表現。學校是滿足學生自尊需要的最主要的場所之一,學生到學校學習和生活主要需要的是自尊和歸屬感的滿足。如果讓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滿足,學生的自信也就建立起來了,他們也就比較容易找到歸屬感。因此保護好學生的自尊,是啟迪學生思維,開發(fā)學生智力,促進教學優(yōu)化的基礎。在注重獎勵方式的多變性后,適時、適度、適宜地給予幼兒精神或物質上的獎勵,在某個層面上對學生給予信任和了解,尊重他們,培養(yǎng)幼兒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逐漸樹立起學習和生活的自信心。在自尊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和學校同樣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學校應充分利用其教育的影響力,尋找與家庭教育的結合點,引導家長走出認識的誤區(qū),從而相互配合,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讓他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克服困難,不斷進取,成長為一個擁有健康心理的人。
[1]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侯軍.正確運用獎勵[J].安徽教育,1999(5):12.
[3]鄭杰.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
[4]梁鑫.青少年學生自尊與教育[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11,10(2):166-169.
[5]龍曉東.高度的自尊心是走向成功的關鍵[J].教育探索,2003(10):83284.
[6]五角星的啟示:教育中獎勵的有效運用[OL].http://wenku.baidu.com/view/ 2a262936844769eae109ed2a.html.